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归来忆南极(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8:04 华商网-华商晨报 | ||||||||||
董西路:“雪龙号”在11级大风中顶风前行,最大摆动达到了30度,我的五脏六腑强烈要求“串门” 晨报大连讯(记者 录洋)151天,行程2.6万海里,25岁的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生董西路和他的同事们终于完成南极科考之旅。 “我感到自豪,在南极的时光里,我的动力源泉就是我的祖国,我的母校!”昨日,大连理工大学的欢迎会上,归来的董西路显得格外兴奋。 董西路是辽宁地区惟一参加第21次南极科考的研究生,2004年10月25日,他带着300公斤的行李,乘“雪龙号”科考船赶赴南极。今年3月24日胜利完成海冰测试课题回国,成为东北地区惟一到过两极的研究生。 中山站站长叶加平评价董西路“是个好小伙子,工作很出色,很难得。” 昨日的欢迎会上,董西路的恩师,曾赴两极科考的李志军教授说:“董西路是辽宁高校的骄傲,他把研究生的热情带到了南极,把珍贵的数据带回来,他是勇敢智慧的科考队员!” 昨日,从南极科考归来的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董西路回忆了在南极的经历。 最有趣的事———钓“傻”鱼 记者:业余时间你们在南极做什么? 董西路:钓鱼,不知道为什么,南极的鱼傻乎乎的,而且形状特别丑陋,我们都不敢吃!凿开冰层,我们就用普通的鱼杆钓鱼,感觉鱼很好钓,不过我们没有考察过那几种鱼有没有毒,所以没敢吃,都放生了。而且南极有国际环境检查员,他们一般不允许我们钓鱼,说那会破坏南极的生态环境。 记者:听说你们还带回了几只企鹅给大连极地海洋馆?科考队是怎么抓到它们的? 董西路:这次带回的几只企鹅体形很大,它们是被一个硕士研究生抓到的。那个科考队员是“欺骗”了企鹅的感情了!他先取得了企鹅们的信任,给它们好吃的,就是喂鱼。企鹅被捉后还和他感情不错呢,虽然在船上闹了点情绪,但是它们总算没有绝食。如果不能取得企鹅的信任,我们是很难把它们活着带回来的。 最危险的事———遭遇11级大风 记者:在南极,你们遇到的最大的危险是什么? 董西路:西风带好像死亡之海,“雪龙号”在11级大风中顶风前行,最大摆动达到了30度,我的五脏六腑强烈要求“串门”,激烈地碰撞。当时大多数船员和我一样,趴在床上或甲板上,手脚撑着墙壁,给自己寻找更多的支点。很多人都呕吐不止,有人一周才吃了一小块鸡蛋。那时,我深切体会到“雪龙号”甲板和桌椅上凹槽的妙用了。所有的设备都得固定,水杯要放在地上。第五天的时候,我们的体力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突然接到紧急广播:“所有人员一律实行用火管制!航空燃油泄漏!”几大桶固定在船顶的航空燃油泄漏,只要一个火星,我们就会葬身水火之中。危机时刻,大副、轮机长等腰系缆绳,爬上船顶,在8米高的大浪中拼死补漏,一旦被大浪打到海里就是万劫不复啊! 记者:在南极内陆你亲历的危险中,还有哪个印象比较深刻? 董西路:当时我们科考队被一个40公里宽的冰堆区困住,“雪龙号”冲不过去了,雪地车的皮带都被冰划断了,我们被困一天,当时的气温也在急剧下降,如果不迅速通过,就会困死在那里。天助我们啊!我们竟然在冰山中找到一条出路,到达了中山站。 最切身的感受———孤独寂寞 记者:有人说南极生活的孤独也是很可怕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 董西路:是的,我都快不会说话了。3月27日,我回到母校时,恩师李志军教授首先就问:“我看看孩子变傻没有?会不会说话了?”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记者:媒体报道的时候,好像很少提到科考队里的女性啊? 董西路:科考队有5名女性成员,基本是记者和医护人员。她们可是文艺队里的骨干,是活跃气氛的主力啊! 最大的收获———海冰测试 记者:此次,你的收获是什么? 董西路:一个突破是中国首次有了越冬海冰测试数据,为气候、海冰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研究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国家赢得了南极事务的话语权。 记者:东南亚海啸的时候,你在测试海冰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异常? 董西路:“雪龙号”的一个卫星接收装置出了问题。因为不知道哪天海啸,所以没有特别留心那几天的海冰数据,不过这可能是我整理数据的一个方向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