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残疾母亲修鞋砺儿女成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11:19 河北日报

  本报与省妇联联合推出寻找感动我们的母亲活动②

  崔振姐是个特别能吃苦的人。6个月大时,她落下了小儿麻痹后遗症,长到51岁,如果没有人帮助,她只能在地上蹭。但她从不向命运弯腰。“残疾人也是人,正常人能干的事我都能干。”

  崔振姐是个特别能干的人。她常常是天刚放亮就起床,然后就开始坐在地上干活。她常对别人讲:“我的年工作日在400天以上。”

  崔振姐是个让孩子们感激的母亲。为供孩子上学,她什么都干过,而且干啥都要求自己干好。她常对孩子们说:“吃穿不要比别人,上学一定得超过别人。不怕自己没有(钱),穷更要有志气。”凭着这点,她和丈夫供着三个儿女分别上了大专、中专。

  一位自强的母亲———“残疾人也是人,正常人能干

  的事我都能干。”

  崔振姐家住正定县南楼乡陈家疃村。坐在笔者面前的她,右腿完全变形,左腿也和正常人不一样。虽然只读过4年书,崔振姐对书的热爱始终如一。“年轻的时候看了好多书,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特别喜欢保尔,也特别佩服他。”平时看到什么好的书报杂志,她都愿意拿来看看,“人就得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咱身体是残疾了,可思想不能残。残疾人也有自己的思想,残疾人也是人,正常人能干的事我都能干。”

  闲时的崔振姐写了很多诗。她自己笑着说,写诗时,一句接一句,毫不停顿,一气呵成,像是流水一样。“腿,可恨的腿/它毁灭了我光辉的人生/但我有决心把一切补回/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让世人吃惊!……”

  崔振姐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每天都吃药。最难最需要钱的那几年,为了凑齐孩子们的学费,她和丈夫什么苦都吃过。

  除了种地,她和丈夫糊过花圈、做过衣服、开过小卖部,甚至连拉大锯这种一些正常人都干不了的活崔振姐都干过,几年前她又做起了赶着驴车走村串巷修鞋的活计。

  每当农闲,丈夫把她背上驴车,装好修鞋工具,崔振姐就这么出发了。忙的时候,一天最多挣三十多元,少的时候,只有块儿八毛。“有一块钱,咱也得动。有的挣总比没的挣强不是。”崔振姐这样说道:“社会发展得这么快,不读书没有出路。我因为腿不好只读了四年书,但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有出息。我常对他们说:‘吃穿不要比别人,上学一定得超过别人。不怕自己没有(钱),穷更要有志气。”

  崔振姐有三个孩子:大儿子李艳龙和一对双胞胎姐弟。从小到大,三个孩子就没有添过几件衣服。大儿子高中三年一直是一件军绿的咔叽布上衣,一条蓝布裤子,以至于老师都问崔振姐:“你家李艳龙怎么也不换件衣服啊?总穿这一身他不洗吗?”

  这样的生活,兄妹三个谁都没抱怨过。对于残疾的母亲,他们也都引以为自豪,并深深地感激母亲。

  一位自信的母亲———“哭也是一辈子,乐也是一辈

  子,干吗不乐着过一辈子呢?”

  崔振姐是个乐观的人,也正是因为有乐观的性格,那些常人觉得苦的事情,她丝毫不觉得,都扛了过来。

  大儿子李艳龙毕业于石家庄师专音乐系,现任教于石家庄市私立一中。上大学第一年,学费都是大家帮忙才凑齐的,崔振姐记得清清楚楚:这里面,有县残联一千元,县民政局一千元,县残联主席徐文成以个人名义担保,向银行贷款三千元……说起这些,崔振姐眼圈红了,“真是好人哪,多亏了大伙帮忙,才走过这一步。”

  从第二年开始,李艳龙几乎没再朝家里要过钱。担任系学生会主席的他,年年拿奖学金,还曾经得过一次国家一级奖学金,加上每月200元勤工俭学收入,替家里减了不少负担:弟弟妹妹读中专的学费也是这样省出来的。

  “三个孩子有出息是我最大的骄傲,做父母的苦点累点也觉得值得。”

  言语中,我们分明感觉到崔振姐以孩子为荣的欣慰感,她脸上的表情,无疑是幸福的。

  崔振姐教育孩子:谁有能力考上好学校,就是砸锅卖铁,吃糠咽菜也都供;要是需要拿钱买分,莫说一分,半分都不行。

  好读书的她对孩子的教育颇有心得:“要把孩子教育好,不能靠打骂,关键是让他们懂得事理。”老大艳龙从小学习好,一直是班干部,长相也端正,初中时就收到过女生写来的“情书”,崔振姐知道后没有不分青红皂白一通责骂,而是给孩子讲人生道理,开导他。在这点上,她非常开明,甚至可以说比一些有文化的父母做得更好。

  崔振姐经常鼓励孩子们要敢于尝试,不断学习,鼓励孩子们要继续上学,考本科,考北大、清华。大儿子艳龙从小喜欢音乐,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她大力支持儿子报音乐系,甚至亲自为儿子报名参加电视台的歌咏比赛。

  陈家疃村曾流行过“上大学不如换大米的”的说法,老三艳峰因此曾提出要退学回家换大米,每月挣300元钱供哥哥读书。崔振姐坚决反对:“换大米每月是能挣三百块钱,但更可能是一辈子只能每月挣300块钱。多学点知识,比什么都强,将来有了能耐,怎么也能比三百挣得多。”

  崔振姐用孩子们用剩下的本子写东西。笔者正翻着,忽然几个不通顺的词蹦入眼帘:“故润怕、格老思、爱思吃那、我什么什、闹思……”看到笔者不解的眼光,崔振姐不好意思地解释———这是她自己跟着电视学的英语,怕记不住,用汉字把读音记了下来。儿子学音乐,母亲的歌唱得也不差。她告诉笔者,平时看到喜欢的歌词,就会抄下来,最近学会的一首歌是《两只蝴蝶》。

  采访结束时,我们提出给崔振姐和她的丈夫拍张照片。崔振姐叫丈夫拿来一件红色横纹毛上衣换上,毛衣右臂袖口处已经破了一大块,她笑着给丈夫抻抻袖子:“没事,咱不叫它露出来!”又找来一条粉红色丝巾自己系上———虽然都不是多新多时髦的服饰,崔振姐却很认真,一如她对待生活。本报实习生杨大威李婧 张卫鸿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