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板凳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7日15:26 时代信报 | ||||||||
北泉板凳龙 板凳龙完全是一个来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所有的一招一式都是农民们自己编排的,道具是乡亲们吃饭时用的长凳,乐器共有六样,分别是鼓、锣、钹、大叉子、小叉子和碰铃,当然也可以再加一些吹奏乐。舞龙的人三个人一组,两个人站在前面,一人拿一个板凳腿,后面一个人拿两个板凳腿,板凳挥舞起来像一条龙一样,翻江倒海吞云吐雾。除了舞龙
北泉板凳龙据说发源于上世纪20年代。当时北泉附近有一种说法:“大人玩龙灯,细娃耍板凳”。这种游戏原本是乡民们茶余饭后、节日喜庆之时自娱自乐的院坝文化娱乐活动。解放后,经过两次成规模的整理活动——一次是当时位于缙云山下的西南俄语专科学校的学生们下乡劳动时,搜集到了这种艺术素材,将其以歌舞的形式搬上舞台。从这个时候开始,北泉村的农民们也组织了板凳龙队伍,在村镇进行表演;另外一次是1959年由北碚区文化馆的群文辅导干部周传勋进行的。原本周传勋到村里的目的是搜集整理当地流传的采茶舞,不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见识了当地孩童们随意舞起的如蛟龙一般的板凳,便将其整理后搬上舞台——北碚的板凳龙于是成为比较完整的民间龙舞。1999年,板凳龙被评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 编者按: 中国正在经历着从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正在迅速地瓦解、消失、涣散、泯灭。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社会的这种转型是以非线性、非渐变的形式来实现的,传统文化还来不及清理就被工业文明的浪潮席卷而去。 于是乎,今天,当这些传承着草根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正在逐渐从这块滋养我们以及先祖的土地上消失的时候,我们猛然发现,我们丢失的,可能是一条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脉,是我们的“根”! 作为巴渝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希望了解,我们曾经拥有过哪些美好的东西——50年前、100年前、300年前,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情,欢乐,机智,幽默,乃至愤怒与悲切的? 从今日起,本刊将每周推出一位“巴渝民间文艺的末代传人”,通过对他们的采访,我们力图发掘出深藏于民间土壤里的文化基因。这是一项艰难而浩大的工程,我们在鸡年初始的时候踏上这一条漫长的寻根之旅,并热切地期待有更多关注巴渝文化历史与现状的院校学者、民间研究家、以及广大市民共同参与,提供线索—— 头上扎一个冲天炮,再用鲜红的绸子结一个蝴蝶结,随着每一次的舞动,头上的红蝴蝶便在一条一条上下翻滚的彩龙间穿梭游走,这就是逗宝人王文祥。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表演者和观众之间进行着无声的交流。观众被逗得哈哈大笑,王文祥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王文祥,51岁,北碚区澄江镇北泉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北泉板凳龙的传人,也是目前北泉板凳龙表演中惟一的逗宝人。 看王文祥的表演,你情不自禁会被他幽默、诙谐的表情和动作感染。他身上的行头土得掉渣,从头到脚的装束土得可爱。挥舞着手中的绣球,他像一个自信的指挥家,指引着几十条板凳组成的蛟龙,在舞台上、田地间、院坝里盘旋翻滚。虽然已经50多岁了,但是在舞龙者高高擎着的板凳上时而跳跃时而翻腾,身手灵活异常。 王文祥说,逗宝者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条件,比如身材要比较瘦,身手要灵活,有一些舞蹈基础等等。这在整天挥舞锄头的村民中,确实不好找。村里的人对王文祥的评价是,他和在他之前的那个逗宝者相比,他的表情更“喜剧”,感染力更强一些。而这恰恰是一个逗宝者必须具备的“软件”之一。 逗宝者这个角色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的。虽然澄江镇和北泉村的领导一直希望除了王文祥,还能再培养一个逗宝人,可是找遍了全村的舞龙者,硬是没有一个人合适。 艺术与“屎肠子” 王文祥虽然生长在农村,但是他具有先天的艺术细胞。在他还是十几岁的楞小子的时候,没有任何人教,仅仅看了几次别人的表演,他就学会了舞板凳龙。 那个时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当时,板凳龙不过是农民们农闲时的一种游戏而已。他们组建文娱宣传队,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排练,然后在周末举行的澄江公社汇演中表演。王文祥就这样加入了板凳龙的表演队伍。 那个时候,王文祥只有十几岁,每天晚上,干完农活以后,他就和别的村民一起,拿着自己家里的长板凳,三个人一组三个人一组地开始练习。王文祥在练习板凳龙以前,还喜欢扭秧歌等。因此,当开始练习板凳龙以后,他把扭秧歌时学会的一些元素融入了板凳龙的表演里。那个时候,王文祥的表演是舞龙而不是后来的逗宝。相对来说,舞龙是简单操作,而逗宝是更高级别的工种,不仅需要比舞龙者更好的体力,还需要统筹和指挥整个队伍的能力。 那时,每个星期天公社都要举行文艺汇演,但汇演是不给记工分的,演员们不能从文艺汇演中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好处,仅有的激励是一顿带油荤的伙食。 那个年代是一个物资短缺的时代,不仅肉要凭票供应,即使是油,也要凭票。家里能够吃一顿沾点油荤的伙食是非常罕有的事情。但是猪头和猪下水是不需要票的。因此,每次汇演之后,演员们能够吃到的就是猪头肉和猪下水。回忆起当时汇演的一幕一幕,王文祥说,他最记得吃“屎肠子”,几乎每顿都有。他们说的“屎肠子”,其实就是现在说的肥肠。演出结束后,美美地吃上一顿肥肠,成了王文祥对那个时代最好的记忆。 工分和对象 虽然长得一表人才,而且除了健硕的身体、英俊的外表,还能歌善舞,可是这些都没有能够给王文祥的青春期留下关于恋爱的回忆。 王文祥所在的生产队是一个农业队,和相邻的蔬菜生产队不同,农业队是当时最穷的队,一个工分只值3角钱左右,一个全劳力干一天活可以得到8个工分。虽然蔬菜生产队的全劳力一天也只能得到8个工分,但是他们的工分分值比农业队高出一倍。因此,蔬菜生产队的男子,即使什么都不会,即使长得不怎么样,也可以拥有更多择偶的机会。据王文祥说,那时候,蔬菜队有一个小伙子一个星期就相了4回亲,对象简直由他挑选。而王文祥虽然条件优秀得多,却没有这种待遇。 说到这些,王文祥觉得很有趣。他说,因为舞龙舞得好,当时也有一些漂亮的姑娘喜欢上了他,不过,当姑娘们的父母听说他是农业队的时候,就不肯将女儿嫁给他了。所以,他最终的婚姻和舞龙一点关系也没有。 结婚后,王文祥舞板凳龙的爱好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妻子认为,舞板凳龙不仅没有收入,还耽误家里的农活,对家里一点帮助也没有。 然而,王文祥是发自内心地热爱他所从事的艺术。不管家里怎么反对,他都坚持自己的选择。即使是现在文化生活这么丰富了,当说到板凳龙的时候,王文祥还是眉飞色舞,连比带划。虽然他不能用专业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描述出作为一个逗宝者,一个板凳龙队伍中的灵魂人物在指挥千军万马时所具有的最精妙之处,但是,他活灵活现的比划和最质朴的描述完全能够带领听者进入他的龙的王国。 妻子无法说服王文祥放弃舞龙,于是只得转而采用女人的专利——吃醋。妻子常常指责王文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勾引妹儿。用妻子的话说,就是“跳妹儿”。不过,这种说法仍然没有起到作用。 当记者问他真的有没有“跳妹儿”的时候,他说:“没有,只不过是偶尔开个玩笑罢了。” 靠艺术创收 文革期间,王文祥们的表演被迫中断,直到文革结束,市场逐渐开放了,王文祥们的板凳龙才重新开始有了用武之地。而且,他们的艺术和开放的社会按照经济规律,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当地人每逢办生日宴、嫁女儿、娶媳妇、搞庆祝什么的,总是会请王文祥们的板凳龙队伍去表演一把。表演后,除了一顿伙食,主人家还会给表演队伍一个大大的红包。从那个时候开始,王文祥的板凳龙正式得到了妻子的认同。 慢慢地,北泉村的板凳龙在北碚区很有了些名头。远近的单位、个人都知道了北泉村有个板凳龙,于是,请他们去表演的也包括了一些先富起来的私营企业老板们。他们往往在过年前请一些秧歌队伍、板凳龙队伍到公司门前去热热闹闹拜个年,完了包上一千两千的红包,队员们平分后,每个人基本上可以分到100元钱。 对于这种表演,王文祥觉得非常划算,因为表演一次,短的时候几分钟十几分钟,最长也不过一个小时,既照顾了自己的爱好,又能够创收。 不过,那个时候王文祥的主业是放马。缙云山是重庆著名的风景名胜,一到春天和夏天,山上游人如织,再加上山上的植被保护得很好,常年流淌不息的矿泉水吸引了远近的人开着车,装载着一个一个的水壶前来接矿泉水。王文祥买了几匹马,在缙云山上当起了跑马的人。游人们喜欢在山上过过骑马的瘾,王文祥靠这个,每个月能收入几千元钱。当地人都说,王文祥能说会道,常常把骑马的人逗得很开心,游人们不仅会跟王文祥聊天,还会把携带的零食分给王文祥吃。 知名度高了 1995年,原来的逗宝人因故退出表演后,王文祥就开始当上了逗宝人。一条板凳可以表演,10条板凳也可以表演,最多的时候,王文祥指挥过40条板凳的队伍。 每次有表演,王文祥都要先考察一下表演场地的大小,确定究竟由多少人出场表演合适。然后召集附近的村民,找一个院坝进行排练。表演时做多少个翻腾的动作,什么时候上天梯,什么时候龙翻身,什么时候上龙背,都要预先设计好妥当,否则就会乱套。王文祥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以及自己对于板凳龙的理解,和其他表演者一起,设想出一套套完整的舞龙动作,把北泉的板凳龙舞出了名堂。 北温泉每年都邀请板凳龙队伍到公园里面做表演,招徕游客。公园里每年请的表演队伍不仅仅是板凳龙,还包括一些专业团体,比如唱歌跳舞什么的。不过,王文祥他们的板凳龙队伍每年都是最受欢迎的一个。他们诙谐生动的表演既喜庆又热闹。王文祥说,好多专业队伍表演了一次,下次就不请了,可是他们的板凳龙在北泉表演了许多年,年年效果都好得很。去年,北温泉和沙坪公园为了争他们,还差点搞得不愉快。 每次表演,观众们看着王文祥夸张的表情,就会牢牢记住王文祥的模样。王文祥说,现在他上街,常常会被别人认出来,指着他说:“这就是那个逗宝的人!”因此,在北碚附近,他的知名度已经相当高了。对于这点,王文祥很沉醉,他觉得这也算他从事艺术工作的一点收获。 另外一个收获就是妻子认同了他的板凳龙。妻子对板凳龙的认可主要还是因为板凳龙可以挣钱。现在,王文祥的儿子长大了,妻子甚至提出让儿子也学学板凳龙,跟老汉(父亲)一起表演。但是,这次王文祥和妻子有分歧了。他坚决不同意儿子学板凳龙,不希望儿子继承他的衣钵。王文祥觉得,儿子应该干点别的。 现在,村里和区里给王文祥布置了一个任务:培养一个逗宝者。王文祥觉得这有点困难,不过还是在认真地物色人选。 目前,王文祥觉得最大的困难是板凳龙队伍人员不固定。北泉村曾经从事板凳龙表演的人很多,不过,这些人经常外出打工,有表演的时候,很多人无法参加。确实,像这样一个民间文艺队伍,没有固定的经费,很难将这些人留下来。 记者采访王文祥的时候,他正守在承包的鱼塘边。鱼塘是王文祥的另外一个收入来源。鱼塘边种了很多柑橘、梨等水果,钓鱼的人可以免费品尝,因此,鱼塘的生意还不错 王文祥说,他准备把板凳龙继续表演下去,直到舞不动为止。如果能够顺利培养出逗宝者,他就退下来舞龙,这样可以不需要很多体力,年纪大点也可以。他说,现在舞板凳龙的队员中,年纪最大的已经68岁了,相信他自己也可以坚持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