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一个开颅戒毒失败者呼吁社会关爱——吸毒者不是“渣滓”是“患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06:24 重庆晚报

  小永(化名)来自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今年25岁,是此次到泸医索赔的人员中年龄最小者。见到其他病友家属,他总爱“叔”啊“姨”的称呼,很有礼貌。小永是名吸毒患者,此次是妈妈陪他来的,去年9月21日小永开颅戒毒。

  在会议室的椅子上睡了一夜,昨天他显得有些疲倦。记者与他聊起开颅手术,他盘着双腿坐起,来了精神:“我很倒霉,做手术时电钻坏了,我的脑壳是用手钻打的洞。”小永
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医生转动手钻的动作,“医生钻得吱嘎吱嘎的响,我忙喊医生和我聊天,医生干得专心,我只好一个人哼起歌儿来分散注意力。”记忆力减退,人格改变……手术同意书上种种可怕的后遗症,对小永而言只是小儿科,拿母亲的话说,知道这个手术成功率有80%,全家人那一天像过节,“哪怕是治成傻子呆子,都要来做手术。”

  小永初二没念完,17岁染上毒瘾,术前已发展到静脉注射,手臂千疮百孔。但手术后第14天,小永复吸了。好朋友见面,吃完饭人都走了,他还坐在原位,费力地回想朋友是谁;母亲问他件小事,他结结巴巴地重复好几句,仍然说不清楚。母亲说:“他变了,以前说话理直气盛,现在温柔了,有时一声不吭地走到背后给你揉肩捶背,原来从没遇见过。”听到这里,小永又笑了:“妈,那是变好了!”

  复吸让小永觉得最对不起父母,“每个吸毒者的家长都可以进缉毒队,哪个吸毒,他们一眼就看得出来。”小永也不例外,今年春节他没逃过母亲的“法眼”,新年是在泪水中度过的。“吸毒的人其实心理压力特别大,最大的压力来自父母,其次是社会环境。人家会说‘你颅都开了还在复吸’,我无颜以对。”

  小永很喜欢记者在“吸毒者”当中加个“患”字——“吸毒患者”。他说:“社会上经常呼吁关心艾滋病人,却从没有谁提过关心我们吸毒的,谁吸毒,也就成了社会渣滓,遭受唾弃。如果说,沾上它是个错误,那想戒掉它的应该是病人,同样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记者突然想起前天初识小永,他说的第一句话:“来退费,我一万个也不想。”他曾经多么希望,自己是成功的一例。

  特派记者 陈亮 采写 周舸/图网络编辑:甘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