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兄弟城市怎样治理“疯狂残土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9日08:15 哈尔滨日报

  专门机构专业队伍

  原有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期,深圳市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渣土拉运市场污染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深圳市挂外地牌照的渣土车数以千计。这些车辆闯红灯、超高装载、沿街撒落,遵守法规意识十分淡薄。当时,市环卫处兼管渣土运输,管理队伍力量不集中、责任不明确,并且缺乏执法依据,残土拉运车辆污染环境现象改观不大。

  治理措施2000年,深圳市专门成立了市渣土排放办公室,人员隶属于市城管局。全市6个区也成立了渣土办。市、区渣土管理专业队伍增加到近500人。市财政投入资金300多万元,为渣土办配备了100多辆执法用车,以及反光背心、专用设备等。同时,深圳市对这支专业队伍赋予了相应的执法权力。在深圳市《市容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渣土办执法人员有权对拉运渣土车辆进行检查,发现其违规行为有权进行处罚。对拒绝检查的、违反规定屡教不改的,渣土办执法人员有权对车辆予以查扣。

  从2003年起,深圳市全面推行了拉运渣土车辆密闭加盖。2003年初,市政府发布通告,要求进入市区的拉运渣土车辆全部实行密闭加盖,否则,交警部门不予发放渣土运输准运证。2004年6月23日,经市人大通过后,深圳市将拉运渣土车必须密闭加盖的规定,补充到《市容管理条例》中,使这项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道路。法规的完善,为渣土办执法人员依法管理提供了依据,仅在去年,渣土办对违规车辆罚款就达100多万元。

  目前情况随着密闭加盖措施的出台,无论本地、外地牌照,没有密闭加盖的车辆一律退出渣土拉运市场。这一“硬件”使那些车况不好、不守法规的车辆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了,残土拉运行业有了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原有问题1990年前后,广州市渣土运输漏撒污染街路现象极其严重,仅广州大道每天就可清出渣土余泥20余车。市民对此频频投诉,称之为“广州一大公害”。当时,广州市渣土拉运车数量达2000多辆。

  治理措施为从根本上解决建筑渣土污染环境问题,广州市多年来通过完善立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1990年市政府颁布了《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暂行办法》。此后又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先后发布了3个管理通告。1999年10月1日,《广州市余泥渣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经多年治理,广州市渣土车污染街路现象基本根除。

  《条例》对渣土排放中的各种不法行为,制定了详细的罚则。其中包括,不办理排放证或受纳证而排放或受纳余泥渣土的,责令其停止施工,补办手续。并按已排放或受纳数量对建设单位或个人处以每立方米50元罚款。在建筑工地以外擅自堆放余泥渣土,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工程竣工交付建设单位之前,余泥渣土未清理完毕的,对施工单位按每立方米处以50元罚款。将生活垃圾和余泥渣土混合排放和回填的,对当事人按每车次处以200元罚款。余泥渣土倒卸在非指定受纳场的,对车主按每车次处以200元罚款。擅自关闭受纳场,拒绝受纳余泥渣土的,对受纳者按拒绝受纳每车次处以200元罚款。不办理准运手续的,对车主按每车次处以200元罚款。

  运输余泥渣土的车辆无专用车辆标志牌的,对车主按每车次处以2000元罚款。雇请无环境卫生服务资质合格证书的单位运输余泥渣土的,对雇主按每车次处以2000元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其停工整顿。涂改、伪造、转借、租赁、买卖专用车辆标志牌、排放证、受纳证的,除没收证件外,对使用者按每证处以2000元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乱倒卸余泥渣土的,除责令限期清除外,对车主按每车次处以10000元罚款;运输过程漏撒造成污染的,除责令限期清除外,按实际漏撒面积每平方米处以50元罚款;逾期不清除或清除不干净的,由实施行政处罚部门委托他人清除,所需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有了法规对渣土车辆违规行为的硬约束,管理力度也随之强化。全市仅在实施密闭加盖的2001年,就有1300多辆翻斗车按规定进行了改装,为减少渣土撒落污染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措施,使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合格翻斗车,被挡在了广州市渣土拉运市场大门外,法制化极大地推动了市场的规范化。

  此外,广州市坚持不断完善渣土车管理手段。从今年4月6日起,全市开始换发录有密码的IC卡式建筑垃圾准运证。IC卡式准运证由专业的IC卡公司特制,难以伪造,渣土管理部门可通过读卡器检查证件真伪,有效遏制假牌车、克隆车的现象。另外,IC卡还可以记录对应车辆的违章情况,车辆一旦违章,如污染马路等,管理部门可以在对应IC卡上扣分,准运证内的分扣完,准运证将失效,必须接受余泥管理部门处理后,才能重新启用。新的IC卡式建筑垃圾准运证包括了正证和副证,正证是一张带有芯片PVC材料的证件,记录了运输单位基本信息和准运证副证的信息;准运证副证是一张A4纸大小的证件,包括了运输公司、排放工地、受纳地点、运输路线等信息。已领取准运证正证的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可以直接向余泥管理部门或通过互联网全天候办理准运证副证。

  目前情况 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使广州市渣土污染问题得到根治。

  原有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期,长春市建筑残土拉运市场的混乱程度,比哈尔滨要严重得多。全市没有管理残土车专门机构,市场处于无序状态,一处建筑工地开工,几条街脏乱不堪现象屡见不鲜。

  治理措施1997年,长春市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残土车污染问题,专门下达了市政府令。其中规定,对残土车实行专项管理,环卫处为主管部门。残土拉运之前,建筑工地及运输车队必须到主管部门审批,确定行车路线、拉运时间、消纳场所。在长春市周边低洼地带,确定了7处残土消纳场所。此后,残土车沿街撒落、超高装载等现象有所改观。

  为彻底根除残土车对环境的污染,长春市在2004年春季下发了市政府文件,要求市内营运的残土拉运车辆实行密闭化改装,否则不准上路拉运残土。规定出台后,有人以该规定与行政许可有关法规相抵触为由,要求废止这份文件。长春市政府有关领导认为,对残土车实行密闭加盖,对解决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据此,他们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坚持继续实施文件精神,推进密闭加盖工作继续实行。

  推进密闭加盖工作遇到阻力,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中也遇到了重重压力。由于改装加盖工作进展不一,执法人员在处罚那些没有按规定改装的车辆时,挨骂、挨白眼是家常便饭,有些执法者甚至被车主、司机殴打。种种信息反馈到市里后,有关领导态度坚决:不管遇到多大阻力,下发的文件依然有效,改装工作必须继续推进。一年多来,尽管全市500多台拉运残土车辆只有150多辆进行了改装,但长春市环卫、交警、行政执法等部门仍在密切配合,克服重重困难继续推进改装加盖工作。

  目前情况改装加盖车的数量虽然不甚理想,但对改善卫生环境却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目前,长春市上下仍在以不屈不挠的精神,继续艰难地实施着改装加盖工程。

  原有问题2002年之前,成都市共有拉运残土车辆300多辆。由于没有相应的法规制约,残土车管理无序状况非常严重。残土车无论白天、夜晚,沿街撒落、随意行驶,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残土撒落严重时,成都市环卫工人每天从街路上清扫出的建筑垃圾达五六十立方米。

  治理措施2002年1月17日,成都市通过人大立法,出台了《成都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之后,根据实际运行中遇到的问题,成都市环卫部门又制定了《规定》的实施细则。要求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在开工前15日内,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拆迁许可证》或《房屋结构装修安全许可证》等有关证件和产生建筑垃圾数量、种类及建筑垃圾处置计划等资料,办理《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施工单位必须对施工现场出入口进行硬铺装,并要派专人在工地周围负责环境卫生清扫,防止建筑垃圾扩散污染周围环境卫生。从事道路或管线施工的,必须将施工区域有效隔离,防止建筑垃圾扩散污染道路。

  针对残土车超高、撒落问题,从2002年起,成都市对市区三环内车辆全部实行加盖密闭,没有加盖的不允许进入三环路以内。同时规定,残土车辆应随车携带《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该证不得超期使用,不得租借、转让、涂改。

  《成都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施行后,成都市对这项法规的执行非常严格,对违规车辆实行重罚,使车主不敢轻易违规拉运。其中包括,运输建筑垃圾的车辆未随车携带《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的,租借、转让、涂改或超期使用《建筑垃圾处置许可证》的,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的,运输建筑垃圾撒漏的,零星装修或者维修房屋等产生的建筑垃圾乱倾乱倒、乱堆乱放的,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未实行密闭运输的,由市容环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限期清除污染,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对残土车乱倾倒建筑垃圾、撒漏垃圾大面积污染道路的,限期清除污染,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污染特别严重的,可处以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在实施重罚的基础上,成都市又于2002年专门成立了渣土协会,以加强行业自律。全市现有拉运渣土车辆400多辆,均加入到渣土协会。无论是运输专业公司管理的车队,还是个体车辆,只有在取得渣土协会会员资格后,才能从政府管理部门领取营运证书。日常管理中,渣土协会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经常派人到各建筑工地、沿途道路巡视,检查残土车的车容车貌,以及是否按照有关规定运营。对有违规行为的残土车车主,进行训诫教育,并向执法部门反映情况。另一方面,对经常违反规定拉运的残土车,渣土协会有权取消其会员资格,其持有的营运证书自然作废,使其退出残土拉运市场。

  目前情况 实行重罚,加上渣土协会的自律,使成都市过去存在的超高装载、沿街撒土现象减少了90%以上。

  市场准入严格执罚

  原有问题1995年,随着大连市基建项目逐渐增多,全市拉运残土车辆发展到了近300台。当时,拉运残土的翻斗车以国有、集体企业所有为主,个体车辆占10%左右,形成了激烈竞争的态势,进而出现了超高装载、沿街撒落、超速行驶等现象,开一处工地脏几条街的现象比比皆是。

  治理措施这个时期,大连市环卫处也经常深入工地、交通要道检查、堵截,对污染环境的残土车进行管理。但由于处于无法可依状态,这些车辆不服从管理,我行我素,管理部门毫无办法,老百姓对此骂声不断,新闻媒体也频频曝光。

  1997年,为改变残土车管理无序状态,大连市城建局牵头,与市环保局、公安局、交通局联合下发了通告,对拉运残土车辆市场全面规范。主要内容是,拉运残土车辆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必须首先到城建部门申请登记,得到准运资格证后方可揽活儿。在营运中,拉运车辆需到环卫部门登记报批,确定拉运的起点、途经路线、终点(消纳场地),每天营运起止时间、该项工程残土拉运所用时间。

  同时,重点在控制残土车超高装载上下功夫。市政府明确规定,车辆装载的残土必须低于车辆大厢板20厘米,且必须苫盖。对违反这项规定的,实行重罚。建筑工地除必须严密围挡外,出入口必须做不少于10米长的混凝土硬铺装,拉运残土车辆必须在出工地进行清洗。市环卫处在每个工地派专人昼夜值班,严格看管,不符合规定的车辆坚决不准开出工地。

  对建筑工地出现违规情况,又不在规定期限内改正的,情节严重者予以停工整顿。运输车辆如果违规,司机要被罚款100元,由交警部门对其扣罚两分,一年内累计扣罚12分的,驾驶执照将被吊销。同时,残土车所在车队要写出书面检查。下一年度车队到城管局办理审批手续时,要视其整改情况,决定是否保留其经营资质。问题最严重的车队,要被停业整顿,不予核发准运证。

  目前情况几年来,大连市始终没有像外地那样实施残土车密闭加盖,但由于城管、交警、环保等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上路设卡堵截、检查残土车,严格执法,从严执罚,残土拉运市场管理井然有序。拉运残土车辆的守法意识明显增强,过去普遍存在的工地污染周边环境、残土车沿街撒落现象急剧减少。

  原有问题沿街撒落、乱卸残土、超速行驶、猛闯红灯,残土拉运车辆问题曾是沈阳市城市管理的多年顽疾。尤其在2002年以后,部分行政执法权相对集中后,有关执法部门只罚款不管理,致使街路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引起沈阳市市民的强烈不满,媒体曝光接连不断。

  治理措施]这种情况下,沈阳市主管城市管理的副市长,召集市城市建设局、行政执法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研究并发布了整治残土拉运车辆的通告,要求施工工地办理残土排放手续,指定行车路线及倾卸场所;对拉运车辆实施资质认定,办理准行证;对超高、超载、沿街撒落、偷卸残土的拉运车辆予以重罚,每台车最高罚额1万元。此后,相关管理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彻夜对建筑工地和残土车辆进行检查,实施专项打击。

  检查中,不少残土拉运车辆车主不服从处罚,被交警部门扣留车辆并拖至指定停车场。2003年,沈阳市3000多台残土车中,有1200多台次受过扣车处罚。这期间,部分被扣残土车辆仗着门子硬,拒绝交纳每车高达万元的罚款,严重阻碍了残土车辆专项整治行动。沈阳市主要领导得知情况,亲自找到沈阳市法院执行庭,作出被扣车辆15天内不交罚款,法院出面拍卖被扣车辆的决定。很快,顶着不交罚款的车主们纷纷交纳了罚款。

  整治行动中,联合执法部门还为违规车主和司机举办了学习班,每周一期,每期50人左右。在学习班内,车主和司机要学习相关法规,参观残土车肇事伤人现场图片展。到学习结束时,每个人都要写下学习心得,及今后遵纪守法的保证书。

  经过强力专项整治,沈阳市残土拉运混乱情况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沈阳市的有关部门也发现,在如此整治力度下,仍有个别车辆在超高、超载、乱撒残土。去年3月,借鉴外地先进城市经验,沈阳市有关方面又发出通告,要求沈阳市所有拉运基建残土砂石车辆,在当年10月前必须安装密闭装置限载。

  由于残土车安装密闭装置,每台车改装成本需1万元。开始时,车主们普遍存在观望心态。但很快,在有关部门强力督促下,许多车主认可了政府的整治决心,开始陆续主动要求加装密闭装置。当年10月限期过后,加装密闭装置残土车辆1200多台,现在数量已达到了1800多台,并仍以每天改装20台速度在推进。

  目前情况随着密闭运输车辆越来越多,再加上管理制度和处罚措施到位,目前沈阳市“疯狂残土车”顽疾基本解决,市民对此普遍感到满意。

  大连

  沈阳

  政府重视 重拳出击

  新闻

  成都

  长春

  深圳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XINWENDIAOCHA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