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只涨不落 成品油定价机制凸显弊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17:18 新华网

  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涨,按照现行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机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自3月23日起汽油出厂价格每吨提高300元,零售中准价格按出厂价调整幅度等额提高。专家指出,国内成品油定价离市场化太远,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联动的反应滞后,五大弊端日益凸显。

  弊端1:油价“只涨不落”

  此次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上调,更加深了消费者对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质疑:为什么国际油价无论上涨还是下跌,国内油价都只会上涨?

  去年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有3次上调。3月31日汽油涨价;5月18日柴油涨价;到了8月25日汽油柴油双双涨价。这3次调价的直接原因都是国际油价上涨。而从2004年10月份开始,国际油价曾有一段时间的下跌,但国内油价并没有随之下降。有人认为,这与国家发改委制定的随国际油价走势做出相应调整的定价机制相悖。

  弊端2:误导消费行为

  中石油集团石油经济与信息研究中心的专家刘克雨认为,“只涨不落”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时候,国际油价上涨,考虑到高油价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和人们的承受能力,国内油价并不会上涨。去年第四季度,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至每桶55美元,国际成品油价格也大幅上涨之时,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并没有随之上调。刘克雨说,有时候,国际油价下跌时,国内油价的确没有随着下跌,但多数时间内仍然是前一种情况。

  对此,中石化一位管理层人士表示,从长远来看,政府为了缓冲国际高油价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同时考虑到人们的承受能力,执行相对较低的成品油价格,并不利于我国长期的能源供应。一个最显著的例子是,相对较低的油价助长了一些大排量、高耗能轿车的使用,同时导致了部分地区、部分产业出现经济过热。在我国石油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这种消费习惯不利于能源安全。

  弊端3:零售企业叫苦

  目前,我国的成品油零售价格具体的制定方式是:国家发改委分别选取纽约、新加坡、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格再加权平均后制定。如果三地加权平均价格每个月上涨幅度超过8%%,发改委就可能在三地加权平均价格的基础上,再加运费,制定出相应的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但是,国际油价上涨传递到国内,一般会滞后一个月左右。而一些民营企业更是叫苦。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秘书长王勇告诉记者,由于不能与国际油价完全接轨,国际原油、成品油价格不断上涨,国内成品油批发价格也随着上涨,但是零售价格却迟迟不上调,批零价差越来越小,众多民营企业日子难过。

  弊端4:助长投机行为

  有关专家指出了目前定价机制的最大问题——滞后助长了流通体制中的投机现象。根据国际油价的走势,国内销售者很容易就能够判断国内油价的基本走势,即上调还是下调,在做出价格预期后,就能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囤积,从而造成油品资源的紧张。比如,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囤积油票的现象,还有些企业也有囤积油品的现象,这也是导致部分社会加油站出现“油荒”的原因之一。

  弊端5:与现实开始脱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分析认为,之所以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越来越受到诟病,根本原因在于这个机制的前提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位表示不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观点的专家说,2001年,政府确定目前的定价机制的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国内油价。而稳定国内油价的前提是国际油价波动较小。当时国际油价确实保持了相对平稳,中国从国际上进口原油也并不多,因此,国内油价受国际油价的影响比较小,整体价格走势保持了相对稳定。在执行成品油定价机制时,如果国际油价变动不大,国内就不做变动。如果国际油价上涨,国内就不上涨,或者是少上涨。如果国际油价下降,国内也不下降,或者是少下降。

  但是,我国由于国内资源和产量不足,不可避免地需要从国际上进口,虽然通过政府的调控,能够保持国内价格较小地受国际价格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无法回避国际油价的波动。而近两年,国际油价波动剧烈而且频繁,稳定国内油价的前提已经不复存在。再加上国内需求不断增长,进口量逐步攀升,国际油价对国内油价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通过主观调控,施加过多影响也不现实。(史宝华李玲)(来源:扬子晚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