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民俗无价宝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3:50 哈尔滨日报 | ||||||||
今年是道外区“道台府”开府设治100年。老城区里代表哈尔滨民俗文化的建筑、民俗、饮食等引起了市民的关注。道外区民间艺术历史悠久。20世纪初,一些艺人从河北、山东等地进入哈尔滨市的老城区———道外区,在为子孙留下养家手艺的同时,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厚重的文化资源。 红火脸谱传承四代更增辉
道外区的民俗文化挖掘取得了进展,这笔财富得之不易。 柳进德老人制作的风筝成了民间收藏家的传世之作。柳老制作的风筝以大著称,其32米长“蜈蚣”风筝在山东潍坊风筝节获得过大奖。柳老的风筝以长度和画工取胜,其画工独具民俗特色,讲究色形适宜明快,如今一家老少三代潜心经营风筝。 几十年前,道外红火脸谱掌门人李国清绘制的红火脸谱随处可见,当时哈尔滨人曾流行过悬挂红火脸谱的习俗,借此镇妖避邪,祈保人宅平安,纳福纳财。眼下,红火脸谱已传承了四代人,当代掌门人李长海在传统脸谱的基础上,将绘画手法运用到了山水画上,其山水画作品被多个国家收藏,市场价格高达万元。 道外区对哈尔滨市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其中90多岁艺人李来滨制作的拂尘、71岁李贵英制作的面鱼儿、陈绍川的纸葫芦、曲靖的扎跑驴等数百名民间艺人、手艺被找到。 “三盛炉菜刀”绝技失传 失传的东西最珍贵,一些老艺人的逝世或艺术的断绝,让人心痛不已。 老艺人康业福、王纯道被人称为“三盛炉菜刀王”。1922年,他们合伙在东傅家甸经营起最负盛名的三盛炉。由于菜刀做工精细,背厚膛薄,硬度适宜,刃口锋利,人们称赞“三盛炉的刀,保险不用挑”。可惜这样在全国享有盛名的具有独特传统工艺的菜刀,如今在道外区已经失传了。 1920年刺绣艺人黄学武从天津来到东傅家甸,制作绣花睡衣、鞋、旗袍等绣品,其针法包括齐针绣、长短针绣、散针绣等。在人称“快手黄”的带动下,东西傅家甸先后出现了一批刺绣商社,一大批刺绣艺人也纷纷从南方搬迁至此。刺绣艺人侯福增打破刺绣传男不传女的老规矩,将刺绣工艺传给了妻子和其他妇女。与侯福增相比,其他的刺绣艺人没有打破这项规矩,至今其刺绣针法已经没有传人。 李长海:“寻根”老道外 一件民国时期老太太穿的袜子,竟然两头都能穿;一件上百年的水漏子;各式各样的笔筒……红火脸谱当代传人、道外区文体局副局长李长海的家,是个小型展览馆,也浓缩了道外老城区的风貌。李长海的“寻根”路持续了20余年,200余名民间老艺人被他重新找到,技艺被挖掘出来并得到保护。 47岁的李长海有一个爱好,每天早、晚他都要到道外区的旧货市场去走一走,看到老物件就买下来收藏。一次,李长海乘公交车路过道外十四道街路口,一个肩搭拂尘的老人背影在他的眼中一闪而过。他赶紧提前下车往回跑,追出去3条街才找到那位老人。这位90多岁的李来滨老人告诉李长海,拂尘是自己家传的手艺,他每天都身背拂尘沿着江边叫卖。李长海跟着老人一路回家,并得知老人的拂尘不仅在哈尔滨市叫得响,就连辽宁、北京等地的京剧院、评剧院都来要货,一件拂尘就价值上千元。 前几天,李长海在早市看到一名60多岁的老人在叫卖风车。一个早上的谈话使老人原伟与李长海成了朋友。老人告诉他,如今都用塑料做风车,旧的不好卖了,这门手艺传人难找啊! 尴尬的时候也很多。一次,他看到一个老婆婆在路边用剪刀做葫芦、荷包等工艺品,李长海向老人咨询关于这门手艺的情况。可这位老婆婆却着了慌,收拾东西就向家跑,李长海在后面苦追两条街,老婆婆关上门说什么也不开门。 李长海还向老城建筑领域进展,挖掘出来在道外区只有记载不知地点的圣祖庙、私人旧居、龙王庙等4处遗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