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就业培训 树起新路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1日11:08 金豹网-锦州日报

  25岁的下岗职工陈佳明3年前“并轨”时,心里一片茫然。“还是去学一技之长吧!”在姐妹的带动下,她参加了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办的服装裁剪班,3个月后她成为一家服装厂的学徒工。虽然有了新工作,可她却高兴不起来。在市劳动部门举办的一次就业指导咨询会上,她豁然开朗。根据自己的爱好,她再次迈进免费培训的门槛,参加了电脑班的学习。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她还自修了文秘大专班的课程,并于去年11月份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鉴定考试,取得了秘书职业资格。如今,她在一家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做秘书,谈起自己的
就业经历,她嫣然一笑:“虽然走了一段弯路,但就业培训最终带我走出了迷宫。”

  3月29日,与下岗失业人员有着特殊情结的新北方培训学校经过重组后诞生了,其前身是锦州饮服技校、北方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在这里,从中式烹调师、美容师到摄影师、公关员、项目管理师等,汇集了多种专业。从劳动技能型培训到学历技术型培训、从就业跟踪到创业指导,打造职业培训品牌,实现新老职种对接,特别是面向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及其他就业群体,开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培训,他们可以随时指点迷津。作为锦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民政局注册的唯一民办股份制学校,它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曾经创造的辉煌一样聚焦着人们的目光。

  刘洪军,原锦州饮服技校校长,在兼顾办学中启动了“转岗培训”。1996年11月,一篇来自锦州市劳务市场的调查报告引起了刘洪军的关注,“当前下岗工要转岗苦于没有技术,有偿的转岗培训,他们又负担不起,无偿的转岗培训又没人愿意承担。那么,谁来启动转岗培训这个良性再就业链条的第一环呢?”经过学校教职工的认真研究和座谈,他们大胆提出对下岗职工免费培训的设想,继而打出广告--“免费培训班招生了”,一时间电话铃声不断,首期有80 人参加培训,结业后40余人被市饮服公司速冻食品厂录用。这一壮举在社会上迅速引起强烈反响,为了能让更多的下岗职工参加转岗培训,他们联合全市12所培训单位发出倡议:自愿联合建立锦州市转业转岗综合培训基地,敞开学校大门义务为下岗职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一体化服务。倡议发出后,极大地促进了锦州市再就业培训工作。锦州棉织厂下岗女工牛玉凤经过美发班培训后,在街道社区的帮助下开办了一个简易的美发屋,对老人和儿童实行优惠和免费服务,还向身边的下岗女工传授技能,有十几个人在她的带领下重新找到了就业岗位。2001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常务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俊九来锦视察工作时给予充分肯定:“你们所做的工作是在替政府、社会分忧,精神可嘉!”

  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并轨的人员越来越多,他们又及时调整培训方式,变坐门等训为上门培训,联合企业和街道开始实施“伙伴”培训规划。培训班学员、锦绣糕点城经理徐臣谈到自己下岗后自谋职业的感受时说:“不培训,就想不到去开店,更谈不上走向市场创业。”为了提高培训的层次,让更多的下岗职工从简单的就业逐步转向创业,他们又率先参与创业培训工程。2003年8月,创业班学员金属材料公司下岗职工于兆江成立锦州市康源食品有限公司,开创了餐饮业的便民工程,学校一次为其输送面点师68人,全部都是“4050”下岗人员。

  对于下岗职工的酸甜苦辣,原北方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创建者史日光体会最深。1961年,他从黑山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锦州纺织厂子弟小学当老师,后来做过工厂保全工、保养工、挡车工、修锭袋工、搬运工。1989年下半年他成为最早的一批下岗工人,妻子离婚后,他带着老母和孩子生活。为了生计,他只身到深圳打工。生活一直很窘迫,孩子上学用钱都得靠妹妹接济。有一次,他打电话询问家中情况,刚听到孩子的声音电话就断了,一看是电话卡里没了钱。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摧垮他,后来他被聘为南风窗杂志社广告机构主任,面对3个月的试用期,已是50开外的他不辞辛苦,用尽心思,很快就打开了局面,生活也有了转机。回到锦州后,他开始从事商业书籍的编辑和发行。1993年,他创办了辽西公关培训学校,8年的时间培养了800多名学员,后与原辽宁商业专科学校培训中心合并,他开始负责毕业生的安置工作,同北京党政军机关等用人单位建立了联系,许多优秀毕业生被推荐安排了工作。2001年,他创建了北方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组织有关新职种的培训、鉴定和发证工作,先后有9000人拿到了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从下岗、就业到创业,他的感触也最深:“能不能就业,是技能问题,更是观念问题。而创业,则源于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在去年辽宁省民办教育促进交流会上,让这两位与就业培训有不解之缘的办学者触动不小。大连的宝岩美容学校由起初的小门脸、十几名工作人员到现在搞学历教育,发大学文凭,同为技能培训学校,竟有如此大的差距,他们坐不住了。“短期培训立竿见影,但市场更呼唤'学历+技术'人才。只有重新整合资源,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把学校做大做强,从而适应客观形势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他们的想法一亮出,立即得到了锦州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的大力支持。于是,年初以来两位当家人开始着手进行两校的重组工作。在谈到科学发展职业教育时,锦州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主管领导毫不讳言:“我们就是要力争打造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力舰。”

  作者:记者杨晓伟

  (来源:锦州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