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南塔 生活是张多彩的网(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06:52 华商网-华商晨报
南塔 生活是张多彩的网(组图)
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南塔,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南塔 生活是张多彩的网(组图)
散发着文化气息的图书馆让沈阳其他三塔无法企及

南塔 生活是张多彩的网(组图)
公园已经成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吴章杰 摄

  西塔的韩国风情全国闻名吧?东塔有个机场大家听说过吧?北塔东北是出行坐车的长客总站吧?那么南塔呢?

  沈阳一环东南有个拐角,这里就是南塔地区。提到此地,光有西服没有革履的人来了!有了物质文明需要充实头脑的人来了!还有出行的、考古的、游园的统统都来了。这便是南塔地区能带给我们的生活。

  坐着,躺着,跪着

  走到文化路和万柳塘路交会处,发现一个三角地段,爬上这里的过街天桥,就可以引领人潮的前进方向了:逛街向南;去公园向西南;坐长途客车向东;图书馆向东南……这架势好不热闹。

  “这种热闹有好几百年了!”家住万柳塘小区的李恩东老人对记者说。

  “是不是因为南塔已经几百年历史了?”记者问道。

  “你可能不知道,除了南塔以外,南塔地区还曾有一处沈阳知名老建筑‘天坛’。”

  天坛修建于1625年左右,一个圆形、砖和土结构建筑,形状有点儿像辽宁体育馆,是修建用来祭祀上天的地方。天坛并不是普通百姓可以到达的地方,只有皇帝可以登坛。1636年的时候,皇太极到过天坛,后来顺治兵进关内以前也来过。

  “天坛是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啊!”记者感叹道。

  “可不是嘛!故宫是皇帝在里面坐着,北陵是皇帝在里面躺着,而天坛是皇帝在里面跪着!”李恩东说。

  这种说法实在很形象。为了修缮和看护天坛,派来了居民在附近居住,再经过繁衍后代和迁徙,居民越聚越多。遇到祭祀、庙会、拜塔等活动,这里更是人潮涌动。南塔和天坛,老建筑在南塔地区一度占了两个,很少地区能望其项背,所以这种热闹也就有了几百年的历史。

  不过,1962年时,为了解决自然灾害过后留下的生活困难,生产队拿着铁锹赶着马车把天坛当土堆铲平后,开垦成了菜地。

  一块砖值一分钱

  天坛消失了,那就去看看南塔吧。南塔现在已经修成了公园。公园内有老人正在闲聊。

  “习惯来这里坐了吧?”记者问。“习惯了!没间断过!”老人们说。“‘文化大革命’时呢?”记者问。

  “那时不敢来,怕和‘四旧’沾上边,不过还是被逼着来了。来了不是游玩,是被抓来当劳动力被指使拆塔。大家知道珍惜文物,开始谁也不动,组织的人就说了,‘拆一块砖给1分钱!’你要知道啊,当时两毛钱就能买一斤多大米啊!可是还是没人动!最后那人没办法,训斥大家一顿,然后散了。为了这事儿折腾了半年多,天天重复一样的过程。不过南塔还是保住了。”林姓老人说。

  老人们对南塔是有感情的,而这深厚的感情让他们习惯于把这里当成据点,聊聊天、晒晒太阳。不过并不是说年轻人就不来南塔公园了。记者问一位正在这里东张西望的年轻人:“有什么吸引力,让你来这里?”

  自称叫王强、家住工人村的年轻人说:“好奇!”于是他讲道:“我算这次已经来过3次了,这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南塔。第一次来时我还没上小学,我要爬上塔顶,我奶说你没爬到顶就累死半道儿了;第二次来时我上小学五年,我要爬上塔顶,我妈说塔老了不结实,没爬到塔顶砸死了怎么办;今天是我第三次来,没人管我了,我要爬上塔顶,可是却发现根本不可能,因为这塔是实心的!”

  车接车送的工作

  记者在南塔地区采访期间,听到次数最多的招呼语有两句:“坐车不?”“买鞋不?”而且打招呼的人不同年龄、不同口音。坐车和买鞋两件事看似毫不相干,在南塔地区却能联系到一块儿。

  老王(不愿透露名字)硬拽记者上他的开往辽宁北部的长途客车,记者解释了几遍,他才放手。不过,老王10年前也是被别人拽上车的。

  “10年前我刚二十出头,每天没事,便到处闲逛。有一回在这里看到一个妇女很吃力地拎着四摞鞋盒子往前走,于是我就上前主动帮她拎两摞。快要走到长客车站时,她就着急地小跑起来,我就也跟着小跑起来,然后我们一前一后跳上了一辆大客车。还没站稳,车就关上门开动了。我要下车,售票员却说这是市内马路,不许随便停车,等一会儿再下吧!眼见车越开越远,于是那个拎鞋盒的妇女就说,‘这样吧,我给你拿来回车票钱,然后再给你点儿钱,你帮我把鞋拎回家。当时我也没事儿,就答应了她。”

  “于是我就帮她把鞋拎到了开原。她果然给我买了车票,还给了我10元钱作为报酬。我看这是个不错的差事,既坐车玩了,又能挣钱,于是从那以后便天天到南塔地区逛,偶尔会有人需要我帮忙儿。就这样干了半年多这种事儿,然后跟长途客车混熟了就当上了售票员,再后来自己开上了车。”

  在这里可以充耳不闻

  南塔地区最显著的位置上是辽宁省图书馆,这个散发着文化气息的地方,应该是沈阳其他三塔地区所无法企及的。这里总是人潮汹涌,除去热爱阅读的人们,更有为各种文凭和证书而发奋的自习者;没有工作又暂时不想再折腾的人,也到这里混混时间。这么好的空间、座位、夏天还有冷气,都不要钱,在这个城市里,恐怕很难找到第二处。

  “从我的住处到南塔要坐近一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有好多个周末,我都是坐在图书馆门前的台阶上等着图书馆开门的,然后就坐在台阶上就着矿泉水啃面包把早餐解决了。上午在期刊阅览室度过,午餐就在图书馆里面的小卖部买个盒饭或者碗面。下午就转移到文学类书籍借阅室,看到6点钟左右,才打道回去。”一个大学生读者告诉记者。

  与南塔地区其他重要位置的喧嚣场景不同,图书馆是个人多而又清静的地方。期刊和报纸阅览室,该是这个安静的场所最繁闹的一个所在。像一个蜜蜂的采蜜现场,这里一整天都持续着人来人往的“嗡嗡声”以及翻动报纸杂志的“哗哗声”,时不时地,还有手机的怪异铃声,一两个似乎是天生的大嗓门接电话时要刻意将说话声压低下来的别扭的声音。

  在这里,你除了看不到躺着看书的人,以其他各种姿势看书的人都有……自习室通常也是座无虚席的,很多人用一张报纸垫在屁股下,席地坐在那里看书,果然应了那句“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者崔岩对记者说:“除了南塔,还有几个地方能看到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啊!仅这图书馆里,就像一个缩影。你以为这里是静,我却觉得大家在流浪。我注意到,这里是沈阳的流浪汉和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喜欢光顾的场所。他们疲累的脚步从大街上或者一个刚刚面试完的现场带进来阳光、灰尘、汗味,他们在一本书里、在图书馆的一隅找到了暂时的休憩之所。而我在图书馆里,更多时候觉得自己是在流浪,在做着心灵的放逐,密密麻麻的汉字就像田园吸纳着我的呼吸和目光。而一本好书在眼前的出现,有如一场秘密的艳遇的开始,令我心跳加速。”

  读书,叫卖,马达,古塔……交织在一起,编织出一张网,一张网罗了南塔地区生活情景的网。本报记者 马光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