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住进“豪华单间” 家乡水今天陪中华鲟进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2日11:09 国际在线

  昨天下午,记者在鲟鱼繁殖场第一次见到了这条即将赴京的野生中华鲟。摄影记者贾婷

  更多精彩图片

  进入光影世界BBS工作人员给中华鲟注射营养液和维生素一人多高的氧气瓶被吊装到卡车上中华鲟上路用的担架准备就绪防撞海绵也要用特制药水消毒。摄影记者贾婷

  洗澡按摩注射营养针 “豪华车厢”垫好防撞海绵———

  昨天是巨型中华鲟在“老家”———湖北荆州长江水利研究所太湖基地生活的最后一天了。今天中午,这条身长3.2米的“过江龙”将住进充满新鲜氧气和太湖清澈湖水的“豪华单间”,踏上进京之路。周日下午,它将抵达这次旅行的终点北京海洋馆的鲟鱼馆,和上月26日已经抵达的14尾中华鲟一起在北京安下新家。

  出发前享受洗澡按摩待遇

  昨天下午2点,记者随专家来到了太湖基地的鲟鱼繁育场,只见满场都是饲养鲟鱼的圆池子。在最大的水池边,记者第一次见到了号称“水中熊猫”的国宝———巨大的野生中华鲟。只见在注满了太湖水的大圆池里,一条如成年海豚大小的黑褐色巨鱼正在悠闲地游来游去。只有在它偶尔贴近水面时,记者才能看清中华鲟标志性的白色条状骨甲。据专家介绍,从遥远的史前世界直到如今,中华鲟的外貌基本上没有发生太大改变,我们现在能够亲眼看到活体野生中华鲟就是和远古生物的一次会面,这种机会非常难得。

  在记者们的惊叹声中,鲟鱼池放掉了一半的水,两位身穿齐胸防水裤、抬着担架的工作人员缓缓走下了圆池,站到巨型鲟鱼的身边。原来,专家们并不是来看看中华鲟就走,而是要给它进行出发前的洗澡和按摩!据了解,由于太湖基地的中华鲟是露天饲养的,因此身上会附着一些水藻。不把这些脏东西洗干净,中华鲟会在运输途中感到不舒服。

  擦身棉球用特制药水消毒

  记者看到,两位下池的工作人员把手中的担架慢慢浸没到池水中,为了不惊吓鲟鱼,他们的动作非常轻缓。几分钟后,鲟鱼逐渐习惯了工作人员的存在,也敢从他们身边游过了。此时,两位工作人员配合非常默契,只见他们悄悄把担架从水下挪到鲟鱼下方,然后缓缓上兜,逐渐固定住鱼体。当鲟鱼完全被担架固定住以后,工作人员开始用特制药水消毒过的棉球轻轻擦拭鱼身,为即将上路的国宝进行一次全身清洗和按摩。专家告诉记者,鱼类虽然生活在水中,但是它们的皮肤对抚摸也是很敏感的,像工作人员和鱼的这种接触能够让鱼尽快熟悉新的饲养员和新的环境。记者看到,在棉球的擦拭下巨大鲟鱼丝毫没有挣扎,好像很惬意地接受人类的抚摸。

  边洗澡边注射两针“补品”

  洗澡大概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工作人员为中华鲟注射了两针“补品”,一针是高能量的营养液,一针是维生素。据长江所专家刘博士解释,由于要保证运输途中水箱水质清洁,出发前不会给中华鲟喂食,以免排泄物污染水质。此外,中华鲟繁殖期过后进食本身就少,再加上要适应新环境,它可能会在三个月之内拒绝进食。不过依靠自身积聚的脂肪和营养,中华鲟在半年内都可以不吃任何东西存活。

  大约一个小时以后,洗澡完成了。清水重新注入了水池,此时,中华鲟显得很愉快,游起来更有劲了。

  探秘14块大海绵防撞中华鲟将有“豪华车厢”

  昨天早上8点,湖北荆州中华鲟太湖基地一片繁忙。长江所的专家和所有工作人员已经早早起来对进京的设备和用品进行调试清洗和消毒。

  运输箱中注入特制药水浸泡消毒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仅是装鲟鱼的运输箱已经吊装上车,注入了45厘米深的特制药水进行浸泡消毒,就连运鱼用的崭新沃尔沃大卡车也要里外清洗。

  在盛着特制药水的运输箱里,记者看到了大块大块奇怪的“漂浮物”。据边上的专家解释,泡在特制药水里的是14块约为0.75米×1米见方、厚10厘米的大海绵。在消毒清洗完成后,海绵块将被装入干净布袋,围绕运输箱里圈绑紧,紧贴四壁。这样身上有骨甲的中华鲟既不用忍受和箱壁摩擦的烦恼,又可以在车辆颠簸时不至于被撞伤。

  12条输氧管伸入运输箱随时供氧

  消毒清洗工作进行的同时,溶氧调试工作也开始了。记者看到,一人多高的氧气瓶被吊装到卡车上,12条输氧管伸入运输箱水中。小量、中量、大量,技术人员根据中华鲟在运输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氧演习。据了解,在运输途中,专家将根据鱼的情况多次补充氧气,以维持鱼的呼吸正常和情绪稳定。

  进京运输途中每三小时观察一次

  记者了解到,中华鲟进京仍走高速路,途经武汉、郑州、石家庄等地,如果一切正常,将会在周日下午抵达北京。专家称,目前运送中华鲟的运输工具包括车辆、吊装设备、特制活体运输箱、氧气供应及监测系统以及应急设备、工具等都已准备就绪,根据特制运输箱在装水、装鱼后,水、中华鲟和箱体自重合计达12吨,专家已经做好应急预案。

  专家介绍,在运输的途中将对中华鲟每3小时观察一次,看鲟鱼是否正常,根据鱼鳃呼吸来调整氧气供给速度,同时在途中还要查看运输箱是否漏水、水温变化及水质情况,以准备中途换水,其间还将进行水质提前检测。1

  名词

  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别名腊子、覃龙、鳇鱼、鲟鲨等,硬骨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我国特有的暖温性大型溯河洄游鱼类。它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在鱼类进化乃至脊椎动物进化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被誉为“水中活化石”。中华鲟是世界鲟科鱼类分布最南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近海及长江、珠江、岷江、黄河等水域,目前黄河、岷江均已绝迹,珠江数量级少,仅长江现有一定数量。

  中华鲟的形状奇特,与一般鱼类差异很大。体梭形,头大呈三角形,眼睛很小,眼后有喷水孔,鳃孔大。全身骨骼为软骨质。头部和身体背部呈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

  人工繁殖放流:始于上世纪70年代,由四川省水产资源调查组在川江和金沙江的产卵场采用江边栓养的方法人工繁殖获得初步成功,并在四川江段开展了少量的标志放流;葛洲坝水利枢纽大江截流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于1983年首次在葛州坝下人工繁殖成功,并开始了人工放流;此后水利部成立的中华鲟研究所也于1984年人工繁殖成功。长江水产研究所1997年开始,中华鲟苗种培育技术有了新突破,大规模培育中华鲟成活率达到80%或更高,1998年培育出约8万尾体长12-20厘米的中华鲟幼鱼,大大突破了历史纪录,为大规模人工放流奠定了基础。

  幕后

  迎接中华鲟海洋馆改造升级

  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28日,北京海洋馆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研究所签署了“中华鲟鱼在北京海洋馆展示和科研”的协议,确定鲟鱼进京参与展示和科研,其中包括两条大型野生中华鲟鱼、4条较大的人工繁殖中华鲟和多条小型人工繁殖中华鲟。在最大的“中华鲟王”意外死亡后,还将补充一条野生的中华鲟进去,最大一条野生的中华鲟体长达到3.2米。

  北京海洋馆将原有的鲨鱼馆改造成鲟鱼馆。鲨鱼馆占地920平方米,展窗面积16米(长)×2.7米(高)、展示水池体积29米(长)×11米(宽)×4.4米(高),水量1200吨,采用世界先进的维生系统,环境优良。首期对鲨鱼馆的维生系统进行改造,将鲨鱼展示缸改造成为一个中华鲟原生态的模拟环境,同时调整科普宣传设施。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最终将其发展成鲟鱼博物馆。为鲨鱼再另建一座新的鲨鱼馆。工程改造费用达数百万元。

  链接

  大熊猫集体搬家全程两次体检

  2003年9月21日,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在经历了6个小时、3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之后,8只大熊猫作为“首发阵容”,从四川卧龙基地搬到了新建成的目前全球最大的大熊猫研究基地———中国保护大熊猫雅安碧峰峡研究基地。这是全球首次圈养大熊猫的群体迁徙。据报道,大熊猫“搬家”派场极大,在四川全省范围内调集了10台尼桑皮卡熊猫运输专车,为防意外,其中两台为备用。为保证国宝安全,每台熊猫专车除配一名驾驶员外,还配有两名武警押车护送。同时,随队配有数名兽医,搬迁全程为熊猫安排两次体检,以检查途中大熊猫的适应和身体状况。大熊猫的食物和饮水都配有专车,以解国宝们的“途中之馋”。而运送国宝们的车队,由卧龙、雅安两地的公安、交警派出警车开道。9月21日,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筹备之后,全球大熊猫圈养史上的最大规模迁徙终于得以启动。

  九只动物进陕随车准备水果

  2004年3月15日下午,作为上海野生动物园与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开展的合作交流项目,上海首批派往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的两头长颈鹿、两只大羚羊、五匹蓝角马共九只食草动物正式启程。西安方面此次派出的是一支由兽医、饲养员等28人组成的“迎亲”队伍,省公安厅也特派了公安民警、武警和3辆警车,来沪执行“保驾护航”任务。在远迁西安之前,上海野生动物园为这批动物使者逐一进行了体格检查,并准备了足够的食粮和水果以及御寒保暖用的棚布和干草。经过41小时的跋涉,这批动物第二天傍晚抵达西安。(北京青年报/王帏余苹)来源:北京青年报

  2(来源:国际在线)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