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7日08:55 湖南在线-湖南日报

  庞道沐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超过6%,种粮收入显著增长。但是这只是恢复性增长,农民增收的基础仍很薄弱。我们要继续加强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坚持城乡统筹,加大以工补农力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和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普遍性的趋向。”“两个趋向”论断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对解决新世纪新阶段“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现在,我国已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两个趋向”的本质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区域差距,加大以工补农力度。要让农民“洗脚上田”,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要根据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用“集中、改制、换代”的思路来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将制度创新和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有机结合,使其在吸收转移农村劳动力和弥补农村产业空洞方面继续发挥作用。积极探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企业重组并购等方式。要注重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工业建设要围绕城镇发展,加快城镇的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把大量农村劳动力吸纳进城镇,融入到工业。

  坚持效益优先,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突出重点,使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实实在在地增加收入。要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优化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围绕主导产业、拳头产品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品种调新,把质量调优,把规模调大,把效益调高,跳出“低水平重复建设陷阱”,避免“趋同效应”;加快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专业带建设,努力把农产品生产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增收优势。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解决农业产业化企业资金短缺和精深加工水平低的问题,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增收;同时,积极支持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要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要按国际分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使我国农产品更多地走向国际市场。

  坚持科技先导,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目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耕地、水资源和环境恶化的限制,农业生产能力遭到严重削弱,不利于农民增收。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和资源替代率,才能保障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此,要以科技为先导,切实保护和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采取支持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政策。要增加农业科技经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转变运行机制,调整农业科学技术结构和教育结构。要优先建设一支精悍的科技攻关队伍,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服务组织。要充分利用WTO框架下的“绿箱政策”,强化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大力引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强化对农民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落实农民减负措施。“多予”就是要给农业以“输血”式的支持和保护,不断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条件。“少取”就是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按照“巩固、规范、完善、配套”的要求,系统全面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包括实施乡镇精简机构、压缩人员、节减开支、理顺县、乡(镇)财政体制、完善监督机制等配套措施;全面落实减负政策,建立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放活”就是要解放束缚因素,进行农业组织与制度的创新,实现农业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优化配置,吸引资金、人才、技术投向农业和农村,支持土地向种养大户流转,发展规模经营;要从战略的高度把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来抓,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返乡农民创业;要优化环境,在行业准入、税收、投融资、技术、信息、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要把农民工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实事来办,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并在财政上加以支持。(作者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