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长三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1日17:26 新华网 | ||||||||
新华网上海4月11日电 (慎海雄 李荣)流动是活力之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财富,也在流动中持续生发、积聚。 长三角的面积只占全国的1%,但吸收着至少2500万的流动人口,吸引了超过1500亿美元的境外投资,吸纳并崛起上百个工业产值超百亿元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去年,这个区域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8775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的产出为2624万元。
长三角巨大的经济规模背后,已不再是区域内16个主要城市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流动中形成的相互激荡和“叠加”。流动的劳动力、流动的资金、流动的技术、流动的市场、流动的GDP——要素的涌流推动着流动的长三角快速走向繁荣。 流动创造商机 两年前,当有人在上海滩以13亿元资金一举收购静安希尔顿饭店时,谁也想不到出手者竟是一位30出头的宁波小伙子。如今,身为融建集团董事长的郁国祥在长三角地区投入的项目资金总额已经远远超过百亿元。去年底仅收购杭州绕城高速一项,就投下了82亿元。 在流动中捕捉商机,是长三角越来越富有活力的根源之一。仅一支浙商团队,他们输出到浙江省以外的长三角各地的民间投资就达数百亿元。据浙江省驻上海办事处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目前在沪经商办企业的浙商超过8.4万人,企业约6万家,总注册资金超过900亿元,投资总额约1700亿元。去年,浙商在沪企业的营业收入约为8000亿元。 江苏企业家自然也不甘人后。据测算,去年,从江苏流入上海的民间资本也超过了150亿元。而从上海辐射到长三角各地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更是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近4年来,在沪浙商回浙江投资的总额也达到150亿元。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长三角经济的一大新特色。15岁时随舅舅到上海滩做泥水工的绍兴人王张兴,从徐汇区一座简陋的仓库里发现了商机,创办起上海第一个现代化大规模的家居装饰品市场,并在一炮走红之后迅速向长三角等地“复制”。这位憨厚的小伙子如今领导着净资产约50亿元的家饰佳集团。 “企业家的成功80%靠人脉,20%靠知识。”王张兴用自己的眼光诠释着长三角经济的融合:“文化相通,人缘地缘相连,这是我们施展才干的好地方。” “接轨+融入”的流动格局 2004年11月,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举行了第5次会议。16个会员城市无一例外都把“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作为区域发展的战略共识。 这个战略共识来之不易。回顾改革开放之初,物资串换、苏南的上海“星期六工程师”和大城市工业联营项目,可能是长三角要素流动的最初“萌芽”。历经上海经济重振前的阵痛、江浙的崛起、三地产业的同构竞争,再到浦东开发,民间资本在长三角的自发涌流,直到新世纪之初,长三角才最终提出“一体化”的构想:以上海为中心,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区域经济格局。 “接轨+融入”的格局,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目前比较成型的“经济圈”中,长三角区域中心最明确,城市群的层次最鲜明,这就为产业梯级的定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虽然上海市统计局的一份分析报告称,长三角产业同构现象依然突出,在16个城市中选择汽车为主导产业的城市高达11个;上海的竞争优势有所弱化;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尚待提高,但是“接轨+融入”的流动格局已在长三角“扎下了根”。 上海市市长韩正明确表示,作为中心城市,上海将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形成“垂直分工、错位竞争”的关系,凡不符合上海发展战略的项目,能“让”的一定要“让”,绝不争抢。作为长三角“次中心城市”的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多次表示,抓住上海2010年举办世博会的机遇,承接其旅游、会展、物流、建筑及投资的巨大商机,提升杭州的产业层次,与上海形成“错位发展”的服务业,同时全面发挥“次中心”的辐射能力。而浙江的门户城市湖州,已经品尝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效益”:全市每年有一成以上的工业品为上海的支柱产业配套;二成以上的农产品输往上海市场;三成以上的外资项目源于上海;五成以上的入境游客来自上海;八成以上的出口商品通过上海口岸出口。去年底,新任湖州市委书记徐福宁一上任,就到上海考察,商谈经济发展大计。 “江浙发展,上海繁荣;江浙进步,上海有更大希望。”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的话,道出了长三角人的心声。从资源融合到发展利益的融合,流动的长三角推动了区域的整体繁荣。 打造更高层次的流动平台 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公室研究人员王靖经过多年观察得出结论:“目前长三角民间力量的流动走在了政府之前。民间推着政府走,与政府一起打造长三角的流动平台。” 相关资料显示,长三角的民营企业户数占到全国的四成以上。浙江省社科院研究人员说,长三角的民营经济已占到整个区域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民间投资是推动长三角经济增长和要素流动的“主引擎”之一。 就像酵母一样,长三角民营经济在流动中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催发了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全面流动和融合。在经济要素的快速流动中,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形成“杂交”优势,激发出更大的活力。 民营经济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先行者,但先行者走到一定阶段后,就要面对行政体制性障碍这个“坎”,需要政府施以援手。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专家认为,目前长三角民营企业总体而言规模不大,成长艰难,主要原因是行政性的市场分割过小,约束了民营企业的壮大;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尴尬”也始终难以根除;长三角交通一体化进程不快,使得民间投资的布局成本和运输成本居高不下。 在一次有关长三角与民营经济的论坛上,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公司代表全体民营企业,呼吁长三角地区的政府加强通盘考虑和规划,加强对公路、铁路、港口及机场等基础设施资源的整合,建立金融融通和跨地区企业并购的统一平台,形成区域统一协调管理机制。 民营企业的呼声得到了及时回应。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着手编制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在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最新一次会议上,正式确立了“议事制度”,形成信息、规划、科技、产权、旅游和协作六大“专题”,目标是建立统一的市场流动平台。 目前,长三角统一的经贸信息收集发布平台已具雏形;城际交通规划正在衔接;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有望在区域内共享;无障碍区域旅游正在推进;产权异地交易的规则互认也在进一步探索之中。流动的长三角正在大步走向更高层次的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