灯笼村的烦恼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10:01 三秦都市报 | ||||||||
关中年俗系列报道之三 在传统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关中腹地的民俗文化又一次表露出令人欣慰的活跃,无论是“大头娃娃”、“皮影戏”还是身藏闹市的“灯笼村”,他们依然选用老一辈遗留下来的方式庆贺新春,这也是深为我们关注的陕西民俗文化序列中的精华。
借着年的喜气,我们将目光投注在民俗文化上,在记录传统的同时,也为日益衰退的民俗现状作出详考。 从西影路驱车行驶大约一刻钟,位于狄寨塬与长安区接壤,自汉朝时期就扎红灯笼的村庄——西安雁塔区曲江乡三兆村便呈现眼前。水泥铺就的路面,规划齐整的院落,由灯笼牵引出的经济实力,使之显露出不同于关中其他村庄的富庶。 “要80厘米?还是60厘米?灯笼式样很全,要不来家看看?”走进巷道,宛若来到一个别致市场,不时有村民凑上前询问,他们很容易就识别出陌生人。也难怪,在腊月时来到盛产灯笼的产地,在村民看来,目的应该只有一个:买灯笼增加年气。村巷两边错落挂着形式不同,内容却相似的广告牌:“大量批发钢花灯……”。 位于城市边缘的村庄 在村委会,64岁的副书记车智厚说,三兆村制作灯笼始于汉代,当时,汉宣帝刘询陵园埋葬在村南,他的大臣、妃子陵也散落于附近,最早落户的村民以守陵人居多。守陵人闲来无事,就以做灯笼来打发时间,渐渐地,灯笼品种、式样愈来愈多,也具有了一定规模,逢年过节,村人便挑到集上去卖。三兆村附近随处可见各种灯笼云集,年味十足。灯笼村人的手艺就这样代代相传下来。 现在,三兆村1200余户村民中,95%以上的人家都会做灯笼,而且西安90%以上的宫灯、造型灯等,大都来自这个至今没有连通公交线路的村庄。每到年节时分,几乎每户人家制作灯笼都在3000到1万余个,汇总起来,始近500多万只灯笼。逢年过节,村上在年节时分便成了灯的海洋。灯笼的发展,也一并带动起相关产业,在三兆村,制作灯笼已成流水作业,村民不用出村,就可以买到所需要的钢架、灯绒布、红烛等全部原料,“光丝绸厂、印刷厂和蜡烛厂,村里就有七八家”,车智厚说。 据了解,灯笼村的市场不只在西安,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三兆村的灯笼就已经挂遍了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村民每年出售的灯笼可获利近500-600万元,占到整个村子年收入的60%-70%,灯笼使三兆村成名,也成为村里的主要经济支柱。 “没有村民的付出,也就不会有三兆村现在的声名,每年正月间,随意就能看到肩扛摄象机的记者在街巷中穿行,他们看中的是灯笼村里的年气”。和村民攀谈,不难感知到对方言语间流露出的满足。 春节从正月十五开始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制作灯笼的村民增多,本地市场逐渐饱和,一些胆大村民开始向外地发展。车智厚本人就是这支外流“部队”中的参与者,几年间,他走过杭州、太原、郑州等城市。“其实也简单,五六户人家包乘一辆40座的客车,带着做灯笼的全套材料和米面等生活用品,一同前往,这样每户承受的经济压力也不大,不过五六百元车费,到达一座城市后,再相继分开,相互也没有影响”。车智厚至今感怀那时的日子,“几乎就没有竞争对手,租上两个教室,头一两个月制作,到年节时销售,每次乘车返回时,总有一种充足感”。 因为灯笼对应的是春节市场,灯笼村人不能像关中其他村庄一样完整的过节,“从10月份开始准备制作灯笼的材料,再到腊月时销售,忙完也就到正月十五了”,依然忙着组装灯笼的车洪信说,一直以来村上有个习惯:正月十五以前,村民基本上都在忙活,亲戚间也多不会在这个时间走动,直到正月十五以后,村民才开始走亲戚。对灯笼村人来说,真正的春节也是从这时候才开始。 外埠灯笼引发的震荡 和车洪信相比,车智厚显得很轻松,记者返身再找到他时,他正在宅院里和老伴说话。“前天,儿子已经开始在康复路发货了,本身今年制作的灯笼也不多,总共才7000多只”。在他宅院的库房里,齐整的编织袋码得整整齐齐,“这都是折叠灯笼,也叫钢花灯,制作起来工序有十四五道,很烦琐,可是利润却低,这也是今年制作灯笼的村民数减少的原因”。 “灯笼市场大不如从前”,感叹之余,车智厚算了这样一笔帐:折叠灯常规上大致分80厘米、60厘米和40厘米三种尺寸,80厘米的灯笼市场批发价9元多,成本有7元左右。40厘米的灯笼发价也在7元到7.5元间,其中利润同样不到2元钱。前后光买布料就有28卷,加上雇请人制作以及其他原料等开支,投入的成本至少有七八万元,而最终回报不过数千元。 同早前将灯笼作为家庭产业相比,灯笼村中不少村民已经开始转向。20岁的呼延峰,买下一辆二手微型昌河,在西影路上载客,“也还是为村邻服务,最近的公交车站距离村子有二三公里,每座2元钱,村民也能接受”。类似经营在灯笼村不在少数,车智厚家就有两辆出租车,“如果灯笼市场继续萎缩,相信还会有更多村民寻求他途径发展”。车智厚所指“萎缩”,针对的是浙江灯笼对灯笼市场的冲击,他们的灯笼带音乐和电池,价格也相同甚至更低些,自然对传统灯笼威胁更大。 这种威胁对灯笼村不仅现实也残酷,不少村民摊上成本去外地做灯笼常常会有赔钱的,“人辛苦点不怕,就怕连成本都收不回来。”20年前,车智厚本人也有过凌晨骑车2小时,赶到张家堡售卖灯笼的经历,“那时苦是苦,可是不到一上午就能卖完,心情很舒畅”。 拯救品牌的出路 在三兆村,值得一见的“灯笼能手”是呼延建毅夫妇。2000年至今,他们接受邀请,曾三赴韩国将自己拿手的造型灯笼手艺带出了国门,为村里争得了不少荣誉。这件事情,曾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过。 离呼延建毅家尚还有一段距离,远远地,透过冬日的树梢,依稀可以看见几个颜色鲜艳的大灯笼挺立在前面。“看见那里的大灯笼了吗?这就是三赴韩国的村民呼延建毅家。”有村民介绍。 说起去韩国的经历,个头不高、刚入不或年龄的呼延建毅出奇的平静,“当时也是一个偶然机会,西安摄影家协会一位朋友带着韩国的朋友来我家里看灯笼,韩国人对我的造型灯比较感兴趣,恰好韩国晋州要举行首届开天艺术节,便邀请我们带着灯笼技艺去韩国,五个人用了一个月时间,制作出一条30米长的金龙灯和11米高的莲花灯,之后,他们又两次邀请我们去制作造型灯,虽然很辛苦,也没有赚到多少钱,但毕竟提高了三兆村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知名度,也开辟了新的销售渠道,后来,在日本的福冈、美国卡萨斯等地都订购过村里的灯笼。” 呼延建毅说,以后,再有这样的机会,他还会再去。他的理由是,不创新就难有新发展。说起今后的发展,呼延也很无奈:“希望做灯笼人有自己的协会之类的组织,这样的话,我们的力量会更多,获取的信息渠道会更多,但是,我看还是只能走家庭作坊的模式,无论我的灯做到什么程度,都没有多少利润可言,如果这样的组织成立,我们的利润会更低,所以,虽然盼望有组织的做灯笼,其实自己还是觉得不是最佳办法。走其他的路子吧,一时半会也没有更好思路。” 集约化前程 灯笼村已于2004年11月成立了灯笼协会,目前已有300多会员,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正在进一步完善之中。但是具体还没有任何行动。 “村里每年做5000只灯笼以上的大户有二三十户,和浙江人起手就做10万的数字没法比,关键还是资金不够,如果以协会名义贷款,应该不难,但是要统一组织生产,万一销路不好,这个责任就很难担待。”车智厚说,现在村民更大的希望是能在村西建立起一个产销市场,这样至少能解决目前“有灯无市”的窘境。 车智厚坦言,灯笼村要保留创下的品牌,还是需要在集约化上下工夫,统一规格、统一价格、统一组织、统一票据等等,“由村上开具发票,帮助村民贷款,这样既方便了群众,村上也可以受益,下一步还可以考虑为灯笼产品制作网页,在网上订货的业务也有望开展起来。不少村民已经有意识,相信不久会有改变,毕竟大家都很珍惜这个品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