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告别北京三里屯酒吧南街:当情人卖花女成记忆(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8日11:23 新华网
告别北京三里屯酒吧南街:当情人卖花女成记忆(组图)
  酒吧里的喧闹眼下已成历史,三里屯南街即将告别酒吧时代。记者 吴平 摄
告别北京三里屯酒吧南街:当情人卖花女成记忆(组图)
  2004年10月,拆迁中,“爱尔兰”酒吧墙倒屋塌。北墙凸现出来,白色的墙上刷着一个红色的英文单词“NO”,似乎在抗拒着时光流逝带来的改变。记者吴平摄

  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三里屯酒吧街逐渐兴旺,几乎成为北京夜生活的代名词。而随着拆迁进程,三里屯南街即将告别酒吧时代。

  3月11日晚,罗大佑来到三里屯南街。这一天夜里,“乡谣”酒吧正在举行它的告别仪式。包括罗大佑在内的众多熟客从各地赶来,参加了这场“最后的酒会”。

  9天之后的20日凌晨,“乡谣”酒吧关门停业,从此退出三里屯南街。它是最后一批退出者之一。此前,更多酒吧已经在从去年6月开始的拆迁中成为废墟。3月23日,本报记者来到这片废墟之上。

  3月23日下午,大风。东大桥斜街两边工地上尘土飞扬。

  东大桥斜街,也就是三里屯酒吧南街,属于南三里社区的辖区。

  以前,在这里每走几步便能看见一个酒吧。每个晚上,这里都有人来人往———不断跟行人打招呼的酒吧服务员,各种肤色的老外,抱在一起的情人,卖花的小女孩,卖羊肉串的商贩,卖自制风筝的老头,沿街游走的乞丐……

  现在,各色人等都已散去,三里屯南街渐成废墟。

  “明大”

  顺着街道走进去,西边第一幢房屋已成一片废墟,上面覆盖着绿色的遮尘网。两名英国人站在废墟上,低头寻觅着什么。其中一名老外捡起了两块砖头,拎在手里。

  “这里原来是‘明大’酒吧。”老外用中文说,以前他们经常到这里泡吧,想留个纪念。

  1995年,“明大”酒吧开业。它是三里屯酒吧南街第一批开业的酒吧之一。老板姓孙。

  “明大”酒吧租的是三里屯办事处的房子。“以前,这地方是办事处的活动中心。后来出租给‘明大’酒吧,每月房租一部分给办事处,一部分交给社区。”南三里社区居委会主任曹洪瑞说。

  2005年1月,“明大”拆除。

  “梦幻色彩”

  “梦幻色彩”酒吧与“明大”酒吧一路之隔。它仍在营业。但是,老板说,由于拆迁,来的客人已经很少了。

  酒吧外,一片宽敞的空地在路东边铺开。不时,有路人从上面穿过。路西边是一幢居民楼,几幢没有拆完的楼房,墙壁上留着大大的白色“拆”字。工人们戴着安全帽站在楼顶,忙碌着。墙一堵一堵倒下,尘土飞扬。

  新拆下来的砖块,临着西边的街道一路堆起来。偶尔会看见两块砖块上,留有绘画的色彩。砖块废墟中间,散落着打碎的啤酒瓶碴子。

  “黑太阳”

  两座未拆完的水泥门台,立在砖瓦废墟中,几十个旧啤酒瓶盖镶在上面,排成星状,阳光打在上面,泛着光。

  “这里是‘黑太阳’。”南三里社区居委会主任曹洪瑞说。

  “黑太阳”酒吧北边,一排平房还没有拆,酒吧门前的牌子上写着:“ALL BEERTENYUAN”(所有的啤酒,10元)。老板是一名中年女子,胖胖的,她说,她在等待酒吧最后的客人。

  “乡谣”

  “乡谣”酒吧藏在南三里社区东14号居民楼一层,古旧的装修,乡村的气质。门前搭着彩灯棚和木栅栏。风吹过,木栅栏刷刷地响。

  酒吧经理陈捷正在招呼工人打理物品,准备带走。20日凌晨,它已关门停业。

  1996年8月1日,“乡谣”酒吧开业。当时,北京音乐广播电台有一名为“乡谣”的音乐栏目,老板去参加了一期节目,回来便将酒吧取名为“乡谣”。

  这里曾经吸引了罗大佑、高晓松等音乐人前来捧场。

  陈捷说,几天前,菲律宾歌手CHRIS的歌声还在客人耳边流转,转眼间便成了追忆。

  而不久后,“乡谣”也将成为追忆。

  “爱尔兰”

  “爱尔兰”酒吧是南街面积最大的酒吧。它位于三里屯南街最中央的丁字路口旁边。

  三里屯居委会工作人员说,电视剧《浪漫的事》曾在这里拍过许多镜头。还有许多的电影导演、艺人或作家晚上在这里聚集……

  2004年10月,拆迁中,“爱尔兰”墙倒屋塌。北墙凸现出来,白色的墙上刷着一个红色的英文单词“NO”,似乎在抗拒着时光流逝带来的改变。

  “隐蔽的树”

  “这里是‘隐蔽的树’。”修自行车的魏文贵背靠酒吧的南墙,坐等来修车的人。

  来自辽宁的魏师傅,在三里屯南街修了11年车,以前住在“隐蔽的树”旁边的简易楼里,现在,那里变成了一片平地。

  魏说,“隐蔽的树”是一个叫李季的老板和一个比利时人合开的,生意非常火。当时,比利时的首相曾经去过。

  “隐蔽的树”还没有拆,但从早到晚都关着门。院内的两棵树,高高地长过围墙,枝干伸出了墙外。树,就是这个酒吧的名字。

  “芥茉坊”

  “隐蔽的树”对面,路边的电线杆高处悬挂着“芥茉坊”的招牌。但酒吧已成瓦砾堆。

  “芥茉坊”开张于1997年,女老板冰冰是入了瑞士籍的“海归派”,原籍重庆,在中戏修过戏剧,剃过光头。

  冰冰曾是三里屯的常客。后来,成了这里的酒吧老板。

  2004年4月,“芥茉坊”成为最早被拆除的酒吧。

  更多的酒吧

  往南,或往北,曾经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酒吧。它们是:青纯女孩,河吧,彩虹岁月,HappyHouse,蜥蜴,花香满径,古典,火狐狸……

  不久的将来,在这片废墟上面,将立起新的建筑群———它的名字叫“巴黎城”。

  酒吧老板眼中的三里屯南街

  讲述者:赵国刚(三里屯南街“火狐狸”酒吧老板,家住三里屯附近)

  北京市的第一家酒吧,名叫“捷捷”,在工体北门附近。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的,当时刚刚改革开放不久。老板是从国外回来的。在国外,老板曾经喜欢一个女孩,叫JENY,回国开酒吧取名“捷捷”。

  “捷捷”大概只有25平方米,屋顶和椅子是一色黑。酒吧里卖的洋酒12元一杯,到酒吧的全是外国参赞和驻华大使,中国人很少有进去的。

  那时候,酒吧里放音乐用的是手提录音机,放的全是外国歌曲。装修也很简单,用三合板挡着,隔成一个个包间。

  崔健成名前和他的乐队曾经在“捷捷”唱过歌。那时候,酒吧里没有麦克风,崔健清唱,乐队伴奏。

  三里屯最早的一个酒吧出现在三里屯南街,名叫“阿Q”酒吧,大概开张于1983年到1985年之间。第二家酒吧叫“高尔顿”。

  1995年前,酒吧街的店铺主要经营面对老外的工艺品、礼品、鲜花、服装和瓷器,还有汽车配件,整条街相对比较安静。直到1995年4月,酒吧北街出现了名为“云胜酒屋”的酒吧,最初也不过摆放几张桌子,搞一个吧台,供人们闲暇时喝咖啡呷酒品尝西式糕点。但是,三里屯酒吧业开始兴起。

  酒吧能在三里屯兴起,起源于周围有许多的大使馆,外国人多,有市场。先在三里屯南街兴起,是因为那时候三里屯北街没有房子。

  从1995年北街第一家酒吧出现,到1998年,三里屯酒吧街的店铺经营逐渐进入高峰。那时候,经常有新的酒吧进入,也有酒吧退出。除了外国人,还有好多中国人也开始进入酒吧消费。酒吧最火的时候,是1998年到2000年。

  从2000年起,听说酒吧南街要拆迁,一些店铺开始撤出或者转让。

  2004年6月,拆迁公告正式贴到了南街,从此,酒吧开始先后离开南街。

  一家酒吧在南街最后的日子

  从3月11日起,本报记者每日走进“乡谣”酒吧,记录它在最后几天里的活动。

  3月20日凌晨4时,“乡谣”最后一名客人离开。两扇木门悄然关闭。

  十余年发展兴旺起来的三里屯酒吧南街,即将退出历史。

  3月11日

  晚上,“乡谣”酒吧举行“告别仪式”,向三里屯酒吧南街告别。

  “罗大佑专程从天津赶到北京,来参加聚会。”酒吧经理陈捷说。

  1998年大学毕业后,陈捷一直在“乡谣”酒吧里工作,从服务员做到了酒吧经理。他说,此前,他们给罗大佑打电话时,罗大佑曾表示自己非常疲惫,但听说酒吧将被拆除时,还是连夜赶来了,赶到时已是凌晨2时。

  当晚,罗大佑清唱了一首老歌《小路》,没有伴奏。

  这一夜,酒吧里聚集了100多名客人。其中,有许多熟客是接到邀请后,从各地赶来的。

  酒吧营业一直到次日早晨8时。

  天大亮时,客人渐渐散去。一位老人站在酒吧门前,他是附近的居民。老人说,希望有人给他一张酒吧的照片,留做纪念。

  3月16日

  晚上,陈捷给老客人王飞发短信:“来招标吧!”

  “哪里?”王飞问。

  “乡谣!”

  “还开着?”王飞明白了,是去玩飞镖。

  “开着,来吧!”

  乐队早已经不来了,乐台上只剩了架子鼓等乐器。

  除了喝酒、飞镖,没有别的节目。

  有人坐了一会儿就离开了。有人喝醉了,大声唱歌。

  这一晚,“乡谣”来了30多名客人。

  门口的发电车“嗡嗡”地响着。司机于师傅在上面睡着了。过完年,楼里的电被断后,于师傅每天都守在门口的发电车里,给酒吧发电。

  3月17日

  一名中年的英国人,要了一瓶喜力啤酒,坐在吧台边,默默地注视着空荡荡的乐台。拿着酒瓶,一口,两口……十分钟左右,一瓶酒喝完了。他放下酒瓶,买单,转身离开了。

  当晚10时多,酒吧里仍然只有几名客人。有一对新客人进来,看见室内的冷清,刚坐下便又起身,问调酒师:“有没有乐队比较好的酒吧?”调酒师Paul笑了笑,说:“去北街吧。”

  陈捷说,对面的“爱尔兰”酒吧离开时,老板跑过来告别:“哥们儿,我们先走了。”平时的竞争对手,在离开时,竟有些不舍。

  “大家都走了,南街的人气就全没了。”陈捷说。

  这一天,来到酒吧的客人共有20多位。

  3月19日

  下午,一对外国情侣来到南街,拿着相机在拆过的酒吧前拍照。

  “乡谣”酒吧对面的拆迁楼上,写着大大的黑字:“拆!”有人又在“拆”上面加了个字:“不”。连着读,变成了“不拆”。居民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留念和不情愿。

  晚上9时30分,来酒吧的人越来越多,有七八十人。熟识的朋友相互间打着招呼。王飞和老薛站在飞镖牌前,和以前一样地喝酒,一样地扎飞镖,计分。

  老客人于小佳在酒吧里举行她的生日Party,酒吧经理送她一瓶香槟。十几位朋友聚到酒吧,调酒师点燃了“乡谣”的特色饮品“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乡谣”酒吧的最后一夜,于小佳度过了自己的生日。

  陈捷说,明天要打理一下店里的东西,能拿走的都要拆下来。壁画、灯罩、架子鼓、古旧的桌椅等,将从这个地方,移到新的酒吧去。“乡谣”酒吧,将从三里屯南街移到城市的另一端。

  一直到20日凌晨,客人们仍然不愿离去。他们在飞镖场里,一局一局地扎着飞镖。

  凌晨4时,“乡谣”酒吧送走了最后一位客人。

  随后,两扇木门悄然关上。

  门口发电车里的于师傅,从车里出来,关上机器,结束了他两个多月的发电生活。

  3月21日

  下午,陈捷带着几名服务员,来到酒吧里收拾东西。

  此时,三里屯南街16号楼拆了。“乡谣”酒吧在东14楼,离16楼不远。

  陈捷站在酒吧门前,望着眼前的废墟,淡淡地说:“过不了多久,三里屯酒吧南街的酒吧历史就OVER(结束)了。”

  三里屯南街年表

  1995年 “咖啡咖啡”、“明大”、“隐蔽的树”等酒吧进入三里屯南街。

  1996年 “乡谣”酒吧进入。

  1997年 “芥茉坊”酒吧进入。

  1998年 “爱尔兰”酒吧进入。

  2002年“火狐狸”、“暗店街”、“清纯女孩”、“生于70年代”,“阿苏卡”、“花香满径”、“云梦”、“河”、“黑太阳”、“彩虹岁月”等酒吧先后进入。

  2003年 “河”酒吧改名为“主畅”酒吧。

  2004年4月 “芥茉坊”酒吧首先被拆除。10月,“爱尔兰”酒吧被拆除。

  2005年1月 “明大”酒吧被拆除。

  随后,更多的酒吧被拆除……

  (记者 田乾峰)(来源:京华时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