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师和九个聋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1日06:56 大众网-大众日报 | ||||||||
本报记者 岳增群 本报通讯员 王飞龙 高启民 教师:“上……”聋儿:“善……” 教师:“下面……”聋儿:“饭面……”
教师:“姓刘……”聋儿:“香油……” 教了几遍、十几遍的单字、单词,3名聋儿还是念不准。见此情景,记者都有点沉不住气了,但从教语训的女教师脸上看不到丝毫不耐烦的表情。 这是3月29日上午,记者在枣庄市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幼儿园聋儿听力语训点看到的情景。今年48岁的张福娥,是这里的唯一教师。 张山子镇是半山区,农民的收入低,农村的聋儿拿不出钱来到城里的聋儿语训中心集中住宿语训。一些聋儿的父母提出,能否在张山子镇建一个聋儿语训点,让他们的孩子就近语训。台儿庄区残联同意了,地点选在镇幼儿园,要求镇教委选一名教学经验丰富、有耐心的老教师担任聋儿语训点专职教师。就这样,时任小学教师的张福娥被选中了。 不干不知道,一干犯了难。首批3名聋儿大都过了语训的最佳年龄,最大的一位已经14岁了。一个“手”字,他教了上百遍,3个聋儿还是没有念准。 “早知这样,我说啥也不来这里教学;教一个聋儿,比教50个正常孩子都难!”张福娥想打退堂鼓。可是看着3个聋儿眼巴巴的眼光,张福娥心软了:人不能光想自己,再难的事总得有人干,只要有耐心,总会干好的。 为教会聋儿说话、识字,张福娥想了很多招。比如,她把“手”字和“碗”字同时教。教念“手”字时,她让聋儿们看着自己高举的手和缩小成圆型的口型,看口型识、念“手”字;教念“碗”字时,她高举着碗,让聋儿看自己由小到大的口型,识、念“碗”字。如此反复几次,3名聋儿学会了看口型学字、练说活。虽然,聋儿们仍然要学很长时间,但最终都能学会。 到现在,她已经教了3批9个聋儿学生,有6名在规定时间顺利进入了正常小学学习,现在的3个聋儿也都认识、会念了几百个字。 正在后孟小学读四年级的女生李静,是张福娥教的第一批聋儿。上次期末考试,语文考了98分,数学考了100分。今年13岁的聋儿于光远高度耳聋,家庭贫困,买不起助听器,张福娥就给他开“小灶”,放学了还要把他护送到家。 5年前,张福娥的丈夫阚中华从煤矿内退回家了,包了村南的一座荒山,栽下了许多果树,一个人忙不过来,动员张福娥也回家。张福娥看着满山的林果树,在山边转悠了几次,最后还是不舍得离开正在教的3名聋儿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