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贫困学子“救星”渴望援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8日10:44 江南晚报

  本报记者 陶天成

  十多年来,惠山区堰桥中学语文老师俞斌先后帮助27名素不相识的贫家子弟圆了上学梦。他的事迹被传扬后,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向他求助,也让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惠山区堰桥中学语文老师、共产党员俞斌十多年如一日,用他博大的爱心,先后帮助
27名素不相识的贫家子弟圆了上学梦。他多次远赴贫困山区看望他所资助的学生,被当地群众当成“救星”,受到隆重的礼遇。捐资助学以来,他光给那些学生回信就达近千封,汇款3万余元,送出的衣物、礼物不计其数。俞老师的事迹渐渐被传扬出去,先后有多家媒体刊登他关心助学的报道。

  由感动到行动1994年3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人民日报》上刊登了“希望工程1+1助学行动”的活动公告,中央电视台也播出了“希望工程献爱心行动”的新闻。看到宣传画上那位失学少女充满渴望与期待的双眸,俞斌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连续几天,夜不能寐。在妻子的支持下,他成了结对救助志愿者。当时俞老师每月的工资收入不过300多元,可他一下子就汇出400元。很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寄来了第一张结对救助卡,救助对象是贵州省开阳县立京小学一名已失学半年多的三年级学生刘章武。俞老师通过书信与立京小学取得联系,了解到刘章武的基本情况。之后,他又给刘章武寄去了衣物等日用品。

  1996年暑假,学校安排教师三年一次的旅游,俞老师选择了贵州,他要去看看刘章武。坐了2天2夜的火车,又经过3小时山路的颠簸,他到达终点站开阳县龙岗镇。一打听,去立京小学还得走30里山路。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不时走过三三两两身材矮小、衣衫褴褛、满脸污垢的山里娃,目睹此景,俞老师的脚步更加沉重起来。到达刘章武家,俞老师惊呆了,他们家穷得连温饱都难以维系。第二天,他在村长的陪同下来到立京小学。没有围墙,没有操场,两排破旧的矮平房就是校舍,中间一块空地是学生们惟一的活动场地。校长、老师和失学孩子早就列队恭候俞老师。“热烈欢迎第一个来到穷山沟的助学老师——俞老师!”俞老师感动之余,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助学决心。连续走访了几个边远山寨后,俞老师真切地感受到资助山村孩子重新上学的迫切和重要。他取消去黄果树瀑布旅游的计划,留下返程车费,将其余的1000多元倾囊捐出,资助面临失学的2名孤儿和2名特困生重返校园,并帮助刘章武家恢复生产。

  由感性到理性近十年来,俞老师已三上贵州。他资助的这些孩子只有少数能顺利读到初中毕业,大部分孩子多次辍学,最终迫于贫困的压力,出门打工养家糊口。贵州之行让他看到,即使有了学费,温饱尚难维持的贫困家庭是很难供孩子上学的。“钱要花在刀刃上”,毕竟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能力有限,要让有限的资金和精力真正起到助学的效果,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助学之路。他确立了一个想法,资助学生要免去中间环节,自己直接结对。于是,俞老师继续资助原来结对的贵州孩子,还将目光锁向附近省份或者苏北的贫家子弟以及身边的农民工子弟。短短几年内,他又将爱心辐射到苏、浙、皖、赣四省。

  近年来,到堰桥中学就读的农民工子弟越来越多,有些农民工子弟缺衣少书。而学校一些寄宿生毕业后,常常会扔掉校服和一些工具书。细心的俞老师请宿舍管理员帮他搜集好这些东西。暑假里,他把几十件校服带回家一件件洗净、晒干。开学后,将校服和工具书一起分给那些农民工子弟。平时,在农民工子弟遇到困难时,俞老师总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读到初三,农民工子弟就要回老家升学,有些学生会对同学讲起俞老师的事迹。俞老师就成了一些贫困地区学生心中的“救星”。他们渴望读书却求助无门,便写信给俞老师。他十分同情那些读不成书的贫家子弟,总是有求必应,“我这个人心肠软,只要那些小孩子向我求助,我就无法推脱”。

  由平静到出名受捐助的贫家子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俞老师充满了敬意,学习也比较认真。苏北泗洪县梅花乡的张都,9岁时父亲重病去世,母亲改嫁,和年迈的祖父母生活在两间摇摇欲坠的破草房内,家中债台高筑。张都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小学毕业时以全乡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梅花中学,然而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的危险。俞老师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寄去500元和衣服等日用品,把张都纳入捐助对象。2000年,张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取重点中学,学费也陡增。此时,俞老师的妻子患上食道癌,刚刚去世不久。为给妻子治病,俞老师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已无力承担这笔费用。

  他意识到只有发动社会力量,才能帮助张都完成学业。于是,他向亲戚、朋友和社会上的好心人游说。俞老师的诚心感动了堰桥镇私营业主王建荣夫妇,他们当即表态愿意承担张都上高中到大学的一切费用。去年,张都考取了南京林业大学。听到消息后,俞老师十分开心。俞老师很细心地保存着孩子们给他寄来的书信和照片,有厚厚一大叠。联系比较多的,俞老师还按照时间顺序将各类资料单独整理出来。俞老师经常会翻出那些资料,看看照片或者书信。想到那些孩子的淳朴与天真,生活倒也平静而快乐。

  俞老师一直将自己的助学行动给“捂”着,从不张扬,可还是被“捅”了出去。他的事迹先后被多家媒体刊登,誉为“托起希望的太阳”。从此,越来越多的人向他求助,经营多年的平静生活也被打破。去年2月,他收到一封来自安徽定远县管李小学六年级学生周家华的信。这位13岁的女孩在看到《扬子晚报》报道后写信给俞老师请求援助,还附上自己的成绩单。周家华的父亲患白血病,姐弟俩即将失学。俞老师赶紧汇去学费。同年夏天,俞老师带着几大包衣物去定远县看望周家。俞老师了解到周家华的堂兄周家宝也面临失学威胁,因为伯父为帮父亲治病而一贫如洗。回到无锡后,俞老师动员一对夫妻同事和他一起捐助这3个孩子。今年春节前,周家宝来到无锡“看望”俞老师。俞老师热情招待,给他买了许多礼物,还为他准备了800元的学费。俞老师决定,这几个孩子能读到哪,他和同事就捐助到哪!

  故事背后的故事因奉献爱心而成名,又因成名而负累!近年来,俞老师不断收到贫困地区学生写给他的信,向他求助。他都不忍心拒绝。接手的孩子多了,负担重了,俞老师便会寻求亲友、邻居的帮助。一些熟人自告奋勇要求资助贫困学生,请俞老师联系帮扶对象,但要求又往往比较高,聪明、漂亮的学生才愿意接受。俞老师便联系贫困地区的学校,找出几位让他们挑选,挑选剩下的俞老师就自己来承担。有些“志愿者”在一年后就中断了资助,俞老师只好自己顶替上。如此一来,多出许多“计划外”贫困生,让他始料不及。自己联系的,主动上门的,别人扔下的,俞老师前前后后共资助了27名贫困学生,花费了他很大的精力与财力,也给他的生活造成不小的压力。

  俞老师捐助贫困学生十分慷慨,对自己却十分“抠门”。平时中午,同事们很少见到俞老师在教工食堂吃饭。俞老师感慨,“爱人过世5年了,我到现在还在吃她留下的饭。”原来,俞老师的妻子在农村种地,每年收获的麦子都存放到粮油店里。妻子西去后,每隔一段日子,俞老师就去店里取些面条,中午回家煮着吃,“吃面条每天可以省下三块钱,几个月下来,就可以资助一名贫困生了!”俞老师衣着也很简朴,经常穿儿子淘汰下来的过时衣服。

  俞老师有三个子女,惟一的一个儿子已下岗且尚未成家。现在,儿子打工一年的收入也就一万多元,基本没有积蓄。眼看着儿子已到了成家的年龄,急需一大笔钱作准备,俞老师心中生出烦恼。本来工资不高,还要负担好几位孩子的学费(目前,俞老师仍单独承担着5名贫困生的学费),加上日常开销,这钱该怎么攒?放弃资助于心不忍,向他求助的贫困生还在不断增加,而自己也急需攒钱,俞老师经常陷入两难中。

  别让重担压垮好心人当记者提出要采访俞斌老师时,俞老师有些疑虑,客气地予以回绝。几经周折,俞老师才同意接受采访。通过采访,记者才了解到俞老师的苦衷。俞老师捐助贫困学子毕竟力量有限,众多学生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好心人的身上,无疑给了好心人一只烫手山芋,扔也不是,留也不是!捐助贫困学子的行动要依靠社会力量,若有热心读者愿为俞老师分忧,请与本报联系。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