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3.18 东京舌战之变(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7日07:57 华商网-华商晨报
3.18 东京舌战之变(图)
童增:我们就是想让日本知道中国民间的立场

  本报记者 经淼 摄

  对话人物

  童增,1956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系,后攻读北京大学法律系国际法硕士研究生。1991年3月25日,他以《中国要求日本受害赔偿刻不容缓》一纸“万言书”,首次引发了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运动。有媒体将童增誉为“为打开民间对日索赔之路的第一人”。童增语录

  无论有多么艰巨,有多大的困难,历史证明了中国人与自己祖国领土是血肉相连的。从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戚继光的抗倭斗争到二战时抗击日本法西斯斗争,无不体现了中国人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2003年12月28日,童增被选为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会长时的一段讲话

  一眼认出童增,在人群里。

  不是因为衣着,而是因为眼神。镜片后温和的目光,和一个被定义为民族主义者应有的锐利眼神,很不同。

  犹豫着说出我们的疑问,童增笑:“媒体常形容我们是血脉喷张的一群人,这样的人理所应当有着鹰一样的尖利。其实我们和普通人一样,只不过在比较固执地坚守我们认准的事情。”

  童增最近一次抓人眼球的计划是,3月18日,作为中国民间辩论团团长,童增将在日本东京与日本右翼代表,就目前的中日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一场对话和辩论。

  “我本来是不想去的。”童增的话有点让我们意外。3月8日,在北京的金都假日酒店,记者与童增在这种意外中开始了如下的对话。

  3·18东京之辩

  2005年1月初,日本《文艺春秋》杂志派人找到童增,向他表示了如下意愿:鉴于中日两国政治关系趋冷,希望通过最能反映两国民意的民间对话和辩论的形式,将中日两国存在和积累已久的问题充分提出来,以便对促成两国政府解决这些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辩论】人选、时间

  记者:还记得你的第一反应吗?

  童增:我没有急于表态。当时他们只说将邀请东京知事石原慎太郎,但最终辩论者是谁还没有定下来。

  记者:这件事之后是如何进展的?

  童增:半个月后,日本方面打电话告诉我参加辩论的确定为樱井良子和秦郁彦,这两个人都是日本著名的右翼,就是没能确认石原能否出场。我就告诉日本方面,我们这边加上我也是3个人,他们空出一位,留给石原。

  记者:具体辩论时间定在哪天?

  童增:3月17日启程,18日辩论,19日返回。

  记者:与他们直接用日语辩论?

  童增:不。有五六个翻译,其中3个是中国人。

  记者:日方选择您的原因是什么呢?

  童增:我想可能是因为我早年搞这个学科(国际法),后来又“保钓”,去年又组织人登上岛,可能他们觉得我比较有代表性,是纯民间的,能反映出来一些民意吧。本来我不想去的,因为我公务忙。但是他们说如果我不去的话,活动就很难进行,后来我想还是去吧。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向日本的国民宣讲中国民间的立场和我们的心情。

  【辩论】内容、意义、目标

  记者:以前有过类似的活动吗?

  童增:以前有些私下、个别的争论。《文艺春秋》是日本一家比较大的杂志,它组织这样的活动主要是想让日本社会了解中国的民间立场,让我与那边有关团体进行一些对话以及辩论,把问题一一反映出来,揭示出内在原因。

  记者:辩论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童增:种种关系泛泛而谈,因为是民间的,就不确定哪个具体的辩论课题。跟官方的不太一样。

  记者:您期待这项活动在日本引起哪些反响?

  童增:想让日本社会了解中国民间立场,让他们了解中国民间情绪为什么如此激烈。

  记者:这次辩论您的目标指向是什么?

  童增:中国人民要求日本的赔偿、道歉等问题,都可以通过这次辩论表现出来,这个目标起码能够达到。具体地说,是通过我们的口让日本民众知道中国民间为何有这么大的厌日、反日情绪。

  记者:您如何评价这次辩论的意义?

  童增:意义嘛,这是一个新颖的形式。起码这个形式可以保留下来,我想这对两国的关系(发展)还是会有积极作用。

  记者:如果仅限于保留形式,这种对话还有意义吗?

  童增:通过辩论,我们要让他们知道、让他们了解中国目前的状况。改变他们目前的观点,可能还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为什么要到日本去辩论,因为日本右翼在日本目前算是主流的社会,我们去辩论,就是表现中国民间这样的立场:日本否认侵华战争,教科书掩盖这方面的暴行是错误的,是无知的。

  记者:是封闭式的辩论,还是对媒体和公众开放?

  童增:有媒体参加,这个提前约定的。但他们不太愿意直播,说这是第一次,怕把握不住。下一次,我们建议有机会到香港,到香港可能更开放一点,可以采取挺多方式。

  记者:您已经在想下一次了?

  童增:我希望这样的对话、辩论次数越多越好,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记者:一两次的对话、辩论就想扭转他们对历史的错误看法现实吗?

  童增:参加辩论的那几个日本人是比较顽固的。但起码有这么一个渠道,把我们的客观情况,从这个渠道上反映出来,让日本国民知道中国的现状如何,目前中日关系为什么这么紧张,甚至有些对抗因素……责任在谁,目的就达到了。

  记者:辩论就要有输赢?

  童增:因为樱井良子和秦郁彦都是五六十岁的人,很顽固的,都是不太容易改变观念的人。

  我会尽最大的努力,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将历史的真相说出来,说服他们对这段历史重新认识。至于能否达成共识,目前来讲尚在其次。

  从对日索赔到“保钓”

  1990年4月17日,一条小消息吸引了童增的视线:原民主德国于1988年第一次承认犹太人有要求赔偿的道义上的权利,同意向二战期间遭纳粹屠杀的犹太人幸存者赔偿620万马克。

  1991年3月28日上午,在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召开的第四天,童增将一份装订工整的《中国要求日本受害赔偿刻不容缓》的意见书递交给了502号接待员。

  从1996年(掀起第一个“保钓”高潮的时间)的疾声呐喊,到2003年两次出海赴钓鱼岛宣示中国主权的行动,再到争取租用钓鱼岛,直到2004年组织人成功登上钓鱼岛,童增一直参与其中。

  【保钓】关于联合会

  记者:什么人对民间人士和民间组织认知程度比较高?

  童增:老百姓反对我们的比较少,包括对日索赔、“保钓”等方面。

  记者:凡是活动都会涉及到钱。

  童增:我们搞活动,有一部分募款、存款。一般就是我出一点钱,还有其他的企业家出一点钱。

  很多民间“保钓”人士的生活虽然不至于穷困潦倒,但也谈不上富裕,经费基本上都是自理,负担还是比较重。后来我们组织了出海“保钓”活动,逐渐有了些捐款。

  记者:很多人曾表示很关心你们“保钓”活动中所募集经费的管理、使用,你有何看法?

  童增:有了团队之后,“保钓”运动会愈发成熟,经费的募集、管理、使用也会更加规范、透明,我们曾把经费的使用状况在“9·18爱国网”里进行了公示。

  记者:联合会对“保钓”运动有什么意义?

  童增:很长一段时间,“保钓”活动都是个人行为,现在有了联合会后,就形成了一个合力,发挥出团队的力量。

  【保钓】关于民族主义

  记者:针对民族主义的讨论现在比较多,尤其是极端民族主义,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童增:我认为,作为一种精神,民族主义在每个国家都存在;即使在欧洲和美国,尤其在“9·11”之后,民族主义色彩也很浓厚。不过,要把网上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区分开来,极端民族主义不能代表主流的民族主义。我们所宣扬的是和平、理性的民族主义。

  记者:你认为民族主义如何避免走向极端?

  童增:中国的民族主义并不极端,一旦从网上转入网下,到具体的操作和活动组织上,它就会变得非常理性,说明中国人很成熟了。我们在“保钓”活动中,一直最强调的就是自始至终的理性。

  天色渐晚,像来时一样匆匆,童增匆匆离去:“抗战胜利60周年,我们早就该有一个整体划一的国家公祭了,这是一种态度。”

  最新进展

  日方变卦

  一个令人意外的结局

  “有变数。”3月16日上午,听筒里传来童增平静的声音。

  “石原慎太郎不出来,我们也在调整。”童增告诉记者,确定行程后,辩论团按部就班进行准备,签证、护照都已下来,就在这时童增接到了日方的一份传真,说石原不出来了(指不参加这次辩论)。

  童增说:“这就使事情出现了变数。因为我们参加辩论是有条件的,一是对媒体公开,二是石原出来,三是中方费用我们自己出,3个条件缺一不可。现在日方告诉我们不同意公开摄像,石原也不出来了,这和我们当初约定的辩论条件有很大出入。”

  “我不是去演讲的,既然日方不愿公开,不想报道,我们放弃。”童增强调。

  童增很严肃地说明了其中原因:“日本不愿意我们在日本本土公开他们的罪行,主要是二战和钓鱼岛。把这次由他们主动提出的辩论缩到一个很小的圈子里。我们之所以同意参加这次辩论,就是要向日本宣讲事情真相。现在既然达不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决定不去(辩论)了。”

  石原慎太郎:东京知事,日本右翼代表人物。

  樱井良子:日本著名的右翼,著名的电视主播和评论家,李登辉去日本的时候就表现很积极。

  秦郁彦:日本大学教授,著名的右翼,是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代表人物之一。本组搞件由本报记者 段芳宇 经淼采写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