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哈市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6日07:47 哈尔滨日报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王哲

  现状

  冰城志愿者超十万人成立11年提供400万小时服务

  在福利院孤寡老人身旁,在孤困儿童周围,在大型赛事场地……一个个年轻的身影忙碌着。

  他们不计报酬、不计得失,默默地为城市为社会奉献着爱心。他们的名字叫志愿者。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哈尔滨人感受到了志愿者活动带来的温暖。据悉,从1994年1月成立至今,我市志愿者队伍已超过10万人,占全省志愿者人数的25%。一股强劲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在我们身边涌动。

  11年来,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多次被团中央、团省委授予“青年志愿者行动优秀组织奖”,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我市召开了“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工作现场会”,在全团总结推广了哈尔滨市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成功经验。

  志愿服务超过400万小时

  “一助一”扶贫济困、“三下乡”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爱心助残行动……在各类社会公益事业活动中,都能见到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或是医生,为乡村百姓免费义诊;或是法律工作者,为权益受到侵害的外来务工青年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或是大学生,为我市的大型赛事、会议提供志愿服务;社区、农村、敬老院、福利院、孤寡老人,一批又一批青年志愿者将爱心奉献给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让哈尔滨充满了人性和温情。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青年志愿者已结成“一助一”(或“多助一”)服务对子达6350余个,为社会提供了超过400万小时的志愿服务。

  全社会踊跃参与志愿服务

  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既是服务城市发展、为家乡增光添彩的过程,又是增长知识才干、体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也是青年们以实际行动弘扬社会新风正气的过程。11年来,哈尔滨志愿服务的参与面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支充满激情的队伍中来,10余万注册志愿者将发乎心灵的感受化为自觉实践,把点点爱心汇聚成滚滚暧流。志愿者的组成从青少年向中老年、从城市向乡镇农村、从学生向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扩散。中学生们把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标志自己长大成人的主要内容;大学生们把成为一名注册志愿者作为自己积极投身“三个文明”建设的直接载体;中老年人也不甘寂寞,踊跃争当志愿者,参与到“爱心助成长”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就连外来务工人员也从小事做起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哈尔滨志愿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范围不断延伸,从助残、助老、助幼到助贫、助困、助弱,从投身社区服务到参与大型会议,从参与抢险救灾到协助应急事件处理,到处都活跃着众多青年志愿者们醒目的标志———小红帽。奉献,意味着志愿者的付出和给予,’98抗洪、抗击“非典”、防治“禽流感”,面对危险,志愿者们镌刻下了这个团体浓墨重彩的一笔;十冬会、亚冬会、哈夏会、冰雪节、哈洽会等大型赛会,青年志愿者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观点

  既是“助人”,也是“自助”;既是“乐人”,也是“乐己”志愿者:我不是雷锋

  提起志愿者,许多市民会不约而同地将其与雷锋等同起来。“我不是雷锋”,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志愿者,都用同样的语气“划清”与雷锋的界限。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小吴说,做志愿服务是绝对听从于内心,觉得自己应该去关心别人和社会。志愿者们认为,随着社会发展的日趋成熟,分工愈加细致,志愿者与雷锋之间并不能完全画等号。

  据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参加志愿活动的主观意愿,有41.8%的志愿者表示“想借此多学点东西”,31.4%的青年志愿者认为“可以借此挖掘潜能,了解自己的长处”,51.6%的青年志愿者试图从志愿活动中“增加社会经验”。在评价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作用时,高达57.7%的青年志愿者认为,参加志愿活动“有利于青年自身的成长”。有识之士认为,以上这些数据说明,当代青年对于利他和利己的辩证关系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们在肯定奉献价值的同时,也意识到利他行为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

  “志愿者”使雷锋更深入人心

  今年30岁的陈先生认为,由于许多人自然或不自然地要把志愿服务和当年的雷锋精神等同起来,使得志愿者活动一开始就遭遇了尴尬。甚至一些志愿者表示最担心被人误解是“学雷锋”,而他们遇到的更多的人则不相信现在还有雷锋,总怀疑志愿者的善意后面包藏着功利动机。在如今社会,“无偿奉献”这一理念大家不一定都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服务精神可以理所当然地被遗忘。于是,一个更具国际化的称呼———志愿者,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和倡导。随着我市青年志愿者的各项活动的开展,使“雷锋”这个名字越来越深入人心。

  “为了自己”而服务他人

  哈师大薛同学坦言,说到“雷锋”,可能就让人觉得这是无偿服务精神的代名词;而“志愿者”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似乎更多,体现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寓精神文明建设于办实事、解忧愁、献爱心之中,从而增加社会亲和度、凝聚力和宣传舆论。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以及那种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参与志愿活动既是“助人”,也是“自助”,既是“乐人”,也是“乐己”。志愿者本身有“为了自己”而服务他人的合理内涵,这种建立在不规避利益和人性的基础上的志愿服务,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呼唤良性互动

  在南岗区某街道办事处工作的陈女士表示,志愿者行动应呼唤帮助者与被帮助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被帮助者应给予志愿者充分的尊重。志愿者自身也在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参加社会活动,拓宽自己的生活范围,丰富人生阅历;表达同情心和对弱者的关怀,明确对人生观和人类良知的理解;锻炼自我的综合能力,提高精神境界,见证社会进步的足迹。

  中老年人争相加入“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协会因此更名为“志愿者协会”

  “我也很想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有意义的事情,可是青年志愿者协会不是只招收年轻人吗?”退休教师陈老的想法正是我市不少认同志愿服务理念的中老年人的顾虑。近日,我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更名为“志愿者协会”,今后将能彻底消除会员的年龄障碍,让更多市民投身到志愿服务行列。

  据了解,作为一个热情付出、乐于奉献的群体,志愿者是考量一个城市文明素质的重要指标。而“青年志愿者”牌子上的“青年”二字,却将许多中老年人拒之门外。家住道里区经纬街的张大爷60多岁了,虽已退休却热心公益,看到别人随地吐痰或随处扔拉圾、践踏绿地,他总是上前劝阻。老人告诉记者,像他一样的老人,小区里还有六七个,大伙都想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他们认为,一个城市的志愿者结构应该合理,老中青都应该有,大家各干力所能及的事,社会才更加完美。

  据悉,青年志愿者协会更名后,立即吸引了近千名具备条件和能力的中老年人,志愿者队伍迅速壮大,更留住逐渐步入中年的青年志愿者骨干,志愿者的活动范围、内容、参与者,志愿服务的效果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特色志愿服务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受助者的需求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由物质需求逐渐转化为精神需求、由体力需求转化为智力需求。需求的转变,催生一系列特色志愿服务。据了解,目前市志愿者协会共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10余个,遍布医疗、法律、交通、心理等各个领域。

  针对社会上出现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心理问题出现偏差等现象,市志愿者协会组织志愿者开展了网络时代青少年人际交往技巧知识巡讲和心理阳光工程活动。

  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工作、生活繁忙无暇顾及或忽视了对老人的照顾,导致空巢家庭增多。独居老人的增多,不仅带来生活照料、生病护理的困难,更多的是精神生活贫乏、孤独、单调……为此市志愿者协会开展了“青春辉映夕阳红”活动,得到志愿者的广泛响应,不少志愿者与需要帮助的独居老人签订了志愿服务协议,志愿者根据老人不同的情况,为老人购买食品、物品,打扫房间,读书、读报、精神慰籍、谈心、聊天,晒衣、晒被,检查煤气、电线、门、窗等安全设施。市志愿者协会还在全市开展了“爱心门铃”活动,在居住同一单元的志愿者家中与老人家中安装上“爱心门铃”,使空巢老人遇到困难能及时得到帮助,各类隐患及时得以排除。

  尴尬

  志愿者竟成廉价劳工

  失意彷徨时,志愿者是电话那端的安慰;遭遇困难时,志愿者是雪中送炭的雷锋。然而,你或许想不到,在将爱心献给他人的同时,志愿者有时也会面临尴尬:被当作“免费劳动力”,或利益受侵害无法维权……

  一份来自市志愿者协会的数据显示,全市已建立志愿者服务站、服务中心、服务基地、服务队6000余个,各类志愿者20多万名,其中注册志愿者达10多万名。

  从这些数据看,似乎我们现在的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比较完善了。但实际上,志愿服务还常常遭遇尴尬。市志愿者协会工作人员介绍说,最让他们感到伤心的是受助者的不理解。有一次哈尔滨学院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大学生们热情地帮助一位修车的老大爷打扫卫生,老大爷竟然不耐烦地说:“你们不要影响我的生意好不好。”

  还有一些企业把志愿者当成了免费劳动力,随意招募,随意使用。志愿者协会发现,有的企业把大批的志愿者拉去搞活动,凑热闹作秀,然后给他们颁发所谓的优秀志愿者证书。这严重背离了志愿服务的初衷。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人员指出,志愿服务虽然有免费服务的含义,却绝非法律上所说的义务,个别企业滥用志愿者的行为,显然违反了志愿服务自愿、公益和非牟利性的特性。

  志愿服务遇到的另一个尴尬是志愿者维权无法可依。义工服务完全是无偿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生纠纷、志愿者本人或服务对象受到侵害等情况,该怎样处理呢?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没有发生此类案例,但许多志愿者已经指出,切实保障他们在服务过程中的权益,是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此外,不少市民对志愿服务也持有看法,认为多数志愿者组织还没有走出“学雷锋”的思维定式,总是找一些“典型”的困难户进行扶助,而且喜欢“扎堆”,这往往使好事变成惹人心烦的坏事。一位老人院的负责人曾经抱怨,每逢重大节日,志愿者就一拨一拨地来,平时却连个人影儿都没有。

  志愿服务活动中面临的种种尴尬,与我市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热情高涨的矛盾,突显出我市志愿服务活动不够规范的问题,这给志愿者活动提出了新的课题。

  哈埠欲尝试“有偿志愿”团市委已着手筹备志愿者立法工作

  所谓的志愿,即由个人自愿参加的一种社会公益活动,这种活动本身蕴含着一种人性光辉,昭示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这些人义无反顾地担当着自己的志愿使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然而,由于社会道德水准的参差不齐,个别人对志愿者存有偏见,甚至怀有敌意,出现了志愿者“流汗又流泪”甚至“流汗又流血”的尴尬局面,使得一些志愿者产生了心理不平衡思想。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杭州市日前公布的一部《优待办法》不失为明智之举,值得仿效。

  据了解,《优待办法》出台了一些优惠措施:志愿者可半价办理各公共图书馆的借阅证;免费参观游览政府投资主办的公园、风景名胜区、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场所;优惠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市属各级学校把志愿者服务纳入学生道德教育范畴,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时数可以折算为社会实践活动学时,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涉及志愿者在招收公务员、招工、升学、职称评定等事项的,有关部门应对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录取;非杭州市户籍但是在杭登记注册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优秀志愿者,在全市范围内就学的,享受本市居民待遇。

  记者还留意到,《优待办法》规定:对志愿服务活动予以捐赠支持的企事业单位,其捐赠支出按照税法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据了解,这在全国也属于先例。

  专家认为,善待志愿者不能仅限于精神层面,而应该让这些人分享到更多的社会优惠,倡导一种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原则。应该形成一种志愿者为社会服务,全社会都来关爱志愿者的氛围。实行“有偿志愿”不仅是对志愿者志愿行为的首肯,同时它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理性回归,是对奉献精神的弘扬与保护。市场经济下的惟利是图固然不对,而对志愿者漠不关心同样是一种杀伤社会文明的致命因子。

  “有偿志愿”是一种进步理念,它较好地诠释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有付出就必然有回报,志愿者善待社会,社会就会善待志愿者,这就是一种良性互动。据市志愿者协会工作人员介绍,团市委已着手筹备志愿者立法工作,更好地保障志愿者及相关各方的权利和利益,提升公民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水平,使志愿服务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有法可依。

  历程

  哈尔滨市志愿者行动大事记

  1994年1月4日,哈尔滨市5万名各界青年和在哈18所高校启动了青年志愿者“94热心行动”,在全省率先推出青年志愿者活动。我市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得到团中央、团省委的肯定,并在“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1995年9月,哈尔滨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全市各级协会随后逐步建立,构建起组织管理网络,推动了我市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1996年9月,团中央在哈尔滨市召开“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工作现场会”,在全团总结推广了哈尔滨市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成功经验,我市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走到全国前列。

  1997年,首次在全市开展青年志愿者评选表彰活动,使为志愿服务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推动了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深入开展。

  1998年,青年志愿者在抗击’98特大洪水和重建家园中作出积极贡献,弘扬了志愿精神。

  1999年,大力开展“热血托起生命,真情奉献爱心”无偿献血活动,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弘扬了互敬互助的时代新风。

  2000年,成立哈尔滨市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机制建设得到大力加强。

  2001年,创建了哈尔滨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网站,为青年志愿者在网上安了家;制作发行了哈尔滨市青年志愿者行动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哈尔滨青年志愿者形象深入千家万户。

  2002年,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领导来我市调研、检查,调研组对我市青年志愿者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3年,组织300余名优秀青年志愿者为全国第十届冬季运动会提供志愿服务,树立了我市志愿者良好形象。

  2004年,开展首届志愿服务“爱心使者”评选活动,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关心、支持、热爱社会公益事业,支持志愿者行动发展的青年典型;率先在全团启动实施“爱心助成长”志愿服务计划,为我市志愿者行动项目建设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2005年,在全市启动“爱心门铃”活动,为孤困老人送去了党团组织的温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构建和谐哈尔滨发挥了积极作用。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