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欢天喜地中国年(之四)年的声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4日03:26 哈尔滨日报

  年是一个节日,年是一份记忆,年是一道风景,年是一岁期盼,年是咱中国百姓最熟悉的话题之一。自从《大休闲》推出“欢天喜地中国年”系列报道之后,很多读者都热乎乎地跑来“插上一嘴”。他们当中,既有家住哈市香坊区赣水路的89岁的张大伟老人,也有哈尔滨市复华小学二年五班8岁的喻允智小朋友;既有远在广东潮阳市的哈尔滨老乡佚名先生,也有在哈尔滨生活了3年的西安朋友刘立茗小姐。或者三句两句,或者洋洋万言,关于年,每个人都在诉说着自己的心里话。

  怀旧的主旋律

  在我们接到的众多来信和电子邮件中,很多人不约而同发出了怀旧的声音,仿佛越是记忆久远的年,越让人回味和留恋……

  张大伟(男,89岁老人)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写大字(对联);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宰年猪;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白面发(蒸大枣馒头);二十九,烤油;三十儿,过年。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年,把我接近九十的高龄刨掉八十年,像个十来岁的孩子一样回味年味儿,精神为之一振。

  刘慧(女,34岁,医生)一提起过年,就想起小时候。除夕之夜的爆竹声,家家户户飘出的饭菜香。大院儿里孩子们比试着谁的鞭炮响、谁吃了奶糖而不是水果糖、谁穿了新衣服而且从里到外都是新的。当然最要紧的是比试谁在除夕夜守岁到天亮,谁在大年初一拜年时拿到的压岁钱最多。

  赵志杰(男,52岁,公务员)孩提时天天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时,可以痛痛快快地和小伙伴们在街上的路灯下捉迷藏(当时,只有过年时路灯才会亮);可以一群人簇拥着找个温暖的屋子摸几把扑克;可以拿着昨夜父母给的零用钱买上一包小红蜡烛,或者偷偷买几样不同的响炮,玩儿“炮仗”,眼里满是欣欣向荣的喜悦景象。

  变淡的也许是你的心情

  越来越多的声音在感慨年味儿变淡。有些人的声音特别激烈;有些人显得不以为然;还有些人说的话透着股心态平和的劲儿:春节习俗怎么变可以顺其自然,生活水平提高才是关键。

  黄维高(男,76岁,离休干部)以前过年,贴春联、包饺子,那节日气氛真浓。现在可没那么热闹了。现在的人过年真叫人看不惯:大年三十儿的饺子不包了,买点儿速冻饺子代替;年夜饭也不在家里吃了,偏要去外面的饭店……虽说省事儿了,但气氛还是不大一样。说到底,咱还是中国人,老祖宗的传统该保留的总得保留点儿吧,过年就得有个过年的样儿。

  亚尼(女,23岁,空姐)越来越觉得年不再像以前那么有诱惑力了!怎么了?是不是我老了?缺乏情趣、没有好奇心了?我去年是这样过年的:初一至初三:上班;初四:一觉睡到中午12点,起床后边洗衣服边上网,晚上同事聚会;初五:网友聚会吃火锅,下午5点到家上网;初六:白天睡觉,晚上和朋友吃饭、看电影;初七:上班,恢复正常,一切照旧。要是换了你,会觉得有意思吗?

  赵也(男,41岁,中学教师)年味儿变淡很正常。传统节庆本质上就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如今的人们对农事闲忙的体会几乎为零,所以不太可能坚守所有的节日传统。其实到了现在,经济越是不发达的地方,过年的气氛也许反而会越浓些,也更多地保留了农业社会的风俗习惯。

  程立君(女,36岁,摄影师)如今年味儿虽然淡了,但至少有个长假期,有和睦的气氛,有喜气洋洋的环境。怎么着过年也是个好事儿。

  喻允智(男,8岁,小学生)我奶奶和我爸爸、妈妈都说现在过年没有以前热闹了,我不知道以前过年什么样儿,但对我来说,过年可以放鞭炮,还在饺子里包钱,可以放假不写作业,有好多人给我买新衣服,还给压岁钱,多好呀,我很喜欢过年。过了年我又长一岁了,我就快长大了,长大以后就什么事儿都可以自己说了算了。

  洪伟东(男,35岁,服装设计师)以过年的名义吃肉、穿新衣、拿压岁钱,这都是属于童年的快乐了,所以每个小孩子的心都被过年的快乐涨得满满的,恨不得天天过年。可是现在人长大了,天天吃肉吃到腻,随时可以买新衣服,年终只会嫌红包太小,那些随着过年而来的单纯的快乐再也找不到了。其实,年从来都没变,改变的是我们的心。

  当饺子遇到巧克力

  “鸡年”的正月初六,正是西方传统的情人节,土节、洋节一扎堆儿,红灯笼与红玫瑰“同台献艺”,热闹来了。

  周小伦(男,16岁,中学生)春节除了吃还是吃,年年有余、大吉大利的拜年话儿一听就透着俗气。我们同学中挺流行情人节互送礼物,其实也不一定送给女朋友、情人什么的,就是觉得很浪漫,好玩儿。春节我能收到压岁钱,可以买玫瑰花儿送给“她”。

  陈贝贝(女,21岁,大学生)情人节强调的是浪漫温馨,春节强调的是喜庆团圆,这两个节日并不冲突。家长们用不着为了过洋节、土节着急上火。商家是怎么能鼓动你花钱怎么炒,我们是哪儿有热闹就到哪儿。

  马宝成(男,47岁,书商)现在提倡的是全球化,对于国外的一些文化可以借鉴、吸纳。但是一些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还是应该坚守,在文化上没有“根”,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赵慧珊(女,61岁,退休干部)今天的孩子有福气,能享受到更多的节日气氛。现代人最最记挂的,不是等着过年可以吃大餐、穿新衣、走亲戚,而是可以去哪儿玩儿、玩儿什么、怎么玩儿?传统节日中以“吃、穿”为中心的物质享受类项目必将退出主流,而以“玩儿”为中心的精神享受类项目必将得到强化。西方的一些节日恰恰迎合了这一点。

  在回家的路口

  过年讲究团圆,要想团圆,就得千里万里地在大年三十儿之前赶回家。可现在,不回家的人好像多起来了……

  赵雅杰(女,26岁,护士)过年应该回家,问题是该回哪个家。去年是我结婚的第一年,年三十儿晚上是在外县的婆家过的。其实我非常想回娘家陪父母,因为他们只有我这一个孩子。所以去年的除夕夜,虽然脸上带着笑,但我的心里却因为惦记父母特别不是滋味儿。老公虽理解我的心情,怎奈他也是家中的独生子。今年我们早早就商量,到底回哪个家过年。最后决定,年前把公婆接来我家,两家合二为一老少六口在饭店过三十儿。

  刘立茗(女,31岁,药品推销员)马上要过年了,我还没决定是否回家。因为今年的销售业绩不理想,现在还有些货款没收回来。来回路上的费用很高,家里人丁兴旺,给小孩儿的压岁钱和送长辈的礼物算起来得准备5000元。不出这钱吧,回家拉不下面子;若是给这钱吧,自己囊中又羞涩。唉,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钱澄飞(男,41岁,保险经纪人)从事我这个行当的,一年到头都要说拜年话儿,过年时更要和客户们拉关系,所以我每年都舍不得回老家过年,虽然心里也盼望和亲戚朋友们团聚。

  要不要看春晚

  根据一些网站的调查,今年准备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人还是多数,不过不想看的人也在增加。“看,还是不看,这是一个问题。”

  张惠珍(女,49岁,中医按摩师)大年三十儿晚上,一家人和和美美地一边包饺子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这成了我这二十多年来最美的事儿。有人说,13亿人民一台戏———忒俗!可我觉得,俗归俗,关键在于全家人终于能其乐融融地围在一起看电视,这团圆温馨的气氛才是最要紧的。

  傅永治(男,39岁,出租车司机)春节晚会年年看,早几年人们是赞不绝口,现在骂的人越来越多。其实看春节晚会的意义就在于等着听新年钟声,等到电视里倒数至零时,大伙儿便群情沸腾,开始放鞭炮,开始打电话或发短信拜年,至于晚会演些啥儿谁也没记住。如今的春节晚会就是一块鸡肋。

  箫娜(女,23岁,营业员)我不愿意看春晚,但是年年得陪着父母看。反正三十儿晚上一家人得待在一起,那就看呗。我是一边看一边批判,和父母议论一下,也挺热闹的。

  过年恐惧症

  俗话说,“小孩儿盼过年,大人怕过年。”从前人们是因为日子过得艰难才怕年,可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与儿时盼星星盼月亮般地盼望过年恰恰相反,一些成年人却抱怨自己得了“过年恐惧症”。

  赵强(男,37岁,建材经销商)过年就是吃喝,春节无疑是天下最长、最热闹也最浪费的筵席,从年三十儿晚上到正月十五(有些地方有些人要延长到正月结束),从白天到黑夜,既吃自己的,也吃别人的,吃完东家吃西家,吃罢自家吃公家,直吃得舌头麻木肠胃痉挛。我的肠胃本来就不好,酒量又十分有限,在知道我底细的兄弟、连襟、姐夫妹夫、大舅子小舅子面前还好交代,能喝多少是多少;在狐朋狗友、尤其是一年未见的狐朋狗友面前,只好拿出“只要感情铁,哪怕喝出血”的气概来。说一千道一万,其感受可用“酒肉穿肠过,难受心中留”这句话高度概括。

  鲁秀梅(女,41岁,小学教师)小时候拜年真是件快乐无比的事儿,如今却视拜年为畏途,因为现在的拜年很大程度上是在拜金。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少不了大包小包和压岁钱。有的人去领导家拜年,更得揣上个厚厚的红包。至于电话和网上拜年,那只是一般同事(学)朋友之间的游戏,真正有利害关系的,还得揣上红包亲自出马。

  晁敏(女,36岁,美发师)过年就一个字儿———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你想让一大家子过好年,那就得使出浑身解数。所以,每当闻到年味儿高兴之余,会另有一番滋味上心头,感叹一句:又要过年了,得打足精神,要不非累趴下不可。

  买年货图的是个吉利

  从前的年货是一种象征。年关将至,吃的穿的用的,大包小包往家拎,甭管需要不需要。好像不这样,就不像过年似的。

  王玉珍(女,49岁,公务员)从前过年仿佛总有张罗不完的年货,现在我们早就告别了经济短缺的时代,大凡生活所需之物,随时随地都可买到,购物已不再是烘托节日喜庆气氛的唯一方法。

  常秋红(女,38岁,物业公司职员)作为当家的主妇,这年货到底是买还是不买,也真让人犯难。平日里鸡鸭鱼肉已经吃够了,春节期间再吃就要猛长膘,有得“三高”的危险。不买吧又觉得冰箱空得太不像样了。

  陈莉(女,38岁,旅行社经理)我从不去凑那过年前集中购物的热闹。由于工作关系,每到过年时,我反而不在家,实在不知道该往节日篮子里装些什么。因为不经常在家,偶尔买几斤肉放在冰箱里也是冻了又冻,买上一点儿青菜通常不是坏了就是变干了。过节又要带团到外地,所以不会为年前购物发愁。

  刘英民(男,28岁,广告公司职员)都说年年岁岁“年”相似,岁岁年年“味”不同。奔波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借着过年,总得添些新物品。大到装修房屋,小到买几样调料,哪怕买件小小的饰品,图的就是换一份儿欣欣然、乐滋滋要过年了的心情,品的是甜蜜蜜、乐呵呵辞旧迎新的年味儿。所以年货该买还得买,就是注意别超量、超支。

  拜年哪能空着手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蛋糕、白酒和糖果,到如今的鲜花、保健品和精美的果篮,年年过年送礼,礼物的内容却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中国人素来讲究礼尚往来,逢年过节,恐怕就更得这厢有“礼”了。

  贾鑫淼(男,55岁,酒店厨师)过年时亲戚朋友之间互相送点儿礼物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有那么几年春节时亲戚朋友都爱送点心(糕点)。那时候无“的”可打,几乎人人的自行车后车架上都是点心盒子,这才发生“点心盒子大旅行”现象,亲友间以致发生“礼品还家”的趣闻。现在可以送的礼物真是太多了,只要是想得到的几乎都能买得到。

  鲁羊(女,31岁,幼师)过年总要送礼,这几年我大多送花儿。既然是新春到来,就要有春天的气息嘛。可以送折枝(剪枝)鲜花,也可以送整盆的观赏植物,花钱不多,却显出送礼人的拳拳之心。我妈却喜欢送菜。过年买一些高科技果蔬基地的新鲜菜,电脑控制和无土营养栽培,色泽鲜艳不说,在普通菜市儿上还不多见。日本菜花、又大又圆的黄番茄、五彩辣椒,漂漂亮亮地装了一个篮子,送上门去很受女主人的欢迎。

  秦莹(女,44岁,企业质检员)春节七天长假,有四天是拜年的专用时间。拜年不能空手去,所以过年的礼品得在年三十儿以前办妥。礼品得提前备足,按着身份和关系远近,分成大小不一、内容不同的大包小包。亲戚朋友的,领导大人的,哪一样都不能少,如果过了年才想起哪个领导没有“意思”到,想想会是什么感觉!不过钱花出去了也是真心疼啊!

  何长海(男,47岁,副教授)礼物的本质是人们在友谊、亲情的长河中的一份标识,因此,具有个性、返璞归真的礼物最能代表一片心意。春节是带有浓厚人文含义的节日,人们不希望送出“符号味”的礼物,而希望达到“某某人送的礼真贴心,我一直用(记)到现在”的效果。随着经济、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中国人追求送礼本真的行为可能越来越流行,这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流行。

  编后话:年的脚步可是越来越近了,关于年的话题《大休闲》也跟您聊了四期了,不知您有没有点儿收获、有没有点儿新感受抑或引没引起您点滴的思考。年是我们对团圆、美好与欢乐永远的寄托,是孩子们绽开的笑脸,是父母们期盼的团聚,是朋友们相逢的美好,是忙碌者暂时的小憩,是异乡客思乡的苦涩……这就是年,虽周而复始形式相似,但每过常新终有不同。

  “欢天喜地中国年”系列文章刊出后,受到很多读者的关注,我们不断接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件和电子邮件。他们当中,既有上至九旬的老者,也有低至8岁的孩童;既有迁居异地的哈尔滨老乡,也有在哈工作的外地过客。由于篇幅所限,有些“声音”未能选登,在此,对积极“插嘴”的热心读者表示感谢。对年的探讨虽暂告段落,但年是我们永恒的话题,谁叫咱是炎黄子孙呢。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