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天价第一拍丑闻后再曝丑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11:37 辽沈晚报 | ||||||||
《岁朝喜庆图》的价值 清代人陆远如果知道自己创造的作品被抬升到3600万元又宣告无效时,一定感慨万千。这笔钱现今在沈阳可以买30多套高档别墅,对于这个生前名不见经传的画家来说,300年前
陆远大致是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知名度在当时较低,画作也比较少,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只有三幅作品收入《石渠宝笈》。 那幅引起轩然大波的艺术品,创作于1696年,描绘出一幅欢庆春节的生机盎然的场景。老者围绕炉盆取暖,孩童在房前嬉戏,春天即将来临,残雪还未消融。“传统上的喜庆作品,属于较常见的题材和构图”。 大概50年之后,“这个平凡的画家所画的平凡的场景”,一飞冲天,18世纪中叶,《岁朝喜庆图》被收入相当于现在国家美术馆的官方机构,据说得到了乾隆的赏识。乾隆、嘉庆两位皇帝在画上都留有御诗和御印,并收录进《石渠宝笈》。 《岁朝喜庆图》就此进入收藏界现今公认的“保险箱”,它的升值是可以预期的。国内收藏界认为,《石渠宝笈》所收录的清朝宫廷绘画的作品,等于就是当时的人收集当时人画的作品,所以其真伪就是不存在任何问题。近年来,收藏界对《石渠宝笈》所收录绘画作品兴趣大增,拍价一路飙升。 在它于2004年冬天现身沈阳前的第一次易手记录,出现于1997年一次拍卖会上。据业界传言,这幅画当时被王宝珠以37万元拍走。 对于近10年后能否升值一百倍的可能,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鉴定专家任进强评价说:“绝无可能,400万是一个不错的价位,280万相对便宜些。300至400万之间都可以出手,都可以接受。” “惊世骇俗”的大学女生 带来惊世骇俗之举的303号买家,给外界留下一个拥有相当经济实力的背影后,消失了。她在交款的最后时刻,携带100万元现金和200万元的存折,准时出现在现场,又抛下一张要求解除购买合同的律师函,随即飘然而去。 这个在拍卖现场戴着墨镜、习惯于歪着脖子举牌的女孩,除了为我们留下了几句经典“名言”外,还是第一个明确质疑150号和中正拍卖行之间的关系的人。她在拍卖会的次日就召集媒体说:“我们有理由怀疑150号和中正是串通的。” 她反复提醒媒体:“中正凭什么盯着我?我看150号买家和中正的关系才是最值得关注的。”但是她没有阐述她究竟有无证据。这是出于一种当事人的本能反应,还是介入之前对此行业深刻的理解?我们不得而知。 她的手机关机,据说,她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动。她曾经说过,“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成为一个沈阳的名人,今天没想到居然是以这样的方式……” 沈阳中正拍卖行的律师说,拍卖行起诉303号的诉状已经完成,证据的搜集也已近尾声,近期将会起诉这名在校大学女生,希望通过法律来揪出幕后黑手。几乎所有的当事人都认为,她背后必定站着一些面目模糊的人,她是被人利用的。 那么,她曾说过另一句“名言”是:“他们告我,我就告他们”。这句话也是那些人教的吗? 另一“策划”的“变形”? 有必要重复一次,沈阳中正拍卖行经理何兴利在3个月前,于那次令人沮丧的拍卖会后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说,当天发生的事情,是沈阳拍卖界的耻辱。 他所说的话通过铅字、电波传遍全国,得到了业界人士的普遍认可。现在,沈阳拍卖界曾经承受到的耻辱,可能要比以前想像的还要多一些。 2004年,是中国古代书画创造了许多拍卖新纪录的辉煌一年。沈阳以及辽宁拍卖市场却没有充分享受到这一光荣。据沈阳市商业局的统计,沈阳市近60家拍卖企业年实现拍卖成交额仅为10亿元,只是上海、杭州、深圳等地每年百亿成交额的十分之一。 拍卖行与竞拍人之间是否暗藏默契,也就是说“辽宁第一拍”是否是个策划的产物,这成了沈阳中正拍卖行当初面对的一个疑问。据不可靠的猜测,“辽宁第一拍”虽然有强烈策划的迹象,但它的确不是策划的产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大体上,可以把它归类为策划后被另一种‘策划’意外打断发生的一种‘变形’。” 外界盛传“中正为同业所害”,沈阳中正拍卖行未予置评。无论成立与否,拍卖界的“策划”方案普遍存在于国内整个拍卖行业之中,其中存在的巨大黑幕触目惊心:拍卖企业采取找“托儿”来哄抬价格,拍前串通、控制成交价;拍卖师与买家串通一气;拍卖师与卖主或“虫儿”们恶意串通;拍卖师自己或拍卖师的亲属买拍品;特权阶层人士买拍品等等方式,控制拍卖。 辽宁金丰源律师事务所姜彩说,对于303号买家的行为确认,很难取证,如果确认为恶意的,那么根据现行法律她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被证明操纵拍卖的拍卖行,也要承担相应民事责任。他认为,由于恶性竞争而产生的黑幕实际上还缺乏有效的监管。法律条文的缺失、监管力度的不够,使得这些黑幕、黑手能够在拍卖界大行其道。 目前,拍卖界普遍认为,拍卖业重新洗牌、提高拍卖行业准入门槛、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才是整个市场问题的解决之道。 新闻 链接 “中国拍卖第一案” 1996年,原浙江中澳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定林在杭州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40万元的价格竞拍到10件书画作品。后经专家鉴定,其中6件作品是假货。由此引发了中国拍卖史上的第一起因画作真伪之争而引起的买家状告拍卖公司的诉讼,也就是当年沸沸扬扬的“中国拍卖第一案”。 观众对央视《鉴宝》的质疑 2004年9月11日的《鉴宝》栏目中,专家对天津藏友朱廷哲提供的一方“清代寿山橘皮黄田黄冻印石”进行鉴定估价。之后,一位名叫周立峰的读者在某艺术杂志上撰文称,当时的鉴定专家是同样来自天津的该市藏石学会会长靳志忠,他对这方寿山田黄冻印石给出了180万的高价。但细心的周先生随后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的《田黄石鉴赏与收藏》一书中发现,该书封面和第29页上一模一样地刊有一件田黄印石,而该书的作者正是靳志忠。于是周先生提出质疑,专家自己在央视这个很有影响的媒体平台上对自己的藏品定高价,那“鉴宝”的真实性何在? “远华案”的红色保时捷 2004年12月8日,在“远华案”中被罚没、后被商人宋祖德以99万元投拍回来的红色保时捷跑车在广州再次进行拍卖,最后由一个来自上海的诗人刘信达以50万元拍得。经过多家报社记者调查,发现宋、刘二人竟然是一奶同胞,并经常携手在拍卖会上分别担任委托人与竞买人的角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