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13年写本大书 白费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2日04:55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31岁的农村青年吴鸿邦,13年来沉迷于对数学、天文等学科的研究,还在两年前开始整理思路,写出一本大约400万字的《统一论》(又称量子数学)。两个月前,吴鸿邦满怀希望来到成都出书,但到昨日,他这个愿望却仍然只是个遥远的梦想。

  狂妄?他创造了一门新兴学科

  昨日下午,记者在保和乡团结村8组见到了暂住此处的吴鸿邦。他其貌不扬、身穿迷彩服,抱着粉红色书面的《统一论》,特自豪地展示给记者看。

  “我以前并不喜欢数学。”吴鸿邦说,读初一那年,他和同学比赛平方算题。当时他输了,便下决心要学好数学。他开始夜以继日地钻研,后来在演算某个平方值时突然发现,“可用加法方式进行数位组合”。他整整运算了一个通宵,发现1至100以内的平方有着多种“像板块一样的组合功能”。接着他自创了相关符号,并给自己发现的规律定义,称之为“平方拆裂定理”。

  “平方拆裂定理”发现后,吴鸿邦慢慢迷上了数学,并延伸至物理、天文、化学等学科。他大胆地对“哥德巴赫猜想”“角谷猜想”“费马大定理”等进行推算和论证,并慢慢觉得自己的思想可以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两年前,吴鸿邦开始着手整理自己的思路。去年10月,他出了初稿,将书命名为《统一论》。

  孤独!父母认为他不务正业

  吴鸿邦老家在广元市元坝区卫子镇扳石沟村4组。他上有5个姊妹,他是家中老幺。由于家中经济困难,吴鸿邦读完初二就辍学在家务农。

  “父母都认为我不务正业。”吴鸿邦说父母是文盲,见他每天在纸上比比画画,都认为他有神经病,还浪费钱买那么多纸笔,哥哥姐姐也没有一个赞成他研究数学的。因此,吴鸿邦只有白天在地里干农活,晚上等家人入睡后,再悄悄地从床上爬起来,在蜡烛或煤油灯下演算。

  1995年,吴鸿邦参军后,把对数学的热情带到了部队。紧张繁忙的训练生活之余,他就会独自沉浸在自己的“猜想世界”里。吴鸿邦的三哥吴东邦告诉记者,弟弟参军后,他们对弟弟对数学的迷恋也能睁只眼闭只眼了。

  呆子?沉迷数学3个女友没谈成

  “就因为数学,我至今还没成家。”吴鸿邦说完这话,脸竟一下子红了。他说,他曾经谈过3个女朋友,但她们都因为他太沉迷于数学,提出了分手。“我空闲时就知道算题,女朋友都说我不会关心人。”吴鸿邦说,他一个月打工挣四五百元,就要花上一大半来买书。

  记者随即问他是否想通过自己的书赚一大笔钱时,吴鸿邦回答说,就算书真能出版,估计也赚不了多少钱。不管怎样,他不会放弃对心爱数学的研究。

  怪书!书里写满各种奇怪符号

  记者在《统一论》的封面上看见了这样的话,“一部向‘科学禁区’说‘NO’的书”“一本数学领域‘新概念理论’的探索著作”。记者翻开厚厚的书,看到250页书里写满各种奇怪的符号。从其目录表可看出,他不仅想在数学方面有所建树,还对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诸多学科颇感兴趣。吴鸿邦说,他要挑战未被人们征服的科学难题,对于已经研究的课题,他也找到另外的演算方法,绝对超越前人。

  书稿出来后,他邮寄至各大出版社、学术专家处,但都未得到任何回音。两个月前,他抱着一定要出版《统一论》的想法来到成都。但为了生计,不得不暂在三哥打工的泡沫厂做零工。每天睡觉前,他仍然会反复思考自己的所有猜想,对书稿进行推敲。

  见习记者周滔唐雪元刘晋川

  专家观点

  昨日下午,记者陪同吴鸿邦来到四川大学数学系,希望找到相关专家对他费尽心血写成的《统一论》进行鉴定。

  四川大学数学院王院长在初步翻阅了《统一论》后认为,吴鸿邦在书中研究的东西,譬如“哥德巴赫猜想”,都是公开的数学问题,重复别人的论点,无任何实际意义。从《统一论》的目录来看,吴鸿邦的论点并非新颖出众,也不能构成一门新兴学科。

  王院长说,他对吴鸿邦作为一名数学爱好者对探索数学奥秘的热情表示钦佩。但同时提醒对方,现在数学科学发展迅速,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吴鸿邦虽然曾经自学过,但王院长仍建议他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

  王院长说,如果吴鸿邦认为自己的论点确实有价值,可以向《数学学报》《中国科学》等国内较为权威的学术刊物投稿发表。

  记者手记

  昨日,成都媒体报道了郫县个体医生易珍权试飞“自造飞机”失败的新闻,在失败之后,这位飞行梦想家说:“我一定要飞上去!”在这里说到易珍权,并不是暗示吴鸿邦13年的研究等同于升不了空的“土飞机”。但不论是易珍权还是吴鸿邦,在肯定他们精神可嘉的同时,有一个问题始终无法回避:这样做值得吗?

  不得不承认,在“400万字”“数学理论专著”这些让常人“头大”的关键词里,并没有包含着多少科学创新价值。当今资讯发达,让我们有足够便捷的条件在从事某项研究之前冷静审视,决定自己应该知难而进亦或知难而退。然而吴鸿邦的13年,耗了青春做伴,却难以得到科学意义上的认可,只为自己赢得了“爱好者”的苦涩赞誉,难道他真的不明白,他持戈冲锋的目标是一架风车?但愿吴鸿邦用科学的态度,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让扬起风帆的人生之船,驶向正确的目标。(周滔)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健力宝事件
2005中超联赛揭幕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最新汽车电子杂志
漫画版《红楼梦》
安徒生诞辰200周年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