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制度缺失下的"国宝"单位 圆明园为何遭"塑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2日17:58 国际在线

  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记者李杨、张淼淼)“下午4点,我们接到国家环保总局的正式通知,要求补办《环境评估报告》。”1日,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朱红在电话里对记者说,圆明园铺设湖底防渗膜的工程已经停下来了。

  正如朱红所言,记者在圆明园东部景区看到,防渗工程已基本完工,只有靠近岸边的湖底裸露着部分没有完全被土覆盖的白色防渗膜。

  制度缺失下的“国宝”单位

  “要不是兰州大学张正春教授的偶然发现,恐怕这层厚厚的塑料布就要‘悄然’铺在圆明园的湖底了。”从事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李迪华向记者强调,应该反思的还有,这样一个常识性错误是怎样发生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记者此前在圆明园看到,如同平整农田一样,机器将干枯的湖底土层翻起,再压平。工人把6米宽、50米长的大卷白色防渗膜展开后铺在湖底,上面覆盖50公分厚的土层,再用水泥将防渗膜与驳岸砌死。

  此后,首都各大媒体争相对这一做法进行了声讨。

  3月31日,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圆明园防渗工程。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这项工程启动前应该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然后报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但圆明园此前没有履行这项审批手续。

  在圆明园这个“国宝”单位展开这样一项巨大的工程,为什么不按规定报批呢?面对记者的反复发问,朱红承认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她说:“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是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的一部分,不属于建设项目。这项工程还包括清理淤泥、维修驳岸等工作。本身就是环境整治,难道还须做环境影响评估吗?”不过,朱红承认,2003年9月启动这项工程前经过了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和海淀区水利局十几位专家的论证,当时他们也指出这种防渗的做法,人为地将湖水同自然隔断了。但论证结果还是使这项工程顺利上马了。

  4月1日下午,圆明园管理处和上级主管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紧急召开会议,决定除立即停工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外,还将于近期举行专家论证会。

  为什么明知破坏生态还要这样做呢?对此,朱红一脸无奈。她说,圆明园的环境用水一直未列入政府的水指标计划。通过各种疏通,每年圆明园向水务部门申请到的环境用水仅为150万立方米,与实际需水量900万立方米相差甚远。如不对有限的水资源采取“围追堵截”的办法,圆明园一年内将有7个月处于无水期,怎能再现当年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的美景呢?

  北京市水务局有关人员介绍,北京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与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甚至农业用水、经营用水相比,景观用水处于相对次要位置。即便在景观用水这个盘子里,也必须首先保证像颐和园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

  防渗固化:一种被淘汰的做法

  张正春认为,湖水与园林草木相隔绝,园林树木将面临严重干旱而大面积死亡。“流水不腐,死水易臭”,与地下水系相隔绝,会产生大量腐败气体,是一场生态灾难。另外,湖水汪洋,与地下水相通可以接“地气”而产生“灵气”,是营造圆明园美学意境不可或缺的关键措施。

  事实上,持同样观点的专家并非张正春一人。北京大学生态景观规划教授俞孔坚认为,湖底防渗是对圆明园生态系统的破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说,圆明园地处北京西郊,上风上水,承担着城市水系的调节功能。圆明园湖底渗水对整个北京市的地下水循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吴必虎认为,湖底不渗水会造成地下水失衡。

  李迪华说,防渗、固化是河道、湖泊整修之大忌,这种做法早已被西方淘汰。俞孔坚和李迪华合著的《城市景观之路》一书指出,自然的水系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方能维持健康。防渗和固化之后,使水系与土地及其他生物环境相分离,失去了自净能力,从而加剧了水污染程度。

  那么,作为圆明园的管理者,对这一世界潮流难道一无所知吗?朱红说,在北京严重缺水的大背景下,防渗也是无奈之举。目前,防渗技术有许多种,其中有将湖底全部用水泥砌死的“硬”防渗手段,也有像圆明园这样的“软”防渗手段。据介绍,圆明园采用的是复合土工膜防渗技术,即留有一定的覆土,仍可以栽植水生植物,以保持一个局部相对的生态环境。

  “那也不过是在一个大玻璃鱼缸里种了些水草罢了!”针对圆明园的两全之策,反对派专家几乎众口一词。

  思路偏差:保存遗址还是再现“辉煌”

  文物专家从另一个角度对圆明园湖底整修工程提出了质疑。这个角度把圆明园湖底防渗的借口彻底推翻了。

  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到底应该遵循“保持遗址现状”还是重建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原则,这个持续多年的争论再度凸显出来。“圆明园的修复如若遵循‘保持遗址现状’的原则,是绝不应以任何借口对园中湖泊实施改造的。”国家文物局一位专家说。

  张正春指出,圆明园所在的地方本来是天然湿地,清朝的能工巧匠们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修建,挖河挖湖,堆山植树,又经过数百年的演化,终于使圆明园成为真山真水。在园中的水底铺设防渗膜,整成平地,改变了湖底高低不平、深浅不一、平缓起伏的本来面貌,无异于把自然湖、河道变成人工池、人工渠,无异于“假山假河”,彻底改变了圆明园固有面貌,破坏了“浑然一体”“自然天真”的艺术构思。

  一位历史学家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圆明园所在的一带被称为“海子”,是一片水域。后来,这里逐渐演变成湿地,新中国成立初期海淀还在种水稻。目前的情况是,北京严重缺水,恢复当年圆明园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的景象是不现实的。这位历史学家认为,“保持遗址现状”的整修思路是圆明园文物保护和生态保护的双赢之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叶延芳指出,文物价值和文物美在于历史原创性。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圆明园,它的历史原创性更在于废墟悲凉的沧桑感。他认为,现在进行的修复与遗址公园的精神不符。(来源:新华社)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