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青海社火传统韵味渐淡正面临严峻的考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14:20 新华网

  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03月10日电 青海社火,像花儿等艺术形式一样,也是在高原上流传了千百年的一枝奇葩。它在延续过程中,糅合了青海其他民族的一些民俗文化和艺术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彩且独具高原特色的社火艺术,有舞龙、舞狮、高台、高跷等数十种表演形式,以及近百种脍炙人口的社火小调。这些表演形式和演唱小调在青海各民族中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每年的正月,在“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难过年”、“锣鼓不响,庄稼不长”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各地的社火演出队沸沸扬扬、浩浩荡荡的,将正月里节日
的气氛宣染得异常热闹红火,使春节变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狂欢节”。

  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结构的多元化,社火这个延续了千百年的民俗文化形式,如今在各地普遍都出现了表演形式简单化、道具老化、文化品味和传统韵味流失,以及参与人员的积极性降低、观看者和演出人数锐减的现象。过去那种以演社火为荣而全民竞相参与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了,青海社火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我省民俗研究者,曾编著过我省惟一一本社火专著的罗耀南老先生告诉记者,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现代的人们,尤其是社火广为流传的农村,已经进入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人们接受文化信息的渠道已经是多种多样了,内容也丰富多彩了。青海社火中许多表演形式却是多年来一成不变,比如,社火中的“八大光棍”,原本是过去马步芳在正月里为了稳定军心,在军营中演出的一种社火形式,后来马步芳将这种演出形式推向西宁街头后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于是各地社火便纷纷模仿,并流传至今。“八大光棍”流传了几十年了,但仍然延续的是那个时代的形式和内容。另外,过去社火演出的经费多来源于“庙田”上的收入,也算是专项资金,基本上有固定的经费来源。但是,现代社火的经费来源大多要依靠挨家挨户的收取,给多给少,或给粮食或给现金没有定数,所以,没有经费的保障也是造成社火年年在“减色”的一大原因。组织一个至少有200人的社火演出队很不容易,没有了经费的保障,社火根本谈不上创新和一些道具的更新,所以,一些相当优秀的社火演出形式,比如花费比较大的“黑社火”以及“黑社火”中的“滚灯”、“顶灯”、“竹马”等形式已经逐渐消失了。而且,这几年也缺少专门从事社火研究、收集整理和创作的人员,仅靠农村民间艺人的创作已经远远不够。所以,社火中出现道具陈旧、形式单一的现象就在所难免了。加上在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人们逐渐淡忘了民俗文化的不少内容,致使社火中的一些古代故事、传说、典故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很多人不知道“灯官”帽子上的“槽头兴旺”是何义,不知道“黑脸哑巴”“胖婆娘”以及“身子”的来历,甚至一些地方的社火演出人员并不理解唱词中的含义,结果以讹传讹,出现了不伦不类的演出形式,这些现象令许多从事民俗研究的专家感到十分担忧。

  那么,青海社火的出路在何方呢?罗耀南先生认为,社火之所以流传了千百年的时间,是因为它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社火在历史上也有被封杀的时候,但是,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封杀不住的,所以,社火完全消亡是不可能的。但是,任何文化形式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新,在于紧紧贴近群众,跟上时代的步伐,反映时代的心声。所以,社火演出不应该仅是“火神会”的事,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对社火演出进行引导和培育,及时将党的方针、政策等一些宣传内容融进社火中去,将群众的一些呼声收集上来,将一些针砭时弊、人情世故的优秀作品及时予以加工和推广。甚至可以在社火中引进竞争机制,促进社火精品化、优质化发展。多年来从事青海民俗文化研究工作的青海花儿研究会会长滕晓天先生认为,青海社火的发展创新必须以保持传统为基础,同时,也不能简单地对社火中的祭祀等活动一概而论定性为封建迷信而予以封杀,实际上社火中的祭祀等活动反映了古代人们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朴素的思想感情,其中“胖婆娘”等人物反映了古代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下对生殖的崇拜。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古代人类活动痕迹的社火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活文物、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

  滕晓天先生认为,青海社火包罗万象、形式多样,既有青海各民族的东西,又有高原特有的东西,所以,曾被称为“百戏”的社火演出活动应该打破受时空限制的模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社火,每年只在一两天时间中演出,实在太浪费了,应该在时间上前伸后延,增加演出的时间。同时,完全可以将青海社火中的一些具有高原特色的形式拿到一些大型的经济、文化、体育活动中表演,比如青洽会、环湖赛等活动上。过去同样只在春节期间演出的东北“二人转”,如今不是唱遍了大江南北吗?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文化应该先行,要为经济搭台,但在这一点上我们总是落在了别人的后面。再者,社火完全可以融入到旅游项目中去,现在我省各地建了不少的民俗文化村,这些地方为什么就不可以演社火呢?能不能在塔尔寺等一些景点周围形成一个旅游文化产业链,将平时难得一见的青海社火、皮影戏、喇嘛社火、民间工艺品等拿出来让游客看?相信这些越是土得掉渣的民俗文化,越能为青海旅游增色。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地出现了社火音像“制片人”,这些人利用手中的DV机拍下当地的社火,简单制作后再卖给当地农民,每年下来也能挣个几千块钱。尽管光碟制作水平不敢恭维,但却深受农民的欢迎。有些具有市场眼光的音像商家也紧跟其后,将眼光瞄准了这个巨大的市场。2004年,《青海社火》一下子打开了沉闷多年的青海民俗文化音像市场。那段时间里,不管是乡村的庭院里,还是西宁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青海社火》优美的旋律。据该公司的马经理介绍,民俗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这几年,作为青海民俗文化代表之一的花儿,便产生了不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过去,人们根本不可能将社火和经济联系在一起,但是,这几年却出现了农民为社火产权打官司、社火音像制品热销的现象,而且,听说有人正准备成立舞狮队,要将社火中代表喜庆吉祥的“耍狮子”利用到商业的开业庆典等活动中。对这些现象,滕晓天先生认为,出现社火市场化的雏形是非常可喜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保护和引导,应该树立地方文化品牌意识,尽快规范社火中的一些市场行为,加快社火走市场化路子的步伐,让市场来调节社火结构,促进其不断发展。(西宁晚报记者 葛文荣)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