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哈埠“大肚”容天下美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6日06:27 哈尔滨日报

  本报记者张巍

  新闻背景:首届由市商业局主办、市烹饪协会承办的哈尔滨冰雪美食节正在火热地展开。我市30家有影响的饭店在为期5周的美食节中,将推出代表地方特色的菜点。活动结束后,由地方特色菜评定委员对参展筵席、菜点进行评定,对优秀菜点将颁发哈埠名菜的奖牌和证书,并将以此为依据编辑出版一本哈埠菜谱。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人们眼中一日三餐已不是单纯为了填饱肚子,而要吃好,吃出文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有餐饮企业近万家,营业面积在300平方米,可同时接待100人以上筵席的餐饮企业有两三千家。哈尔滨目前的餐饮业是中西特色荟萃,品种齐全,餐馆林立,名店星罗棋布。有星级酒店的高档特色餐厅,有历史悠久的老字号,有代表世界各地特色的高、中档餐厅,有香港、台湾等地的各式茶餐厅、咖啡厅,还有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现代餐饮连锁店铺。上述餐厅的鲁、京、川、粤、苏、湘、西式等风味佳肴,争奇斗艳,充分满足了哈尔滨人的口味要求。各地饮食文化的融合,成就了哈尔滨的美食天堂,更促进了哈尔滨餐饮业的高速发展。许多外地游客在羡慕哈尔滨拥有神奇冰雪艺术的同时,也为这个城市的开放和兼容,能够容纳不同文化和个性的气质所佩服。哈尔滨的餐饮文化是百花齐放,可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中西合璧,南北结合

  外地菜在我市风声水起的同时,哈埠菜源远流长的风味菜发展至今,除了保存本土文化的积淀,还吸收了外来饮食文化的精华,独具特点,自成一派。如今的哈埠菜是对传统制作方法进行改良,既保留传统特色,又融进了人们追求环保、营养、健康的需求。此次冰雪美食节推出的哈埠菜体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突出地产原料,粗料细做。地产菜品比如香辣酸菜丝、鸡翅蘑菇煲、扒猴头金茸、排骨焖豆角、葱烧大马哈鱼、渍菜粉、猪肉炖粉条、酸菜氽白肉、小鸡炖蘑菇、蒜泥血肠、松子鱼香狍子肉、雪原逐鹿、气锅珍珠飞龙等。粗料细做比如,哈尔滨人喜欢吃的土豆,已从原来炒丝、熘片、炖块演变成蒸泥。在烹饪大师的手下,土豆泥放入模具,进行雕刻,浇以鲍汁,俨然是一块块精美的工艺品。特别是炒肉拉皮,已名声大噪,就连不喜生蒜的南方人也连连叫绝,香港亚视还将其作为东北特色菜推荐给全亚洲人。

  二是南料北做,南北交流。例如,海虾是南方菜的主料,南方做法是清炒,哈埠菜就将口味本地化,演变成为炸虾,熘虾段,这样就可以让哈尔滨人接受,在本地生根。海参也是沿海城市的主菜,进入哈尔滨就变成了海参蘸大酱。

  三是中西合璧,西餐本土化。哈尔滨的西餐厅以俄式为主,兼有法式、泰式,在哈埠菜中特将西餐奶油的用量减少以适应本地人的口味。罐焖羊肉、烤奶汁桂鱼、生熏马哈鱼等也在哈埠菜之列。还有韩餐中的狗肉在哈埠菜就成了哈埠佛跳墙。

  据市烹饪协会秘书长周莉介绍,哈埠菜的定义是采用全国各地的原料,用哈尔滨的烹饪技艺,烹饪出适合哈尔滨人口味的菜肴。其呈现的新特点正是城市发展和市民精神面貌变化的折射。当代哈尔滨人吃得精细,讲究口感、营养和外观,并将吃饭变作一种享受,菜品便顺势而变。哈埠菜已改变传统东北菜汤多、色暗、口味重等特点,颜色干净、外形清晰利落、汤少成为目前哈埠菜的新特点。正是这种人文的交融和包容,使哈埠的饮食文化和谐且宽容。

  吃出财富和文化

  民以食为天,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总是孜孜不倦的。美食既满足了人们的胃口,更刺激着经济的发展。

  据市烹饪协会秘书长周莉介绍,冰雪节期间大量游客到哈,吃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我市在此期间开展美食节,意在宣传哈埠菜,并刺激哈埠菜的创新,更为配合我市的冰雪旅游,促进我市的经济增长。美食和社会学专家指出,具有地域特点的餐饮文化一直是我市高档酒店餐饮的软肋。在品牌竞争时代,文化之分可能淡化菜系之分,没有文化就没有生命。川菜火爆是因其将川菜做得精的同时,更注重蜀国情调品位的营造;老北京的炸酱面馆,让人一进门,就会与浓浓的老北京风情撞个满怀,一句“来了您呐!”就会让人激动不已。在这个餐饮业态平面化、餐饮类型同质化、餐饮营销模式化等现象日益凸显的时代,餐饮企业必须靠打“文化牌”进行突围,只有文化才是餐饮业“破冰”的利器。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