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特别报道:本报记者跟着大学生去应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6日05:59 三秦都市报

  阳春三月,又是一年招聘的旺季,莘莘学子也满怀希望拿着精心制作好的简历穿梭于各单位招聘桌前。今年不同于往年的是,政府组织得有条不紊,而且有全国各地上万个招聘职位在等着前来应聘的大学生,然而,这些走出象牙塔,步入现代社会的大学生们应聘的路到底是怎样走的呢?3月5日,也就是招聘会的最后一天,记者随同应聘的大学生亲身体验了应聘的全过程……

  应聘几家有喜有忧

  3月5日上午10时,记者和提前约好的西安某高校大学毕业生王珂和刘文及张力(均为化名),来到了省体育场的招聘会现场。这个时间正是人流高峰期,好不容易记者和王珂来到了深圳一家公司的招聘摊前。“学什么专业的,有什么特长?”招聘单位的男子问道。“学的是电子专业,有摄影爱好和绘画特长。”王珂很熟练地答道。在打量了王珂一番后,该男子说道:“看看你的简历。”王珂双手递上了她的简历,年约30岁左右的男子在接过了王珂的简历后随手给了王珂一张招聘表。靠在招聘现场的柱子上,王珂不到3分钟就填好了招聘表。接过招聘表后,该男子热情地说:“你的情况还不错,但是还得回去后再研究。”说完给了王珂一张名片。这是王珂正式投出去的第一份简历。

  10时31分,王珂又来到了本地一家招聘单位前。由于是本地的单位,所以排队的人相当多。好不容易轮到了王珂,和前面的形式差不多,在经过和招聘单位的交流后,王珂领到了第二张表。在交完表后,招聘单位再次问王珂:“说说你到本单位工作的理由。”“我是本地人,所学的专业特别符合贵单位的招聘要求……”在作了简单的陈述后,招聘单位当场决定录用王珂,邀王珂到公司面议并签订合同。然而王珂的回答却让记者吃了一惊:“我还要再去别的单位看看有没有更合适我的单位。”离开该招聘单位后记者不解地问王珂:“这么好的单位为什么还不去?工作待遇等各方面都不错啊。”今年22岁、身高1.65米的王珂却笑着说:“招聘单位和被招聘者双方都有选择的权利,我不想让自己后悔,假如和这家用人单位匆匆签了合同,后面有更好的用人单位,那样的话岂不是太委屈了自己?说话间王珂的脚步停在了北京一家招聘单位桌前,这是一家要求比较严格的招聘单位,有对身高的要求、有对形象的要求、还有对专业以外的其他要求。满怀希望、面带笑容的王珂和招聘单位的招聘人员谈了起来:“你认为自己的形象符合我们的要求吗?请在1分钟内陈述完毕。”“有漂亮的外表当然更好,但是我认为我自己的形象还差不到哪里去,我对贵单位有足够的信心。”还没有一分钟王珂就很顺利地回答完毕。“专业之外你的特长是什么?举例说明。”招聘单位这样问道。她依旧面带笑容;“专业以外的特长很多,会弹钢琴,会绘画,会写作……”王珂很是自信地对答道。虽然王珂对答如流,没有任何的差错出现,但是,用人单位最终还是没有给王珂招聘表填,这同时也就意味着王珂不合适在该单位工作。“没有被用人单位相中对你有没有打击啊?影响不影响你下次的招聘?”记者问道。看着记者这样问,王珂先是用疑惑的眼光看记者,但随即又笑道:“对我没有任何的打击,我在招聘这方面已经习以为常了。记得第一次参加招聘会时,因为没有经历而没有被用人单位选择上,我是哭着鼻子跑出招聘会场的。慢慢的参加招聘会的次数多了,经验也就多了,也就适应了。”说完后,王珂又和记者在招聘会现场寻找了起来,最后,王珂又在山东一家公司填了张招聘表。王珂在整个招聘中共填了三张招聘表。出了招聘会现场后,记者和王珂作了如下对话:“你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才比较满意?”记者问道。

  “现在的工作不好找我承认,但是我还是要找一个工作在1000元左右,而且能够发挥我本人特长的双方都比较满意的单位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够工作得舒心,才能够大胆地去工作,其他倒也没有别的要求。”王珂答。

  “你愿意在本地工作,还是愿意到外地工作?你心里最理想的工作地点是什么地方?”记者问。

  “说实话我是本地人,家乡我特别的喜欢,但是我还是想到外地去工作。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去外地工作对自己是一种锻炼,话又说回来了,到外地工作也是对我自己的一个挑战。我心里最理想的工作地点就是想去深圳,我要自己的工作节奏感强,我是个急性子的人,那里很合适我工作。”说完王珂找她的同学去了。

  一去应聘我就害怕

  11时10分,记者和今年毕业的张力见了面,1.61米的个子,面目清秀的张力在进招聘会现场前却对记者说:“说别的还可以,要说去应聘我就不由得害怕,虽然我的专业很好,是计算机专业,但我去年参加了6场招聘会,没有被一家用人单位看上,其中的原因就是我的个子低,个子低也不是我的错误啊,今天的应聘不知是个什么结局。”

  张力做了12份简历,背着一个黑色的长包,个子虽然低点,但是人却异常的精神。从11点10分到12点3分结束,记者先后和张力去了6家招聘单位,但是,遗憾的是,张力还是没有和一家用人单位达成意向。一些热门单位张力就没有去,而是去了很一般的单位。整个过程张力共投出8份简历,但是张力却一点都不高兴,因为凭他以往的应聘经验,8份简历等于石沉大海,没有多大的希望。出了招聘会的现场,坐在一个饮料摊点前,记者和张力聊了起来,“可以谈谈你每次应聘后的感受吗?”记者问道。

  “要我怎么说呢?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对你说,我是从去年年底开始找工作的,参加了七八场人才招聘会,但是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回到宿舍给同学们讲起我的应聘经过,许多同学都颇感意外。因为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我各方面条件都还不错,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篮球场上的前锋,找份好工作应该不成问题,很多同学甚至都把我羡慕死了,英语四、六级证书都有,专业课成绩优异,计算机二级也已通过,又会处理各种关系。让同学和老师没有想到的是我会次次被用人单位的‘门槛’所挡住。记得有一次,一家用人单位在看了我的条件后,想破格录用我,但是回去和单位的领导商量后,还是因为我的身高问题而把我挡在了门外。尽管用人单位都承认我的优点和特长,又说我很聪明,听这些话又有什么用呢?说真的我的感受非常的深刻,有时我睡在床上想,以后的招聘会我还敢不敢再去参加?用人单位为什么就不看看每个人的真才实学呢?认识你我非常高兴,也希望你们能够在报纸上给呼吁一下,用人单位能不能够降降自己的条件呢?这就是我的感受!”

  漂亮使我很难堪

  下午2时30分,招聘会现场的人比中午的人更多,出出进进不断。在招聘会的入口,记者和刘文如约见了面。刘文,1.68米的高个子,灰色的短大衣,脚穿一双高腰靴子,披肩的长发上压着一个小白帽,身上斜挎着个小坤包。简单的自我介绍后记者便和刘文一起走进了招聘会现场。要说刘文可要比前面两位幸运多了,学新闻的她不管走到哪家招聘单位前面都能够吸引很多的目光,但让刘文哭笑不得的是,她都能够被招聘单位看中,而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却让她很难堪。这是用人单位和刘文的对话:“你的条件真的很不错,但你要做我们单位的文秘就首先得有公关的意识,还要有能喝酒的本领,这些你都会吗?”用人单位如是说。“我漂亮是父母给的,我会不会公关和会不会喝酒父母却没有教我,我是来招聘工作的,不是来喝酒公关的。”刘文回答道。

  刘文所去的单位不下15家,每家都对刘文很青睐,但是每家所提出的条件刘文都无法接受。在出了招聘会的现场后,刘文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每次的招聘会我都很幸运,可每次的招聘会我都是不幸运的,因为招聘方的附带条件我不得不放弃所要从事的工作。记得有一次招聘会后,经过好几轮面试,用人单位的面试常常提出和我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的问题,你根本想不到他们会用什么方法来考验我,这常常使我哭笑不得,难道是我错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很多大学生看来,用人单位招聘的都是专业人才,在专业对口的基础上,才会对相关条件加以限制。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时候,尽管用人单位嘴上说需要的是专业技能强的复合型人才,但在实际招聘中,非本专业的毕业生也能大量涌入本专业的应聘职位,给一定领域的就业带来很大压力。也可能正是由于有诸如此类的东西存在,有的大学生甚至认为,专业课成绩高低与否、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如何都无所谓,关键是看你有没有交际的能力。在招聘会现场,几个刚刚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能先于其他同学高薪应聘上,主要是因为自己能说能侃。这么一说一侃就和招聘人员投缘了,印象好了,机会当然就来了。其次就是顺着招聘单位的竿子望上爬,招聘单位喜欢听什么,我们就给他们说什么,只有这样,被招聘上的机会才大!

  招聘单位标准难猜透

  在与众多大学毕业生的交流中,记者发现,有的学生对家庭环境好的同学不费多大力气就能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感到十分羡慕。从这些学生和记者的亲身应聘过程中看到,现实对此作了最好的注脚:有的用人单位一看应聘者原籍是农村的,就另眼相看,一看应聘者的形象和身高不合胃口就推辞。有些大学生却满腹怨言,总感觉自己是英雄有无用武之地,所学不能所用。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一些大学生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人才的选拔难道也要背上‘权力’的枷锁?难道出身的不同就决定了将来地位的不同吗?”还是网上大学生的总结好:面试第一关,能力第二关,专业成绩第三关,家庭背景第四关。从这些帖子中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家庭背景已被用人单位纳入招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却有着多次应聘经验的大学生对记者说:“我在求职过程中总结了不少的教训,形象和长相确实很重要,很多招聘单位往往不先看你的简历和你进行交流,而只看你的形象,随后就决定了你的‘生死’。”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很多大学生在遇见上面的情况时都感到自己的自尊心或多或少受到了伤害。有学生反映,不少招聘单位的人,只要看见形象气质不错的应聘者就主动上前搭讪,问他们是否有意加盟。而对形象一般的咨询者则态度冷漠。鉴于此,很多求职的大学生充分领悟了“见好就收”的道理,只要遇到差不多的单位就立即签约,首先使自己有一个可就职的单位,一切随后再说。采访中,招聘单位的说法更为直截了当,许多前来挑选人才的招聘单位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我们要求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既要能胜任我们公司的工作,还要是个多面手。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如果我们招聘的员工是个只懂专业技能、不会变通的人,那么他(她)和机器就没有太多差别,而我们需要他们在拓展企业业务的同时,还可以宣扬企业文化,我们看重的是能力。”

  在一天的应聘体验中,记者的感触很深,猜不透招聘单位到底想招什么样的人才,而大学生们却带着简历“乱投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究竟怎样才能够依靠能力选拔人才呢?很显然招聘单位的心中都有各自的一杆秤,他们会根据自己行业和本单位的要求权衡利弊、综合考虑,最终作出自认为最合理的选择,尽管这最终的“选择”在大学生心目中有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感受,可是作为应聘的大学生更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盲目的乱投简历,这样不但耽误了自己,同时也给招聘单位带来了不便。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