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海啸灾区的湘籍救援队员(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3日08:25 湖南在线-湖南日报
  1月12日早上7时15分,由马来西亚冰城发出的CA066次航班,在北京首都机场徐徐降落,武警总医院第一批赴印尼执行国际医疗救援任务的13名队员,在印尼重灾区班达亚齐完成预期的医疗救援任务后,返回祖国。这些身穿橙色救护服的队员们一走下飞机便立即被鲜花、掌声和人流包围。他们中,有3名湘籍队员———汪茜、刘元明、刘亚华,还有一名湘籍队员吴学杰和另2名战友仍战斗在印尼重灾区。

  闻令而动难顾家

  东南亚国家海啸灾害发生后,经联合国有关部门批准,我国政府派出一支由武警总医院16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国际救援医疗小分队。这16名医疗队员平时都在临床一线工作,有着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并接受过严格的现场急救医疗培训,取得了国际SOS救援组织资格认证,其中12名队员曾参加过新疆伽什———巴楚、云南昭苏、阿尔及利亚及伊朗等国内外抗震医疗救援行动。2004年12月30日上午,16名医疗队员接到命令,便迅速登车出发,前往机场。

  刘亚华、汪茜两名“长沙妹子”,一名有着医学硕士学位,一名正在攻读硕士学位。一个月前,她们同吴学杰及本院另一名同事作为国际SOS救援组织成员,刚刚从丹麦、荷兰参加国际SOS救援组织培训归来,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成为首次跨出国门参加抢险救援的女队员。老家在慈利县的武警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吴学杰,先后参加过新疆巴楚、阿尔及利亚及伊朗等地的灾害救援。另一位湖南籍队员武警总医院检验科技师刘元明,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从接到命令到出发只有短短两三个小时,有些正在岗位上工作,来不及回家同亲人打声招呼道个别便出发了,带队领导给他们的第一个动员会是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开的。

  临行前,吴学杰最放心不下的是年近八旬,患有严重糖尿病、高血压病的母亲。为了不让老母亲担心,他匆匆出发前,唯一叮嘱妻子做的就是要她每天记得给住在老家的婆婆打电话,替自己给老人家报平安。吴学杰奔赴印尼灾区后,接送孩子上学的事全落在了同为军医的妻子韩青身上。北京下大雪那天,韩青骑车接儿子回家时连人带车摔倒在地。儿子一边用冻得通红的小手拍打着妈妈身上的积雪,一边问妈妈摔疼了没有……吴学杰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他一直忍着疼痛,忘我地奋战在救灾一线。1月10日,吴学杰给家里打来了到印尼后的第二个电话,告诉妻子,第一批救援的医护人员很快就要轮换回国了,但组织决定让他留下继续做救援工作。妻子韩青多么希望丈夫能早日回来啊,可她懂得灾区的救援工作更需要丈夫,坚定地对丈夫说:“你放心救援吧,家里有我呢!”刘元明的父母都年过七旬,为了不让老人担心,出发前,他干脆打电话告诉远在湖南新化的老人,自己要去外地学习一段时间。两名女队员刘亚华、汪茜到达印尼灾区后,只在当天匆匆给家人打了个电话报平安,后来深入受灾点,为当地灾民巡诊,每天连续工作14个小时,就忙得再也没时间打电话了。

  救援一线显本色

  12月31日23时50分,离跨进2005年只差10分钟之际,中国国际救援队员们经过昼夜不停的辗转颠簸,终于飞到了重灾区印尼亚齐省的省会班达亚齐。他们顾不上旅途劳顿,又马不停蹄地从机上卸下药品、医疗器械等救援物资,为即将展开的医疗救援行动作好准备,直到凌晨4时,才得到稍事休息。

  新年第一天清晨,身着黄色队服的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便活跃在救治患者的第一线。当时机场附近聚集了上千名等待乘机离开灾区的灾民,医疗队在两小时内接诊30多名灾民。中午时分,一对40多岁的印尼华侨夫妻来到医疗队寻求治疗。海啸灾害发生时,他们夫妻正开着一辆车在回家的路上,看见大水来的。他们对刘亚华说,没想到祖国人民这么关心在外的华侨,这么快就来到了班达亚齐进行国际救援,让海外华侨感到非常温暖。刘亚华、刘元明为这两位侨胞处理好伤口后,又安慰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两位侨胞离去前,再三请刘亚华转达他们对祖国人民的感激之情。

  1月1日晚,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应当地医疗机构的请求,开始接手当地一所医院的救助工作。由于灾后的班达亚齐一片狼藉,到处都是海水冲上来的淤泥,加之这里气候炎热,气温高达37℃,队员们住的是自带的帐篷,吃的喝的都是从国内带去的压缩食品、罐头、瓶装矿泉水。虽然这些食品营养全面,但由于长时间食用,有的队员一看到就反胃。女队员刘亚华脸上已开始出现浮肿,许多队员都瘦了一圈。队员们工作时个个汗流满面,衬衫始终没有干的时候。驻地对面的废加油站里有个自来水管,夜深人静时队员们才能轮流到那里冲凉。

  汪茜、刘亚华与参加救援的另外2名女队员,在救援一线,和男队员一样,处处显示出战士的本色。汪茜担负着为灾民诊治的任务,同时还担负着为队员们分发药品的任务。一天下午,帐篷里的气温已达40℃,汪茜汗如雨下,她多么渴望能有一阵凉风吹来啊。就在这时,一架直升机从营地上空掠过。风来了,但她万没想到风会那么大:帐篷被掀翻在地,药品撒了一地。她和队员们重新支起帐篷,继续冒着高温清理药品。她要把这些药品准确无误地分装到每个队员的医疗背囊中,以备第二天使用。这场突如其来的“风灾”,让她本来几小时就能干完的活,竟干了一个通宵。加上连日劳累,第二天清晨,她全身浮肿。队员们开她的玩笑:“汪医生一夜‘胖’了一圈,该吃减肥药了。”

  救援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语言障碍。拥有硕士学位的刘亚华有着英语翻译特长。一天,医疗队长侯世科和刘亚华去班达亚齐市政府临时协调中心商谈有关工作,刘亚华用熟练的英语当起了翻译。经过交谈,该中心负责人亲笔写了一封介绍信,请中国医疗队前往当地最大的一家医院开展医疗工作。进驻那家大医院后,侯世科说,能到这家医院开展救援工作,多亏了我们的“刘翻译”。

  出色表现受人夸

  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在印尼开展医疗救助的出色表现,在当地产生强烈反响,救援队橘红色队服上醒目的“中国救援”几个字,给当地灾民带来希望和力量。

  在班达亚齐,由武警总医院16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携带的救援装备既有先进的便携式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又有药品、胸切包等手术器械及新式急救板、担架等,其人员配备和技术力量具有野战医院的规模和功能,可以完成三级甲等医院急救中心所有的急救和手术任务。医疗队员刘元明在市区巡诊时,当地一位中年男子竖着大拇指主动走到他前面说:“你是中国救援队!”刘元明问:“你怎么知道?”中年人很自信地说:“我看见你胸前戴有五星红旗。中国救援队,好样的!”在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设立的医疗帐篷外,总有灾民一遍又一遍地用英语重复着:“CHINA,GOOD(中国,好样的)!”

  曾经参加过阿尔及利亚和伊朗地震救援行动的老队员吴学杰十分自豪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别小看我们胸前这面不大的五星红旗徽标,它不仅能让当地群众识别我们的国籍,起到传递友谊的作用,同时也让我们每个医疗队员心中骤然升腾起身为中国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1月4日,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正式加入多国转运中心医疗行动。这是我国医疗队首次在国外救援中与多国联合紧急救援危重伤员,也是中国国际救援医疗队首次使用直升机不间断多批量转运危重伤员。设立在班达亚齐机场的多国转运中心,目前由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墨西哥、南非和法国救援队组成。由于大量灾民需要医疗救助,多国转运中心邀请我国救援医疗队协助为急症伤员提供医疗救护。在救援现场,短短几个小时,我国医疗队就为从直升机上转送下来的50多名危重伤员实施了心电监护、吸氧等紧急救护,并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然后将危重伤员用直升机迅速转入棉兰市内的大医院救治。作为检验技师的刘元明上去的当天就为30多名病人进行了外伤紧急处理。

  距班达亚齐40多公里的兰帕亚镇,是此次海啸灾难的重灾区之一,6000多名居民只有1500余人幸免于难,幸存者中许多人伤势严重。中国国际救援队派出的医疗小组到达此地后,在对一般伤员进行就地救治的同时,积极联系直升机转运危重伤员,极大地提高了救援速度,为挽救危重伤员的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联合国协调中心的官员说,中国国际救援队能够根据灾区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及时调整人员和救援行动,团结协作精神值得其他国际救援组织学习。

  中国国际救援队员的爱心行动,也牵动着祖国人民的心。1月5日晚上8时30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给国际救援队打电话,代表祖国和人民向救援队表示慰问。全体队员备受鼓舞,虽然大家忙碌了一天,但谁也不肯休息,自发地加班至凌晨,在班达亚齐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10多天来,中国医生精湛的医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感动了受灾地区的灾民,也吸引了许多在海啸灾区采访的媒体记者。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洛杉矶时报、美联社等媒体的记者专程到中国医疗救援队营地采访中国医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刘亚华说,作为一名中国军人,我们用爱心告诉世界,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有能力在国际救援中发挥重要作用。
海啸灾区的湘籍救援队员(组图)
国际救援队员不辱使命凯旋回国。向武 摄

海啸灾区的湘籍救援队员(组图)
队员刘元明(左)、吴学杰(右)在救治灾民。向武 摄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