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顶防止风沙侵蚀灌木林带初具规模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2日09:18 新华网 |
新华网兰州4月2日电(记者宋常青)莫高窟窟顶严重干旱少土,但利用人工滴灌的方法培植灌木林带却存在可能。如今,研究人员正在探讨建立灌木林带防止莫高窟受风沙侵蚀的可能性,希望能够避免风沙侵蚀莫高窟。目前已有两条灌木林带初具规模。 地处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与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姆塔格沙漠相毗邻,它东邻三危山,西接鸣沙山,有丰富的沙源;受蒙古高压影响,这里长年干旱,降水稀少,风沙频繁,具有典型的沙漠气候特征。在多年的观测和研究中专家们发现,受地形、地貌和多风因素影响,风沙造成的积沙、风蚀、粉尘危害是引起莫高窟壁画脱落、彩塑受损、岩体坍塌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进行风沙危害治理,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员汪万福等认为,在极端干旱的敦煌莫高窟顶砾石戈壁上,采用滴灌技术,通过栽植乡土沙生植物进行防风固沙,保护莫高窟是切实可行的。 汪万福等通过风洞模拟实验和野外观测发现,平均高度为1.5米的两条灌木林带能够对风沙流起到很好的阻滞作用。当风速在每秒10米左右时,林带可以有效地减少风沙危害,阻滞90%以上的风沙流。目前,研究人员已经选用当地乡土沙生植物红柳、花棒、梭梭、沙拐枣和柠条等,在鸣沙山前沿,经过三次种植,形成了两条长1850米、宽分别为12米和14米的紧密型灌木试验林带。 风沙对莫高窟的危害在五代时期就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有清沙的记载。多年来莫高窟一直采取人工清沙的方法。据敦煌研究院统计,每年清理出来的沙子达到3000立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