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对话怒江:富饶中的极度贫困(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1日12:08 云南日报
对话怒江:富饶中的极度贫困(组图)
  4月4日至7日,何祚庥、陆佑楣、司马南等专家深入怒江,对怒江水电开发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祖国的版图上,西南边陲有一条与金沙江、澜沧江并行的大河,她,就是怒江。千百年来,怒江戴着神秘的面纱奔流在高原峡谷之中。2003年,国家发改委主持召开了《怒江中下游水电规划报告》审查会,会上通过了在怒江中下游建两个水库进行13级水电梯级开发的方案,总装机容量2132万千瓦。根据这一方案,怒江上要建13座大坝,此举立即引出了许多争议。那么,真实的状况究竟如何?请听听深入大峡谷考察的专家们怎么说……
对话怒江:富饶中的极度贫困(组图)
  怒江上能否进行水电开发?能否建坝?反建坝人士认为:建大坝将导致怒江流域生态恶化、鱼类和生物物种减少、当地民族的生存环境会因此不断恶化、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会因建坝移民而瓦解、水电不是清洁能源、建坝对泥沙和河道都会产生影响等等。

  如何实现流域区人和自然协调发展?是开发还是维持现状?

  4月4日至7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迎来了远方的客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水电部副部长、卸任不久的三峡公司总经理陆佑楣,著名学者司马南、方舟子,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等考察团一行12人。他们是前来考察怒江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水电开发的。

  3天的时间里,考察团一行不辞辛苦、风雨兼程走进怒江大峡谷。考察坝址、了解民情、目睹刀耕火种、领略怒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文化等,认识了真实的怒江。

  怒江,被专家学者誉为自然地质博物馆、生物物种基因库、民族文化的海洋、人“神”共居的地方。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傈僳、白、汉、怒、普米、彝、独龙、纳西、藏、傣、回、景颇12个民族,其中,云南7个人口较少特有民族中就有5个分布在怒江区域内,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怒江流域增添了更加神奇的魅力。不仅如此,怒江流域还有丰富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怒江干流2020公里,其中流经云南境内619公里,水力资源蕴藏量为3640万千瓦,其技术开发量居全国第六位,待开发的可开发容量居全国第二。

  然而,大自然丰厚的赐予,并没有给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带来财富和幸福,相反,他们却承受着生存的艰辛。

  何祚庥:怒江的当务之急是发展

  怒江是典型的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要脱贫,就要大力发展怒江、建设怒江。一个优先的选择,是大力开发怒江的水电资源。这是何祚庥院士深入怒江考察后的感叹。

  怒江州的农业生产力非常低,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不到100公斤。一个科技人员曾经为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感到惊讶!仔细一了解,以当地的地形特征来看,应该说独特的生产模式是科学的,而且是“先进的”,因为一旦采用“先进”的耙犁耕锄,就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何院士认为,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但是,不能为发展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要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发展。怒江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人们生活贫穷、经济极端落后,是全国最贫困的民族自治州,50%的农村群众没有解决温饱。怒江的贫困,只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大力发展水电,是怒江脱贫的唯一选择。从保护生态的角度看,只有开发水电才能有效保护生态,保护需要资金,资金是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的。

  何院士呼吁,怒江流域人民的极度贫困,是上层决策者和科技工作者必须正视的现实!借助资源优势发展经济是当地人民的强烈愿望!怒江水电开发,可以把群众从贫瘠的土地上迁出来,改善他们的生活,可以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更好地保护怒江的生态环境,让怒江人民加快脱贫的步伐。

  陆佑楣:为怒江人民做点事

  “为怒江人民做点事。”这是记者采访陆佑楣院士时,他说的第一句话。

  陆院士是第一次到怒江,看到一路的艰难险阻,沿江人民群众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过着贫困落后的生活,以及为了生存许多群众还在陡于25度以上的坡地上耕种,甚至70度坡地也被开垦,严重地破坏生态,陆院士感触颇深: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唯一途径就是烧山毁林、陡坡垦植。然而陡坡地无力抵抗自然灾害,缺水少肥、产量极低、人均要5亩以上耕地才能保持基本口粮;陡坡地水土流失严重,种上几年就要弃之,重新烧林、开垦新陡坡地;流域内人口不断增长,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而破坏的理由是为了温饱。目前,海拔2000米以下的坡地都被开垦,而且大部分耕地都是“挂”在陡坡上,几乎看不见什么森林,一些人像生活在“云”上面。怒江流域各民族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怒江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关系面临危机,人们都在寻找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相信每一个了解怒江或到过怒江的人都会为怒江群众的生存担忧,为改善怒江人民的生存环境思索。

  作为一个水电人,陆院士深感只有加快怒江的水电开发,才能改善怒江的生态,改变怒江人民的贫困。陆院士认为,怒江有独特的气候,雨量充沛,水利资源丰富优质,开发水力条件优越。水能是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生态能源,它是以良好的生态、丰沛而高品质的水量作为基础的。怒江水能资源开发具有地形条件好、搬迁人口少、淹没土地少、开发成本低等特点。在当前的情况下,没有别的产业能够像水电能源产业这样可以尽快让群众摆脱贫困。充分利用怒江水能,开发水电资源,是改善怒江人民生存条件,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同时,也能缓解云南以至国家能源紧缺的状况。

  陆院士认为,怒江水电开发,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开发论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群众的要求,要研究能给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带来多少实惠,要科学地规划和发展,同时要充分研究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以及电站建成后如何保障移民的生活等问题。

  司马南:5个没想到

  著名学者司马南告诉记者“5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没想到怒江人民群众如此贫穷、如此勤劳、如此淳朴。怒江两岸,看到的全是“挂”在陡坡上的耕地,陡峭山岩之中的小块土地十分狭小,只能用木棍小心刨地,根本无法使用锄头一类的工具,更不用说使用耕牛及机械化工具。

  山岩上的木草棚是他们的栖身之所,在棚子里,只有锅、碗、床、被褥等最为简单和基本的必需品。孩子们出行,要走狭窄危险的山道,过溜索。尽管乡、村基层组织所在地已修建了简易公路和通电,但由于居住分散,能够享受到交通、电力设施的少数民族群众很少。对于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群众,他们只能用自身的躯体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艰苦的搏斗。

  第二个没想到,没想到怒江的生态竟遭到如此严重的破坏。

  4月4日一大早,阴雨绵绵,车队因路况不好走走停停,汽车在危险的道路上前行,走过的是被山洪、泥石流冲坏的路,风雨中听到的是江水的咆哮,车窗外没有想象中茂密的森林,只有山坡上摇摇欲坠的石头。生活在峡谷深处的贫困少数民族,为了维持生存,砍伐森林、射杀野兽、毁林开荒、过度放牧,这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必将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第三个没想到,没想到怒江的旅游资源如此丰富。

  怒江大峡谷全长316公里,千回百转,在世界奇峡中,令人注目,地势北高南低,谷底海拔由近2000米下降至600余米,因此而形成一泻千里之势,宛若一条玉带,缠绕两山。怒江大峡谷有两山夹一江,一江拽两山的壮美;有险峰怪石、惊涛骇浪的奇美;有雪山丽日、云遮雾罩的神美;有山花吐艳、翠谷含情的幽静。只可惜山高路险,藏在深闺人未识,贫困使当地无力改善交通吸纳旅游者。

  第四个没想到,没想到怒江建坝的前期论证工作做了这么多。

  为怒江开发,水电规划部门前期分学科请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众多科研单位进行了大量调研,仅前期项目论证就投入了500万元!

  开发水电,有利于促进怒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库区居民迁移,可以有效地将流域内生存条件恶劣的部分人口转移出来,进一步减少对当地植被的人为破坏。通过发展水电增强地方财力,可以逐步建立环保资金和环保补偿机制,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加快环保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在流域内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区域性环境保护体系。只有依托合理的开发来解决环境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第

  五个没想到,没想到反建坝人士的说法与实际情况相距甚远。

  什么要保护“原生态的河流”、什么“保护民族文化便不能开发”、什么“移民越移越穷”,什么“水电不是清洁能源”,什么“建坝不注重流域勘探,只勘探坝体周边”等等大多不是那么回事。

  我没有工程技术方面的经济学术背景,但是依我有限的经验,今天某些人的环保主张很极端。一路考察下来,我越发倾向这种判断。应当通过专家之口告诉公众,不要受极端环保主义者的误导。

  张瑞芳(云南日报)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