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北大教授课堂出语不慎 话语伤害驯化公共表达的谨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6日11:33 新华网

  最近,北大法学院教授陈瑞华因在课堂上出语不慎涉嫌侮辱自考生,在网络上遭到自考生和网友们的激烈抗议。

  据报道,在4月5日的课堂上,陈瑞华公然说:“堂堂北大法学院的研究生考试,竟然使大量自考生进入复试……这真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这些没有经过法学正规教育的人,三四年在北大混吃、混喝,蹭课听”———接受媒体采访时,陈瑞华承认部分
言语存在不少夸大和伪造,表示如果自己的言行对自考生造成了伤害,他愿道歉。

  从新闻可以判断出,只是程度上大小的争议,陈瑞华出语“伤害自考生”的事实是存在的———笔者认为,因“表达不慎”而遭到群体抗议和舆论批评,这种典型事件的“小事化大”和公开讨论对社会是一件好事:在设置议程的基础上,能引起社会在公共表达上的谨慎,有利于公共话语的纯洁化。

  可以看到,我们社会许多方面的谨慎化正是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件的公共批判沉淀下来的。比如说,公共标语的“去歧视化”,正是通过舆论对“外来人口严禁村内串行”、“禁止外来工入园”、“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这些歧视性标语的公共批判而形成的;公共政策的平等理念,正是通过公众对“外来人口准入制”、“公务员招聘的肝炎限制”、“干部招聘的形象歧视”这些典型政策的公共批判而积淀的;公共人物服饰的纯洁化,正是通过对赵薇的军旗装、张越的军旗围巾、伏明霞的“脏裤子”的公共批评而达到的。

  而在公共人物公共表达的话语纯净上,缺少这类公共事件的促进。

  考察许多国家公众人物的公共表达,他们在话语使用上是非常谨小慎微的———这种谨慎正是通过许多典型事件的公共批判养成的习惯。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曾在该校的网站上为他的失言表示道歉,他在一个学术研讨会上声称,“女性存在先天弱点,因此,很少有人在科学和数学方面取得成就”,这句话传开后引起美国社会各界的极度不满,萨默斯不得不公开作出道歉。可以看到,类似“一语激公愤”的事件其实促进了公众表达的谨慎。

  基于群体权利意识的薄弱、表达途径的缺乏、舆论关注的乏力,我们的社会在公共人物的表达上缺少公共批判的促进,这导致了公共话语中充满歧视和不干净的东西。常常听到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批评“外地人素质如何如何”,高校教师评价“农村出来的人素质如何如何”,企业老板称“女员工的能力如何如何”,文化名人称“河南人如何如何”,官员称“边远地区的人如何如何”———口无遮拦,充满群体性的歧视和全称性的侮辱,显然,北大教授陈瑞华对自考生的全称评价正是这种语言习惯的产物。

  通过典型传播价值,期待这次对名校名教授言论的公共批判能成为一次公共话语的纯净教育,引起公众人物在话语使用上的谨慎。(来源:解放日报)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