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小姑娘二战漂泊上海 67年后寻回避难护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5日12:18 东方网-文汇报 | ||||||||
昨天,长阳路62号“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原摩西会堂内外人声鼎沸。71岁的布兰德女士专程由悉尼飞来,从上海民间收藏家朱培毅手里接回她失落半个世纪多的珍贵护照。 那不是一本普通的护照。那是60多年前犹太难民深受纳粹迫害、不得不四处漂泊的证物;那是当年上海人民曾给予犹太难民温馨关爱的见证;那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胜利60
1938·上海 辗转避难度童年 1938年夏秋之交,德国法西斯发起罪恶的排犹运动,数以百万计的中东欧犹太人被投入了集中营,许多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等人间地狱遭到杀害。 无数犹太人仓促逃离家园,其中2.5万人辗转来到上海。当时也已遭受日本法西斯铁蹄蹂躏的上海人民以博大的恻隐之心,对犹太难民伸出了友爱之手,帮助他们把新家安在了虹口。 难民中有一位年仅4岁的小姑娘格尔达,跟着亲人离开“音乐之都”维也纳辗转来到上海,住进了霍山路,和上海人比邻而居、朝夕相处。勤劳的父亲开了一间鞋店,全家衣食无虞。小格尔达进了附近的一所学校,生性活泼的犹太小姑娘融入了上海。她喜欢中国的弄堂,中国的楼房,中国的老虎灶烟纸店年夜饭,中国的“笃笃笃、卖糖粥”——唯一和中国孩子不一样的是,在晚上她总能和爸妈一起喝一杯咖啡,吃几片奶酪。还有,每逢安息日,她要和大人们一起,走进摩西会堂,祈祷厄运赶快过去,亲人早日团聚! 1949·澳洲 天远海隔思旧乡 1945年,纳粹覆灭、日寇投降。上海犹太人和所有上海人一起喜庆新生。1949年早春,格尔达一家移民到了澳大利亚。犹太小姑娘格尔达长大了,成为了布兰德夫人。天远海隔,但布兰德太太一直保留着她在上海的记忆,许多记载着往昔上海风情的老照片也始终伴随在她身边。她把这一切告诉了儿子、女儿,还有儿子的儿子、女儿的女儿。 但是她一直没能找到她的护照。作为受迫害的犹太人,他们本来不会有护照。但是,以当时中国政府驻奥地利大使馆官员何凤山为代表的“中国的辛德勒”们,专门为仓促出走的犹太难民们颁发了一种只准“从日内瓦乘意大利邮轮到上海”的特别护照。这护照成了他们的护身符。不幸的是,当年的小姑娘格尔达把这本护照弄丢了,使后来的布兰德夫人一直遗憾了50多年。 2005·上海 闻听佳音回故地 1999年,上海市民朱培毅在豫园古玩市场偶然买下两本印有外文、贴着照片的小本本,这原来是在上海避难的犹太人的护照,其中一本属于一位1934年12月出生在奥地利的小女孩“格尔达”。 去年底,在“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工作人员建议下,朱培毅将这两本护照一起贴上网站。报纸也相继刊登了发现这两本护照的消息。澳大利亚DPK公司的CEO史蒂文·布兰德看到消息后立即在第一时间告诉了他的母亲——今天的布兰德太太,当年的犹太小姑娘格尔达。 布兰德女士欣喜若狂。她决定要亲自到上海领取这本不平凡的护照。她要带着她的先生、女儿、儿子,还有其他亲属来。她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上海给过她多么温馨的过去,现在又给她多么亲切的接待! 9时30分整,布兰德一家乘车准时来到长阳路62号。黄白发满头的布兰德不停地笑、不停地做着手势,和四周的人们打招呼。简短的“交接”仪式上,布兰德太太接过朱培毅先生郑重交给她的老护照,第一个动作,就是把护照贴在脸上,亲吻了一下又一下。然后,她把自己的童年——护照上那位犹太小姑娘格尔达的可爱面容,展现给所有的在场观众。 尾声 揣着这本失而复得的老护照,布兰德太太陪同她的先生、儿女同游故里。她来到公平路305弄,那正是幼年格尔达在这里和中国孩子一起玩耍的地方。这正印验了唐人贺知章所写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但这又何止“儿童相见不相识”?这是一个甲子风云的见证,是世代的变迁。岁月留下了多深的沧桑,未改的是永远不能忘怀的记忆和人间永恒的爱。 沉浸在激动之中的布兰德太太没有向记者们传述多少精彩的话语,而她的女儿小布兰德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或许值得所有上海人自豪的评语: “没有上海就没有我,上海是我永远的天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