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高知女性婚姻困境 学位证不敌结婚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15:23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女研究生想嫁却嫁不出去,男性想娶却不敢“妄”娶。高知女性无论是“惜嫁”还是“愁嫁”,都是国民优势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损失。

  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说的是女研究生。

  “世界上有三种人,一是男人,二是女人,三是女博士”,把女博士归为第三类,并
不完全是妖魔化,也许是因为她们的遗世独立。更有甚者,大学里的顺口溜,是捎带着一起说:“大专生是赵敏,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更可怕,是东方不败!”

  也许你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认为这只是社会上的一种成见,但事实可能比你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以福建省为例,在《2000年度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的福建人口未婚率的调查统计》中,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未婚大龄男性有18449人,是女性的4.7倍,共溢出14522人。厦门大学福建女性研究中心主任叶文振教授分析说:“这说明没有文化的女性并不存在太大的‘失婚’危险;但高学历的未婚女性却极有可能因为缺少在文化水平上可以匹配的男性而‘失婚’。假设男女之间的婚龄差为5岁,估计会有2043名高学历的未婚女性陷入这种困境。”

  这同样是一个“梭型”的失婚阶层结构,在梭型结构中,男性知识水平略高于女性的“错位配对”为稳定结构,以致高端学历的女性和低端教育程度的男性在婚姻问题上双双“落选”,能不能让高学历女性与低教育程度的男性互相选择呢?这只能是贻笑大方的突发奇想,结果自然是一方不肯屈嫁,一方不敢“妄”娶。

  高知女性推迟进入婚姻市场

  1992年的经济学诺奖获得者贝克尔说:“由于男人和女人为寻找配偶而竞争,所以可以假定婚姻中存在一种市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婚姻市场的存在,已无需假定;各类婚介所或婚介公司的涌现,足以说明婚姻市场的实实在在。

  他还说,一个人“当结婚的预期效用超过继续单身的预期效用或再找一个更为合适的配偶的预期效用时,就会决定结婚”。婚姻问题专家叶文振给出的“婚姻市场”的定义则为:“未婚或离婚人口进行联姻洽谈的有形或无形的地点,更确切地说是指适婚人口的规模、性别比例关系以及各个适婚主体的比较优势。”

  曾有两位“国产”硕士、一位澳洲MBA在上海某报刊登了征婚启事,结果3名女子收到的应征信加起来还不到10封(普通女子的应征来信平均都有50—100封)。在南京一所高校,10名同系女研究生中有9名放弃了继续读博的机会,原因是“怕找不到老公”。更有女博士自降“身份”,到婚姻介绍所将自己资料上的学历改为本科。有报道说,四川的一位医学博士张小姐在报上刊出征婚启事:“本人月收入7000元以上,谈吐优雅,容貌端庄……”几月下来,无人应征。无奈之下,她的母亲又为她刊登了一次征婚启事,把自己爱女的学历写成了“本科”,月收入只写了“1000块钱左右”。

  现实窘境是:当女人们的学历读到“硕士”、“博士”时,作为男人的雄性动物就没把她们当异性看,而是被学历头衔给“吓跑了”。一位女博士袒露心迹说:“自从本人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之后,大家看到我,不分男女,无论年龄职业,毫无例外地,得叫上一声罗博士。”

  《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了一篇名为《我是女博士,但我不是灭绝师太》的文章,可见,女博士们困囿于烦恼之中,却又苦于无解。

  “谁让我们把宝贵的青春奉献给了学业,等回过头来想找另一半时,已经是蔫了的花儿没人要了。”在择偶的问题上,大多数女研究生正面临源于年龄的尴尬。

  厦门大学余章宝副教授认为:“高学历教育无疑推迟了女性介入婚姻市场的年龄,使得女性到了有足够精力谈婚论嫁的时候已经在青春年龄上处于劣势。”

  因此很多高知女性普遍有一种“恨嫁”的心理。要是没个“着落”,拖过了30岁,“销售难度更大”了。而单身男性到了35岁还被认作是“钻石王老五”,大可先干一番事业再说,“只要有事业不怕讨不到年轻漂亮的老婆”,这就是他们的想法。

  市场规模扩大,行情不见上涨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个体家庭中,教育资源的投入已经基本没有性别差异,大多数女性都能在学业的道路上享受和男性同等的机会。女生对应试教育有着天生的性别适应,加上本科毕业就业难等现实考虑,都使得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女研究生婚姻市场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研究生的连年扩招,实际上也加快了这一规模的扩大。

  “女研究生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其市场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婚姻问题专家叶文振发现,“在留学归国女硕士比重增加的同时,年轻、美丽、温柔体贴的女研究生比重也在增加。我所带的几名女研究生中,就不乏漂亮、健康、聪慧、温柔的女孩。”

  然而,即便一些女研究生才貌双全,却仍然在婚姻这个市场上行情不好。三年前王欣梅本科刚毕业,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男友,当时没什么感觉,况且才考上了研究生,就婉言拒绝了人家。现在王欣梅都快要“直博”了,和许多“奔三”的女性一样,相亲成了她生活中一门主要的课题……相似的例子其实不少,所以很多学术或者事业成功的女研究生最后不得不来个“换季大销价”“清仓大甩卖”,可还不一定能找到个好买家。

  女研究生在婚姻市场上行情不好,不仅仅是年龄的问题,余章宝认为,在纯粹年龄背后隐藏着我们的择偶观念。这些择偶观念源于传统社会的伦理文化,也就说,虽然在主流文化和社会建制中,基本上达到了男女平等,但是,隐于人们内心观念之中,成为血液一部分的亚文化和潜规则中,依然是男强女弱的择偶标准。

  一方面,女性也不愿意“下嫁”比自己学历低的男性,从而人为地设置了学历壁垒,提高了自己的择偶门槛;另一方面,男性也不愿意“高攀”比自己学历高的女性为伴侣,从而降低了供给弹性。供需双方谁出了问题?

  叶文振认为在婚姻市场中,女研究生作为需求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择偶要求升高”、“择偶弹性下降”、“择偶方式矜持”、“择偶资源限制”。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会调研部曾围绕“爱情·婚姻·性”三个方面,对上海市五所知名高校的662名在校女研究生(包括女硕士生和女博士生)进行了有关女研究生情感现状的随机调查。调查表明,90%以上的女研究生在“真心爱自己”、“品德”、“性格”、“发展潜力”和“工作能力”上选择了高要求。

  女研究生对于异性的外表、身高、年龄等外在因素,不像女大学生那样在乎。她们更看重对方的内涵,可以重才不重财,更具长远眼光。但是对学历的要求却比较高,“最好是和我同等学历或者高于我的学历,实在不行的话,至少也要本科吧。”一位女研究生认为这是大部分同伴的想法。

  择偶要求的升高往往使优秀男生变得“供不应求”。性格体贴、感情真挚、德才兼备的“合格”男士遗憾缺席,造成了许多女研究生至今孤身一人,然而60%以上的人仍然抱有“宁缺毋滥”的想法,不肯降低爱情的标准,不愿敷衍了事。“伴随着择偶要求的升高,择偶弹性下降了”,这注定了她们的感情之旅将变得更加艰辛。

  一位至今找不到“婆家”的女硕士难以表达内心的矛盾,她说:“许多女研究生和我一样,我们有天生的完美主义倾向,这不仅体现在学术追求,还影响着我们的恋爱观。但我明明知道:爱情是不需要这些的。”

  由于教育程度高和年龄大的关系,女研究生在恋爱过程中往往表现得更为矜持。在一项调查中我们发现,女研究生对于喜欢的异性,一般会采取比较含蓄的方式,这占接受调查者的60.9%,能大胆表白者却寥寥无几,暗恋到底者也不乏其人,居然占10.7%。这种习惯等待、不敢主动出击的被动心态阻碍了她们择偶成功。

  在婚姻市场里,“女研究生”成了贴在女人身上的一种特殊标签,这种标签往往提供给男性一些模式化的想象,偏见就由此产生。在很多男性眼中,美貌明显是优于智慧的,从而有了“女性追求智慧等内在修养正源于缺乏美貌”的荒谬逻辑。读研的女生总被视为是由于缺乏美貌而走“曲线救国”的道路。甚至有男士给出如下“定理”——“女人成了研究生,成功属性上升,女人属性下降。”

  叶文振认为,“女性因为接受了更高的教育,思想在不断进步,但是男性在婚恋问题上并没有多大的进步,男性反而更为传统了。”供需双方多数还依从于传统文化对两性家庭角色的期待,难怪有些女研究生想嫁却嫁不出去,男性想娶却不敢“妄”娶。

  联姻的机会成本增高

  在叶文振看来,女研究生所面对的婚姻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健康繁荣的市场。女研究生行情不好离不开市场自身的原因:“市场组织形式——不灵活”、“市场信息——不畅”、“市场环境——不够健康”。

  身居象牙塔中的女研究生,其所处的交际圈多局限于校园或昔日的同窗及同乡之间,她们实际能接触到的异性还是很有限的。许多女研究生的男友或丈夫不是高中同学、大学同学,就是老乡,足以说明这一点。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灵活的市场组织形式和顺畅便捷的市场信息流动。一位教授举例说:“在大学里就有很多海归教师,这个圈子里有很多高学历的男女完全可以成为一对有情人,但是归国留学生似乎忽略了这方面的事情。”

  大多数女研究生想结交男生或已工作的异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得有赖于朋友零散介绍,甚至是相亲。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相亲”都很不感冒。女研究生也很讨厌父母安排的“相亲”,91.1%的被调查者希望以自己认识或朋友介绍的方式来结识心上人,只有1.7%的女研究生选择通过父母介绍的形式来结识异性。

  可惜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经人介绍,女研究生在他们的婚姻市场里总是逃不过家人的压力、朋友的期望和社会舆论的围剿。在婚姻市场上,其投资风险和机会成本都增加了。

  一个女研究生回家过年不能带回丈夫或男友,就像民工过年回家不能带回钱一样觉得愧对家人。北京某高校一名女硕士,研三的时候,开始发动老师同学做媒,频繁相亲。到了11月份仍然无果。12月底突然和同课题组的一名在读硕士闪电配对。身边的人都很惊诧,不知道他们俩什么时候谈的恋爱。这位女硕士说:“我妈总在电话里唠叨。”而春节,她总算可以带一个“准夫婿”回家了。

  这并不只是个例,许多女研究生的婚姻就是这样变成了家庭的婚姻,但婚姻的质量却不敢保证,许多人闪电般结婚后又闪电般离婚。亲朋好友的“良苦用心”是在解决女研究生的销售问题,还是在促成婚姻市场的虚假繁荣?胡赳赳林翔

  新周刊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