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都市新语:骗术何以得逞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6日11:45 今晚报

  本报3月22日报道,一个骗子以帮助办理上学、转学为名,骗取大量钱财挥霍。骗子虽然最终受到了惩治,但此事透露出有关教育单位的社会声誉以及一般百姓的评价等诸多信息,令人深思。

  刘某本是一名下岗职工,诈骗对象又是熟人,他却能一路过关斩将,屡屡得手,凭恃的不过是所谓与教育单位的某种“关系”这个招牌。原因正如有关人士早已指出,学校等教
育单位因其掌握紧俏的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有权势的部门之一,可是因其本身不具备诸如公检法等公权机构接受公众监督的传统,也不像其他“霸王行业”那样受到工商物价税务等部门的有效监控,因此其在招生、收费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不透明性,不但使其权力进一步膨胀,而且也为个别人、个别单位牟取私利提供了空间。一般百姓对教育单位过度的期待,也无意中抬升了它的身价。比如,类似的托门路转学升学的事,几乎每个家庭都经历过,其中搭上的人情、钱财,则被视为办事的正常消耗,当事人“打掉了牙齿和血吞”,不会再去举报。刘某的败局,是因为收了钱没有办成事,或办得不好。

  刘某的骗案,显示出教育单位社会声誉的降低及百姓的无奈心态。学校等教育单位曾经是最清廉最纯洁最不言利的单位,现在却被认为是视金钱为硬通货,只要肯花钱,就可以生出五花八门变通手段的所在。这种评价显然失之偏颇,见钱眼开的只是个别单位个别人,大多数还是有一定的规矩(收钱的规矩)。至于那些勤勤恳恳不计报酬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教师,则更不适于这样的评价。但这种“个别行为”在普通群众的心中造成很坏的影响,并产生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后果(多人轻易听信了刘某的花言巧语便是例证)。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这种物质和功利主义熏陶下,我们的孩子会因之降低对教育者的尊敬,视老师为花钱雇来的解析数学公式的机器,而拒绝接受老师传授给他的有关理想、爱心、公正、助人等等做人的道理。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严查苏丹红食品
房贷利率上调
F1新赛季 围棋春兰杯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购房贷款提前还贷指南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图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