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公里助学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08:07 红网-湖南日报 | ||||||||
本报记者 李军 通讯员 王建军 张金波 爷爷双目失明,奶奶患严重哮喘,爸爸是个聋哑人,妈妈又驼又跛,而破烂的墙上各种奖状却琳琅满目。她倚墙而立,明亮的眸子里溢满孤独和无助:她正面临辍学! 10年前,在湘潭县某小学五年级女生小红家中邂逅的一幕,深深震撼了刚刚从县文化
打开这本档案,串串感人的故事跃入记者的眼帘。 老赵在寻找首家助学单位时,特意选中了由其患难之交任局长的县直某局,殊料对方闻知来意,脸色马上晴转阴,冷冰冰丢下一句“你坐坐,我还有事”,就扭头离去。老赵在他办公室从早上8点坐到中午12点。这位局长回来后大吃一惊,问他怎么还在这里,老赵回答说:“在等你”。局长脸红了,当即在助学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还有一次,老赵为扶助湘潭县一中高一贫困学子张凯而找到某单位时,由于他衣着破旧、风尘仆仆,结果被当成了乞丐。“别让那叫花子进来。”该单位领导这样给下属发话。后来当终于得知老赵是为扶贫助学而来,而助学对象又与他非亲非故时,这位领导大为感动,满口答应承担张凯高中的全部学费,并承诺资助他到大学毕业,该单位职工也纷纷自发解囊相助。去年,张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并在这家单位的扶助下顺利跨入了大学校门。 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老赵“网罗”到了400多个助学单位和个人,共募集助学资金50多万元。“干这事就是要腿勤、嘴甜、脸皮厚、胸怀宽。”老赵这样总结他的助学联络经验。其实,感动助学者的,除了他的诚心,还有他的诚信。 为不让爱心蒙尘,在确定助学对象时,老赵绝不马虎,每个助学对象都详细注明就读学校、学习成绩、家庭状况及详细住址,逐栏盖上公章,并贴上学生本人的照片。而对“爱心款”,他必一一亲手送到学生手中,并由学校出具证明,逐一反馈给捐助者。他还订下规矩,家长违法乱纪、打牌赌博的,一概不列入资助对象。这一切全靠他挨家挨户实地调查核实来完成。为此,他跑遍了全县近百所中小学校、所有的乡镇和70%的村。除了一辆破单车做交通工具,他就靠步行。一次,在给一个山区孩子送助学款的途中,他连人带车从一个陡坡上摔入两米深的水渠里,幸亏有路人相救才捡回一条老命。 如今,在老赵不到9平方米的客厅兼“扶贫助学办公室”里,找不出一件像样的家什,连一个台灯罩都残破不堪,四面开裂。他身上的衣服也已褪尽本色。其实老赵每月有900余元的退休金,两个出息了的儿子还时有孝敬。老赵却节衣缩食,给自己约法三章: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而这么多年来,他助学的费用达4万多元,捐献的衣服和学习用品达300余件。 晚霞辉映助学路,十载辛苦不寻常。10年来,老赵每年有210多天奔波在助学路上,屈指数来行程已达到4万公里。经他手扶助的贫困学子已达380多人,其中有40多人升入大中专院校,他们寄来的感谢信已达1100余页,“砌”成了一本厚厚的“感恩簿”。老赵已连续8年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并先后荣获县、市、省、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但老赵没有陶醉于荣誉中。“有生之年,我会在助学路上一直走下去!”他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