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走马观花寻年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08日01:18 三秦都市报

  仰韶面花

  地点:华县温家巷

  民俗特色:面花

  代表人物:卢惠玲

  卢老太的“面花人生”

  “华县面花始自仰韶文化,有‘中华民族活化石’之誉,能够得以长久保持,和它始终贯穿于当地村民生活不无关联。”华县文化局局长贾平京如是说。

  在温家巷村64岁的卢惠玲家,热情开朗的卢老太推开冰柜,取出已经提前做好的造型不一的面花,“过年没有面花就少了年气,亲戚村邻过年往来,最不能少的就是面花,不然会被看成不懂规矩,以后就不会再有人来往。”从卢惠玲严肃的神情上,不难看出面花习俗在当地的影响力。

  上世纪90年代,连同卢惠玲在内,华县有4位制作面花的女性赴京表演。“很多领导专家看到实物后很震惊,他们没有想到面花会有这样精致的造型。其实一点不难,只要生活中有的实物,无论蔬果还是动物,都可以通过面花来展示。”

  和实际年龄比,卢惠玲显得要年轻许多,举止言谈间明显能感知她对面花艺术的喜爱。

  “我做面花已经有40余年,姥姥姓爱新觉罗,她就擅长做面花,受她影响,我母亲也能做一手拿手面花。我小小年纪时,也很喜欢,那时家里面粉紧张,我就用泥捏娃娃,成人后,很自然就会做了。”说话时,卢惠玲手却不停,刚刚手里捏的还是一团面,转眼就“鲜活”起来,用两只黑豆做眼睛,再给口里填一片枣丝,一只凤凰就活生生地展现在案台上。

  面花贯穿村邻交际

  在华县,村民更习惯称面花为‘礼馍’。除过平素偶遇的婚丧嫁娶,礼馍的更大用场是在春节村邻亲朋相互走动时。

  “就是送一台彩电,如果没有面花,还会遭到主家埋怨,连彩电都能买,为什么舍不得送面花呢?”卢惠玲的话代表了众多村民的看法。“过年时,枣糕会做多一些,因为要招待来往的孩子。”在她的制作中,一种名叫茧馍的面花,是专门用来祝福孩子的。“小茧馍个头较小,是给12岁以下孩子准备的,造型好像一只蚕蛹,还没有破茧而出,而给12岁以上孩子的,个头要大一些,有点像脱壳而出的蝴蝶,预示着他们将要成人。”

  春节时,相互送面花更是亲朋间必备的互换礼物。面花形状、颜色不同,所蕴涵的意义也就不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名为谷卷的虎型面花。谷卷造型分类较多,分飞龙虎鱼、进门虎、卧虎、立虎、以及滚虎等不同,飞龙虎鱼是在年时互赠,以龙、虎、鱼造型预示来年康泰吉祥。

  并不是所有农家都可以制作面花,大多时候,村民会寻求技艺能手帮助制作。2000年以后,面花逐渐走向市场,在城乡结合地都有人专门操此营生。制作一只4公斤重的谷卷,费用大致在35元左右。而购买平常家用的小面花,费用则会低许多。

  长命灯笼

  地点:白鹿塬孙家沟村

  年味特色:竹制灯笼

  代表人物:王学坤

  “用精细竹条编织成的竹制灯笼,在白鹿塬上孙家沟村传承已久”,循着谙熟内情的西安市文化馆王智所介绍的细节,穿过东城区,爬上土塬,采访车在清晨结冻的坑洼村道缓慢前行,大约1个多小时车程,身处宁静中的小山村就呈现眼前。

  渲染年气的村庄

  64岁王学坤的名声和灯笼有关,40多年时间里,受他的影响,孙家沟村60多户村民都掌握了制作灯笼的技艺。

  找到王学坤的宅院其实很容易,一辆厢式农用车停在院门外,车厢里堆放着的灯笼异常惹眼,一打听果真就是。宅院不大,和灯笼有关的物什却很多:浸泡竹条用的水槽、特制的篾刀,后院里还堆放着半人高、粗且长的青竹。

  “要是早来两天,楼上整间房里都堆着灯笼,今年要货的人格外多,7000多只灯笼到今天已经全部销售完了。”王学坤错把记者当成了客商,言语间满含抱歉之意。在他身后的堂屋里,从孙女、儿子、儿媳,再到他老伴,祖孙三代还在忙碌着。从他们身前摆放的形状不一的竹制品上不难看出,他们操持着制作灯笼的流水作业。王本人负责做收尾,逐个将成型灯笼烘烤定型,之后,在灯笼腰身糊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从长命灯笼上显现出的喜气分外引人。

  谈起竹制灯笼,王学坤多少有些自豪:“在西安城里肯定见不上,灯笼完全是用竹子制成,而且用以编织的竹篾十分精细。”的确,一根2厘米左右的竹条在王的篾刀下被分割成四层,细致的做工,让人忍不住将灯笼拿在手里把玩。

  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也叫火葫芦或火蛋灯。灯笼有大有小,最小的有手掌大,还有以葫芦形状编织的葫芦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有传说将竹子喻为青龙,依当地民俗,逢年节点亮竹制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在当地,有关灯笼的传说版本还有不同。

  一位王姓老汉详解,如果哪家媳妇婚后没有身孕,娘家妈便会在除夕夜偷偷将灯笼点亮悬挂在女儿寝房外。按照此法尝试,来年肯定能抱上孙子。他说,早年间,这种做法在附近村邻间时常可见。上述种种说法,或许是孙家沟村灯笼好销的原由。

  位于白鹿塬顶的孙家沟村,距最近的公交线也相隔三四公里远。地处偏僻,销路却没有受影响,临潼、富平等地客户每年都会自发来采购。“点灯笼还有讲究,正月过完,一般要将灯笼燃尽,老人说把灯笼留到来年会对子孙不利,不过也有人不信,正月后,将灯笼芯掏空,再用布将两端缝合,用来盛装蝈蝈。”

  灯笼技艺来自偷学

  算起来,王学坤家传灯笼技艺已经有三代,距今至少有七八十年。可是这门技艺的始源地不在陕西而是河南。

  “民国时,爷爷在西安市竹笆市给人当学徒工,那家店老板就是手工制作竹灯笼,不过工艺和现在比要粗糙许多。”王学坤说,后来战乱,河南老板回乡后,他爷爷凭着做学徒掌握的手艺开始制作。从他记事起,他就跟着父亲挑着灯笼走街串巷,十三四岁时,他也能够动手制作了。

  就在十天前,王学坤的老伴张舒兰进城经过文艺路时遇到一位与她年龄相仿的老太,对方对她捎带的灯笼很感兴趣。“我们在城河桥边聊了好一会,老太说她是河南人,家里也做这种竹灯笼,从选料到流水制作,她描述的情形和我们很接近。”张舒兰说,可能她就是过去竹笆市那家店的传人,因为西安城里不应该再有人懂得做竹灯笼技艺。

  张舒兰比王学坤小1岁,制作灯笼也有整40年,在她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前后,灯笼营生最好做。每到腊月时,她都会背上一两百只灯笼,步行3个多小时在长安区引镇等地叫卖。“顶多一顿饭工夫,灯笼就剩下不多了。”随着年龄增大,王学坤一家几乎很少再出门销售,主要是在家接待老主顾,相互间联系多是借助电话。

  严格意义上讲,是王学坤一家带动起整个村子的灯笼经济。“从塬下搬家前,孙家沟村无人会做灯笼,因为是手工制作,出活很慢。有时客户要货急,我们就发动村民一起扎。大家看到其中有利润,也很情愿,到现在全村60多户280多人,大人小孩基本都能制作。”

  灯笼艺人的现实

  制作灯笼是一份苦差事,每年八九月间订购竹料,然后切割成篾条,再浸泡在水槽中,为做灯笼储备,入冬后,才开始大规模制作,一直要忙到腊月底。王学坤的儿媳是家里的主要帮手,她手上落满疮疤,“是让锋利竹条划伤的。”正是因为繁杂的制作程序,孙家沟村做灯笼还有一个讲究:人们习惯在每年腊八这一天看风向,如果刮风,预示着今年市场旺,会有好营生;相反,村民们会自发减少数量甚至不做。

  王学坤说,看风向是过去的旧观念,促使近年来灯笼制作削减其实另有原因。“原料不停在上涨,灯笼价却还保持不变,这还不算外来灯笼对市场的影响。”王学坤今年购进的竹子是0.9元一公斤,他总共买了2500公斤,而市场上灯笼价格在7角至8角钱之间,大一点规格的灯笼还能再高三四角钱,照此计算,7000只灯笼赚的钱很有限。再加上制作完全靠手工,如果有四人流水加工,一天产量最多不过百只。王学坤一年四季都在和竹子打交道,每年二三月份,他开始制作竹帘,“能遮挡蚊蝇,还看不见屋内”,只是这种竹帘在城市已渐渐派不上用场。

  市场萎缩的现实使村里制作竹制品的村民逐年减少。“跑运输、出外打工,不少村民认为出门赚钱要比做灯笼更快些。”两年前,孙家沟村土地被一家制药企业包租下,全部种成药材。彻底得闲的村民大多选择出外营生,王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在城里打工,腊月时才回来临时帮忙。王学坤今年的最大希望是他儿子能尽快掌握他的削篾技术,“光扎不是技术,关键要能把2厘米的竹条再分解成四层,技艺总需要有人来传承。”

  凤翔泥塑

  地点:西安大雁塔北广场

  民俗特色:凤翔泥塑

  代表人物:胡永兴

  在陕西民间艺术中,胡永兴是个“重量级”人物。今年1月15日,他应邀进京,参加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05年春节大联欢》节目录制,和他一道受邀请的共有600名国内著名艺术家。他说,等这台“歌颂‘德艺双馨’”的晚会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又会多一些人对凤翔民俗文化了解。

  进入正月前,大雁塔北广场显现出的年味已经成为令古城市民神往之地。包括凤翔泥塑、马勺脸谱在内,共有十多家代表陕西民俗的艺术品公开展示。“在这之前,要想了解农耕文化,恐怕需要亲身去数十、甚至百多公里以外的乡村才能体验到。”省文联民协秘书长赵建文说。

  胡永兴带来的更多是泥塑彩鸡,大小不一的造型栩栩如生地挺立在展台上,远远就把人的视线引来。“这就是今年邮票上的造型,刚刚摆出来,就已经销售出四五只,西安市民对民俗文化的热衷出乎意料。”胡永兴说,他代表家人参展,更大程度是宣传凤翔泥塑。多年来,他们在国内国外屡获大奖,可是在省城以这种方式推介宣传,还是首次。

  今年53岁的胡永兴,师从其父胡深,被外界称为“泥塑世家”的胡氏父子技艺,最早追溯到周秦时代,广为人知的彩绘泥塑也以他们祖辈居住的六营村作名号,名为“六营彩绘泥塑”。显然,胡永兴还是有些轻视西安市场,他用来装扮展位重达3公斤的“福头”,不时被热情市民询问。“价钱直飙到200元,可是我不能卖,来时就带了这一个,想着可能不会有人要,其实在宝鸡市场它顶多也就百元出头。”胡永兴表示,他已经给家里打过电话,让一定在正月初一前多带些像“福头”这样的拿手泥塑来。

  木版年画

  地点:宝鸡市

  民俗特色:木版年画

  代表人物:王惠芳

  两地参展

  用阔绰来形容王惠芳的家境似乎并不为过,她安居在宝鸡市内130余平方米的单元房,电脑、复印机、传真机、电话等一应俱全。物质生活的变化,和她与丈夫邰立平操持家传500余年的木版年画技艺有关。祖籍在凤翔县南肖里村的邰立平,是始于唐宋,盛于明清的凤翔木版年画第20代传人,他祖上曾经营有西凤世兴画局,专司制售木版年画。邰立平自六岁起随祖父和父亲学习家传木版年画技艺,多年来,他先后收藏、挖掘整理、复制凤翔年画古板340余套,创作30余种,作品先后被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收藏并展出。数百年来,邰家木版年画一直流行于陕、甘、宁、青、川等地。今年过年,和往年一样,邰立平夫妇依然兵分两路,受邀前往两地从事展示销售。“丈夫一周前就去了深圳,他要在那里参加某民航举办的民俗展,小女儿和儿子也随同前往。过年时节,家里要唱空城计了,因为我也要到西安参加相关活动,等到结束时,已经到正月十五。”王惠芳边说话边整理准备在西安展出用的物品。“光这样一个8开模版,重量就有十多斤。”木版年画好坏的关键在于模版雕刻,在邰立平家里,很难给人留下家的感觉,更像是个小型工厂。长9.6米的阳台上,两边各有一只齐墙高的大木柜,里面盛着裁好的梨木板。像这种木板至少要用3年时间阴干才能使用。中间的空当处,则是一张大操作台,这是邰立平用于雕刻和印制年画的地方。

  王惠芳向记者出示了一张单色“雄鹰镇宅”画,这是邰家祖传技艺久远历史的见证。这方模版的年代是在明朝,不过,王坚持不展示实物模版,“平时我们基本不给人看,毕竟数量日益稀落的古模版如今是越来越少了。”

  老邰家的乐心事

  28年前,还没有出嫁的王惠芳在家乡做刺绣颇有些名气,嫁到邰家后,她也开始学习印制木版年画,“年画形成需要先后着黄、红、绿、橘黄、紫等6种颜色,每一样颜色都要换不同色版,还要反复印两次才能固定色彩。木版年画从单色印制到最终成品,对于不同色板的掌握,主要凭借感觉,往往用手探摸,就知道该换哪一块色板。”王惠芳如此娴熟地掌握印制工序,用了28年时间。

  “在木板阴干后用时,先要用刨子反复推平,尔后贴上先前画好的图案,依照图案开始雕刻,而梨木质地硬且光滑,在上面雕刻,不熟知技能根本无法掌握。”曾经很让王惠芳和丈夫担心的没有人传承技艺的苦恼,在腊月时终于得到化解。“在美院就读的小女儿总算应允接父亲的班,寒假里,她一连刻成3方模版,虽然质量还不行,毕竟有了开端。”早前,患有颈椎病的邰立平曾几次在雕刻中因劳累过度而昏厥。

  事实上,邰立平夫妇担心没有传人不无道理。凤翔木版年画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东方气息享誉国内外,被国外收藏家赞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然而,目前西部从事木版年画创作的只剩下他们夫妇俩。视技艺为国粹的邰立平一心想找到和他一样痴爱木版年画的接班人,邰立平曾说,不管是谁,只要愿意从事凤翔木版年画事业,他都愿意招收为徒。几年间,邰立平免费带过6名慕名前来的徒弟,但是最终效果还是不容乐观。

  现在,邰立平夫妇已经不像从前一样单纯依靠批量生产来维持生计,“我们更多的是参加各种展览,展出之余向当地爱好者销售部分年画,希望能以这种方式更大范围地扩大木版年画的知名度。”王惠芳如是说。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