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中国的第一家捐献遗体志愿者俱乐部惊现沈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4日13:03 桂龙新闻网

  遗体作为医学教研上的“活教材”,是提高医术、延续生命的保障前提,而在中国,因为受到道德的束缚,更多的人选择将自己的遗体火化后安葬,真正将遗体捐献用于医学解剖的屈指可数。中国医科大学向记者透露的事实令人惊讶,因为遗体捐献的紧张,大多数医学院的本科生都没有接触过人体解剖,学生只能通过对人体模型的观察,完成医学学习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解剖学课程。

  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地遗体捐献条例的陆续出台,遗体捐献开始规范化、系统化,但大多数公众依然没有献出自己身体的勇气。日前,中国首家由遗体捐献志愿者自发组织的俱乐部在沈阳正式成立,其成员是6位耄耋老人,在遗体捐献尚不被公众彻底认同的今天,这群老人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归宿方式”,也正努力改变人们的传统思维。

  “忍辱负重”的说服者

  这个国内的首家捐献遗体志愿者俱乐部现在有6名正式会员,会员不但自己捐献遗体,而且鼓励自己的老伴以及儿女都加入到这个行列。“只有我一个人捐献,对医学贡献毕竟有限,只有人们观念都改变了,才能使中国医学得到进步。”于佐良,这家遗体捐献俱乐部的发起人告诉记者。

  75岁了,于佐良的身体依然硬朗灵活,如今的每一天,他都骑着自行车在沈阳的大街小巷奔波。“遗体捐献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关键是观念的转变。”于佐良说,在许多人眼里他似乎有些“疯疯癫癫”,但他清楚自己努力的意义。

  3月1日清早,沈阳的温度在零下十多摄氏度,于佐良照例出发了,骑着单车准备去一个老友家,继续做遗体捐献的说服工作。“说不清楚这是第几次登他们的门了。”为了做通这家老人的工作,于佐良说他“忍辱负重”,两个老人的儿子坚决反对,一开始提醒他不要在父母面前提遗体捐献的事,后来见老于没有任何收敛,就警告他如果还要提就让自己的父母和他断交,结果还是无法阻止老于。于是,他们干脆不让老于进家门。

  幸好今天老人的儿子不在,门敲开了,68岁的老朋友于秀琴热情招呼他快进来。“还是那事。”于佐良开门见山。“进去谈。”于秀琴说。但老太太的老伴对于佐良态度却冷淡得多,坐在里面一言不发。于佐良心里清楚,真正的反对者是老友的老伴和儿子。

  “不行,我还是不同意。”老太太的老伴在一旁发话了,“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就是人要‘入土为安’,把自己解剖了,我想不通。”

  “不急,你可以慢慢理解。”于佐良又耐心劝导着,“遗体捐献是回报社会,想想人来到这个地球,享受了社会带给他的物质精神文明,也消耗了资源,难道走之前不应该再把自己交回去吗?”

  “你怎么说也没用,儿子不同意签字一切都是白搭,对儿子来说让我们捐献遗体就是不孝,要受到别人的嘲笑。”好友的老伴还是一副固执劲。

  “别人的看法不重要,而且时代观念进步了,大家都会理解,捐献的遗体是用于医学教研用,目的就是为了我们的后人身体更加健康,是好事,只要你们同意了儿子最终还会违背你们的遗愿吗?”

  “再说吧,我刚刚同意和她海葬。”老伴说完,一旁的好友给于佐良使了眼色,悄悄告诉他,可以换个话题了,因为老伴刚做完胃切除手术,忌讳任何有关死亡的话题,提醒他过些日子再来谈谈。

  随后,于佐良告辞,很满意地离开了这户老友,“他们的观念其实已越来越进步,迟早也会成为我们遗体志愿捐献俱乐部的一员”。

  女儿离世前,他忍痛说服其捐赠

  这个被称作“沈阳倡导捐献遗体第一人”的老人告诉记者,他曾是沈阳市变压器厂的退休工程师,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一次住院让他萌生了遗体捐献的想法。躺在医院,每天看到因医治无效而死亡的病友,家属悲恸不已的场面,他多么希望医学能进步一点,或许那一幕幕人间悲剧就不再上演。后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医学,明白解剖对于医学进步的重要性,于是找到医院要求捐献自己的遗体,然而由于当时社会尚未提倡捐献遗体,而且手续繁琐,他最终未能如愿。

  一晃到了5年前,于佐良捐献遗体的想法依然没有改变,特别是当他看到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已经退休多年的他再次来到医院办理遗体捐献手续,但被告知需要家属签字才能办理。于是他开始做3个子女的思想工作,但儿子坚决反对。

  几次说服不通,他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拍着桌子对儿子说:“老爸一生未求过你,今天爸就求你让我达成心愿,这就是你最大的孝心。”最终儿子被老父亲的执着所感动,3个儿女郑重地在父亲的申请表上签字。

  两年前,他的大女儿因肺癌住进了医院。医生告诉于老,他的女儿活不了多久,于佐良听后老泪纵横,日夜守在女儿的病榻前,但他还是没有忘记遗体捐献,一天趁着外面阳光灿烂,女儿心情特别舒朗之时,他鼓起勇气开口道:“爸给你说件事,人终有一死,死了什么也带不走……”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女儿已经明白了,“爸,你别说了,我知道你想让我捐献遗体,你放心,我捐。”没想到,女儿不但要把遗体捐献,还要把眼角膜捐献给那些需要光明的人。

  几天后,女儿离开了这个世界,沉痛中的于佐良亲自到相关部门为女儿办理了捐献遗体手续。

  “遗体捐献志愿者之家”

  70岁的吴梅臣是6名正式会员之一,也是6名创始人中唯一的女性,在于佐良的感召下,她不但决定自己捐献遗体,还带动她全家7口人一起加入了捐献遗体的队伍。

  “子女开始也反对,但经过无数次思想工作之后,我能理解的东西,他们也能理解。”吴梅臣告诉记者,一切都是在春节的年夜饭上搞定的。一开始说到她要捐献遗体,几个子女死活也不干。大儿子先忍不住了,“你不是让我丢人吗?爸去世时就希望你死后还能跟他在一起,现在,连在一起的墓碑都替你们买好了,你不能丢下他不管呀!”

  听到子女的态度,吴梅臣的泪水禁不住流了出来,“你爸他如果地下有知的话,也会为我高兴,他是一个开明的人,知道我死后作点贡献还要遭到你们的反对,在地下也会不安。”

  她告诉子女,身体不过是人在地球上居住的帐篷,随着生命离去,这个帐篷最终是要损坏的,趁着它还没有损坏的时候,让它各个部件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生命也会因它所发挥的作用而得到延续。

  听罢,几个子女算是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先是大儿子同意,接着二儿子,二女儿,还有他们的爱人也都同意了。团圆饭也越吃越高兴,吴梅臣趁机把遗体捐献的好处给子女们来了个彻底灌输,结果不但大儿子、二儿子、二女儿以及两位儿媳妇先后加入捐献志愿者行列,连远在美国的大女儿也表示回国后要填写捐献申请书。

  如今,由于吴老家里7口人都是志愿者,被称为“遗体捐献志愿者之家”。

  同意作捐献者70多人

  于佐良很满意俱乐部成立后已有的成绩,特别是开通了热线之后,每天有无数电话打来询问遗体捐献的步骤程序,已经登记同意准备做最后公证的人就有70多位。“这一切让我们俱乐部志愿者感到很欣慰。”于佐良说,他几十年的梦想也一点点变为现实。

  经费成了发展瓶颈

  遗体捐献俱乐部的成立得到了当地医学院的积极响应,在俱乐部的建议下,这些接收单位分别制订出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使遗体解剖更加文明化。几个遗体接收单位在解剖室设置了灵堂,方便家属悼念捐献遗体的亲人。接收单位还许诺,遗体解剖后保证将各个器官重新放在一起,然后火化,最后将骨灰交给他们的亲属。

  目前,俱乐部的队伍越来越庞大。在大连医科大学的支持下,他们在铁西区租了一间老房子,买了几件旧桌椅专门办工,并开通了热线,为有捐献意愿者提供咨询。

  然而,这个民间自发成立的组织到底能走多远,所有成员都不清楚。作为俱乐部的主任杨东文同样显得茫然,“经费成了最大问题。”

  去年12月,俱乐部成立初期宣传所需要的会场、打印资料、制作条幅,都是由队员自己掏腰包解决。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他们就在志愿者家中轮流举行,虽然志愿者对此都很认同,但他们的子女难免会感到忌讳。为了避免尴尬,他们将“会议室”搬到了商场的休息凳上,大家对此戏称为“打游击”。

  如今,虽然有了固定场所,但只有半年的租期。“半年后怎么办呢?”记者问。杨东文的回答是:“只能走着看。”但杨东文相信,他们即便回到过去的游击状态,也一定能继续下去,“因为这些老人志愿者清楚遗体捐献的意义所在。”

  来源:

  网易 责编:实习编辑曹静 作者:解放日报/杜琛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