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雷锋日记》鲜为人知的幕后(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08:33 沈阳晚报
《雷锋日记》鲜为人知的幕后(组图)
《雷锋日记》鲜为人知的幕后(组图)
《雷锋日记》鲜为人知的幕后(组图)
冯荆育老人

  雷锋简介

  雷锋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原驻辽宁省营口市运输连二排四班班长。1940年12月18日,他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他的一家被万恶的旧社会弄得家破人亡,在短短的四年多的时间里,他的爷爷、爸爸、妈妈、哥哥、弟弟五位亲人被逼迫相继死去,小雷锋不满七岁就成了孤儿。1949年,雷锋的家乡解放了。雷锋这个孤儿才苦尽甜来翻了身,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雷锋深知:是共产党、毛主席给了他幸福的生活,送他上学,培养他成长。因此,他怀着对毛主席、共产党的无限深情,党指向哪里他就战斗到哪里。斗地主、闹土改、搞合作化,他都奋勇当先。在学校里,雷锋一直是大家称赞的好学生。1956年,雷锋高小毕业,先后在乡政府当通信员,在县委当公务员,在团山湖农场开拖拉机。1957年,他加入共青团。在参加根治沩水河的工程中,被评为工地模范。1958年,他来到鞍钢参加工业建设,当一名推土机手,又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红旗手和标兵。1960年1月8日,雷锋应征入伍,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驻营口市某部运输连。参军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团营嘉奖多次,被评为节约标兵,沈阳部队工程兵领导机关授予他“模范共青团员”称号。1960年4月7日,雷锋随部队前往抚顺执行施工任务。11月,雷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秋末冬初,返回营口参加冬训。1961年春节过后,再次前往抚顺执行施工任务。6月,当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15日,雷锋同志在辽宁省抚顺市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年仅22岁。

  76岁的冯荆育老人,为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报》原社长、正师职退休干部。退休后,他一直热衷于关心下一代事业,先后被评为沈阳市学雷锋标兵、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关心下一代优秀个人等称号,还被授予“全国先进军队退休干部”。

  在《前进报》工作期间,冯荆育曾参与了《雷锋日记》的编选工作,并撰写了众多的学习雷锋文章。2月28日,冯荆育向记者讲述了令他终生难忘的那段历史。

  参与编选《雷锋日记》

  据冯荆育回忆,1962年2月,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会议期间,他以军区《前进报》编辑身份到会采访时,与雷锋见过一面。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1963年1月7日,雷锋生前所在四班被授予“雷锋班”称号;同年1月18日,沈阳军区党委、军区政治部指示:树立雷锋式典型,培养出更多的雷锋式战士。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总编辑嵇炳前确定,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

  1963年1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10人,将雷锋遗留的9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由于当时的任务很重,有关领导考虑到,冯荆育曾参与编辑部队速成中学语文教材,当时他负责编辑《前进报》第三版“党团生活”、“思想战线”、“学雷锋讨论专栏”等栏目,于是,便让他参加编选《雷锋日记》。认真考证雷锋原文

  冯荆育介绍,他们坚持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原则编选《雷锋日记》,力求保持原文、原意和日记的完整性。

  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他们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部分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议论、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其中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

  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作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出处,有的并未注明。他们必须翻阅大量资料,经过多方查对,才能进行增删决定。比如,有一篇精辟议论:“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

  当时,冯荆育老人仅仅根据“每个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这句,就认为是雷锋自己写的,便将这段话保留下来,并在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

  多年后,他发现这段话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他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咬文嚼字精心编选

  在编选中,他们对雷锋遗留日记中的引语和事实,都要进行认真核对。雷锋日记引用最多的是毛泽东语录,还有其他名人的引文。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要一一核对,不允许出现半点误差。

  此外,还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比如,文字和标点符号,可改可不改的一律不改,只改正个别错字和用词不当而影响原意的词语。为了保密,他们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经过一段时间的突击,军区政治部将《雷锋日记选》报送总政治部宣传部审定,并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1963年1月20日,《前进报》发表“雷锋日记摘抄”,冯荆育又认真校对了一遍。

  1963年2月,根据《人民日报》社长吴冷西的意见,总政治部宣传部要求,核实《人民日报》刊载的《雷锋日记选》。董祖修和冯荆育把当时报刊上发表的雷锋日记,再次认真对照核实,向总政治部宣传部做了汇报。以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又进行了个别改动,最终形成了现在的《雷锋日记》。撰文宣传雷锋精神

  40多年来,冯荆育一直坚持宣传雷锋精神。1964年3月1日,沈阳军区隆重召开大会,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一周年。冯荆育在《前进报》上发表了社论《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雷锋活动》。1965年3月,他再次撰写了社论《学习雷锋同志的榜样,做一个坚强的革命接班人》。

  在《前进报》工作期间,冯荆育老人长年编撰“向雷锋同志学习”专栏,以及宣传军区学雷锋的先进典型,并先后组织“怎样做雷锋式的革命接班人”、“怎样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等大讨论。

  1990年,他参加编写了《让雷锋的生命在我们身上延续———新时期学雷锋讲座》。其间,他根据雷锋1960年6月5日日记:“要记住:‘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撰写了该讲座中的第八讲《高标准与低标准———谈谈雷锋艰苦奋斗的精神》。

  编撰《雷锋志》提高见

  1997年,冯荆育老人参加了白山出版社190多万字《雷锋志》的编审、校对工作。

  在编辑《雷锋志》期间,有人送来一本他搜集的散佚雷锋日记。《雷锋志》主编关殿军交给冯荆育处理。作为编审之一,他认真调查考证,最终发现这部分日记中有些是读书摘记。冯荆育当即提出意见:这些散佚的雷锋日记,不能选入《雷锋志》。主编肯定了他的意见,避免了失误。

  2003年,一家纪念馆出版一本弘扬雷锋精神的资料汇编,出版社邀冯荆育做责任校对。在文字上,他提出了不少意见,都得到采纳。该书将“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一段话作为雷锋日记,列为第一条。他提出意见:这不是雷锋日记,而是中央党校杨献珍的文章摘录,应该去掉。可是,令冯荆育老人遗憾的是,该书出版后,仍然保留了这段话。终生宣讲雷锋精神

  1987年,冯荆育老人退休后,仍然坚持宣传雷锋精神。2003年是毛泽东同志为雷锋题词40周年,他先后为社会各界做了12场题为《发展市场经济,仍需无私奉献》的学雷锋报告。40多年来,冯荆育老人坚持宣传雷锋精神,已被许多学校聘为学雷锋辅导员。他还教育子女学雷锋,儿女们多次被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

  退休后,冯荆育老人曾先后参加了省、市11个报告团,编写传统教育材料和讲稿150多万字,做报告320多场,听众达12万多人次;先后获得全国、省、市等52项奖励。他深刻感到,像雷锋那样,无愧共产党先锋战士的称号,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冯荆育老人深有感触地说,一本书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毛泽东选集》影响了几代人,雷锋把它当作“粮食、武器、方向盘”,用来指导自己的一切行动。而《雷锋日记》这本书,又影响了冯荆育的后半生。本报高级记者邱宏实习生汪凡菲

  记者电话:13304020108后记: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42周年。从今天起,本报开辟了“雷锋在我身边”系列报道。希望曾经与雷锋有过交往、在雷锋精神鼓舞下取得成就、如今保存着雷锋遗迹的人们,尽快与记者联系;也恳请广大读者,将身边的“活雷锋”告诉记者,以便一一报道,弘扬雷锋精神。

  雷锋日记摘录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五日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二日

  我要永远的记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

  一九六年六月五日

  要记住:“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一九六年六月×日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人是办不了大事的,群众的事一定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自己来办。……我一定虚心向群众学习,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工作,才能不断进步。我深切地感到:当你和群众交上了知心朋友,受到群众的拥护,这便会给你带来无穷的力量,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无论什么艰苦的环境中,都会使你感到温暖和幸福。

  一九六年十月二十一日

  今天吃过早饭,连首长给了我们一个任务,上山砍草搭菜窖。……劳动到了十二点,大家拿着自己从连里带来的盒饭,到达了集合地点,去吃中午饭。当时,我发现王延堂同志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吃,我走到他面前,他没有带饭来,于是我拿了自己的饭给他吃,我虽饿一点,让他吃饱,这是我最大的快乐。我要牢牢记住这段名言:“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一九六一年三月×日

  凡是脑子里只有人民、没有自己的人,就一定能得到崇高的荣誉和威信。反之,如果脑子里只有个人、没有人民的人,他们迟早会被人民唾弃。

  一九六一年三月十六日

  世界上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

  一九六一年十月二十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日

  骄傲的人,其实是无知的人。他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他不懂得自己只是沧海一粟……。这些人好比是一个瓶子装的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可是还晃荡不出来。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一九六二年三月四日

  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仍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一九六二年四月十七日

  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我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时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