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邕城老街巷前世今生(一):南宁最老街 古韵难寻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1日07:32 新桂网

  新桂网

  -当代生活报记者 潘增泉(策划) 覃超恒(采写) 李军

  老街点击

  邕城最古老的小街

  亭子正街,位于南宁市江南区亭子一带,南起亭江路旁,北至邕江防洪堤内,长约300米,宽约7米,四合土路面。相传,从北宋到现在,亭子正街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南宁市内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小街。

  前世今生

  走进老街古朴之风依稀可见

  从市内乘坐公共汽车到亭子站下,再从亭子“三叉”路口(亭洪路、尧头岭正街和亭江路)往亭江路方向走约100米后向左转,即为亭子正街。3月8日中午,亭子正街与亭江路交界处,街边的个别房屋已拆除,几个人正从废墟里搬出砖头。老街里有鱼料店、理发店、日用品商店,但门庭冷清,有点萧条。中段的幼儿园和“星光老年之家”,倒是给老街带来了不少人气。这里的房子多是民居。老房子已所剩无几,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新式楼房——外墙镶着瓷砖,一楼的大门都装着钢制防盗门。沿街零散分布的几栋骑楼中,没有一栋是完整保留着当年风格的,统统有水泥、砖头修补的痕迹,惟一的“历史”就是那几片乌黑的挡板,且多已摇摇欲坠。街边,没隔多远就堆砌着一些或新或旧的砖头,还有成堆的水泥、沙石等,个别路段的路面被占据了一半。几户人家正忙着建新房,搅拌机的轰隆声和工人施工时的敲打声、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把半条老街折腾得闹哄哄的。街上行人稀少,老人多坐在门外聊天。不少居民的家中一楼,聚集了大量的中老年人,门里门外摆了几桌麻将同时“开战”,玩得不亦乐乎。一些妇女和小孩扎堆玩扑克牌。麻将牌“哗啦、哗啦”的响声和大人小孩们此起彼伏的吵闹声不时传来。据了解,亭子正街亭子西一街路口至邕江防洪堤段,已被划入江南堤路园工程建设用地的范围,作为这百年老街的一个部分,它将和我们永远分离。

  孤本求索

  一块石碑讲述一段感人故事

  从街头走到街尾,约花了5分钟。附近的居民说,未修防洪堤时,老街通到邕江边呢。问及亭子正街的历史,大多数居民反映,听老人说,亭子正街曾是米行。“有石碑为证。”居民周先生说。在亭子正街28号旁一条1米多宽的小巷里,距离亭子正街约30米处的墙脚边,记者找到了这块布满尘土、题为“重修米行顶横巷题名碑记”的石碑,它正默默地倚墙而立。因缺乏保护,碑文已模糊难辨。据碑文记载,民国8年(公元1919年),亭子正街就已作为一条米行和交通要道,受到人们的呵护。当时人们的经济条件参差不齐,但人心却很齐,尽其所能自愿捐资修路。在捐资的人中,不但有本地的,而且还有外地的,如“上思”、“覃村”等,刻碑者均在人名上方给予注明。而碑上诸如“雷二冬祠”、“永发公司”、“益昌号”和“华记栈”等之类的文字,也说明了当时参加捐资的除个人外,还分别有以家族、公司、船舶和客栈等的名义来捐的。

  洗净铅华

  昔日米行历经百年容颜大变

  不少居民认为,亭子正街的起源和亭子的起源“是一码事”,均源于北宋时期。据说,皇五年(1053年),宋朝武将狄青率兵南征。当宋军来到现在的亭子这个地方时,狄青发现此地依山傍水,与南宁府仅一江之隔,水陆交通方便,便叫中军传令“停止前进”,让那些随军而来的老百姓在此地定居。从此,他们开始在这里用勤劳的双手建设家园。当时亭子还没有地名,人们便给它起名“停止”,后改叫“亭子”。亭子正街就是那个时候开通的,至于当时的街名已无法考究。“我们称之为‘米行’、‘米行顶’等,其它的称谓就不知道了。”亭子社区101岁的老人甘凤仙阿婆说。甘阿婆,广西隆安县人,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左右嫁到亭子。后来,为了养活膝下的6个孩子,她经常和丈夫在外面给人打工,侵华日军攻打南宁时,还举家到外地避难。由于很少在家,那时亭子正街给她的印象并不深。“我只记得它是一条米行,上面这段基本上都是卖米的,靠近邕江那头则是个繁华的市场。”她说,市场里有油盐酱醋、蔬菜鱼肉,还有干柴木炭、布料衣物等,商品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市场紧靠亭子渡口,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大量客商云集这里,热闹非凡,“本地人多为小贩,或以种菜为生”。亭洪路上的亭子市场修建后,亭子正街的旧市场及米行才慢慢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对于这段历史,南宁市江南区志也有记载:“民国22年(1933年),亭子圩的商贸业得以发展……民国27年(1938年)日军首次轰炸南宁……以后至解放前夕,商贸业萧条……1953年,南宁市政府在亭子重新建立菜市场……1969年12月20日,南宁市革命委员会指定亭子为集市贸易点,但摊位仍只在亭子老街两旁摆卖……1979年5月,政府投资5万元建设亭子市场,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

  发现之旅

  清朝武魁留给后人宝贵财富

  清朝光绪年间,亭子正街出了个名人。这人姓凌,名春云,字澍藩。3月10日下午,在亭子正街一座老房子里,记者看到了一块木制的牌匾。牌匾已经严重破损,布满了灰尘,上面所刻的字依稀可辨,中央刻的是“武魁”两个大字,左边竖排刻“光绪十四年戊子科乡试中式第八名武举凌澍藩”,右边竖排刻“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抚广西等处地万提督军务节制通省兵马衔兼理粮饷沈”。原来,这就是名人凌澍藩留给后人的惟一“见证物”。“武魁,相当于现在部队的团级。”居民凌耀智笑着说。原来,清朝武魁凌澍藩就是他爷爷的父亲,也就是他的曾祖父。怪不得其家人会把那牌匾看得如此珍贵了——听说记者想拍照时,他们误听成记者要将牌匾“掰开”,赶紧走过来阻止道:“不行!这可是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啊!”是啊,一个家族、一条街巷,能出一个“团级”的名人,怎叫后人不感到无上光荣?而更重要的当是精神上某种凝聚和激励了。

  聚福酱园“老字号”已经成记忆

  在亭子正街提起“聚福酱园”,上年纪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想当年,它曾是远近闻名的一家名店,位于现在的亭子正街79号(即亭子正街与亭子东三街的交叉路口旁边),房屋为木制骑楼。站在其门前的街道上,抬头可见骑楼外墙上字迹模糊的“聚福”二字。64岁居民雷德政住在该骑楼的二楼。他说,他是雷氏第25代子孙;他住的骑楼,由雷氏第21代子孙雷电清(字光宇)及其夫人刘氏当年修建;而聚福酱园,则由雷氏第22代子孙雷达堂(字颂升)开办,“具体的年份已经记不清”。聚福酱园主营油盐酱醋等日用品,因开业早,所以知名度较高,早、中期的生意也比较兴隆,与附近的华记酱园相比,可谓“平分秋色”。“1938年到1944年期间,日本鬼子两次攻打南宁,还在亭子这边投下了不少炸弹。和其他群众一样,我们不得不到外地避难,生意遭受了重创。”雷德政回忆,解放前,周边的小贩越来越多,生意逐渐冷了下来,再加上后来不允许请长工,聚福酱园在激烈的竞争中又缺乏帮手,生意顿时陷入了困境,最终于1943年与华记酱园同时破产关门。“以前这条街还有几家客栈,现在也都没了。”雷德政老人说。

  作者:潘增泉 覃超恒 李军

  (来源:新桂网-当代生活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