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神秘的芙蓉东路1号(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12:16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逍遥津

  吸毒者温顺地坐在记者的面前,回答着记者的问题,目光却空洞无物,“未来”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模糊在他们眼前——在他们染指毒品的那个时候,快乐已被透支殆尽。

  他是一个瘾君子,已过而立之年,有着风光的过去,如今一无所有;他曾是一名大学生,时髦、桀骜,却与毒品为伍;他吸食第一口海洛因时,还是个孩子,而今刚满18周岁;她是个美丽女子,失去心爱的男人,心如死灰,干脆投入毒魔的“怀抱”;他染上了毒瘾,魔爪伸向了自己的姐姐和父亲,如今一家人都被强制戒毒……

  乍看眼前的这片房子,更像是一所寄宿学校,宽敞的院落里,水泥地面被打扫得非常干净,所有的窗户都透出安详的气息,如果没有那些坚固的铁栅栏,真的很难把这个地方与“强制戒毒”联系起来。这里是合肥市芙蓉东路1号,安徽省强制戒毒劳教所。

  芙蓉东路1号,位于有着“新合肥”之称的合肥市经济开发区,周边环境优美,但人烟稀少。房子是新的,但戒毒所已有11年的历史,1994年就已正式挂牌运行。

  没有森严的警卫,芙蓉东路1号的大门是开放式的。走进院子,一尊健美的男性人体雕塑后有一扇紧闭的白色铁门,门上“远离毒品,重塑人生”的红字格外醒目。这扇铁门,也把戒毒所分成了两个部分:门里是强制戒毒,门外是自愿戒毒的康复中心。

  在戒毒所的一个习艺性劳动车间里,一群人正低头劳作着,喇叭里播放着流行歌曲,要不是有一位身着警服的管教干部在巡视,很难看出这里的人全都是戒毒人员。出乎记者的意料,戒毒人员没有如一般监狱里那般穿着囚服,而是式样繁多的便装。

  对于外人的突然来访,车间里声音嘈杂了许多,好奇的眼神都投了过来。“你所看到的,是戒毒所里最真实的一面。”管教干部如此告诉记者,“戒毒者要在戒毒所里度过一段时光,戒毒所的伙食一般,可戒毒者往往食量惊人,出去的时候都胖了。”

  “严格管理下的适度自由,严肃紧张下的适度活泼,高度集中下的一定民主,警察管理下的自我管理”,凭借11年来累积的戒毒经验,安徽省强制戒毒劳教所建立了一种既有别于监狱全封闭监管,又能充分发挥自身独特教育改造功能,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的新型管理模式。

  和这些强制戒毒人员交谈似乎并不困难,很多人提到自己的第一次吸毒,表情都相当木然,包括那些知情自愿吸上毒的。

  与失去人身自由的强制戒毒人员相比,康复中心的戒毒者来去自由。准确地说,他们是病人而非囚徒,他们居住在独立的康复中心楼内。

  陈向明,一名戒毒专家,早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曾在广州军区某医院精神病科行医,如今在戒毒战线上一干又是5个年头。他告诉记者,这些自愿戒毒人员总是在中午时分醒来,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在康复中心内的院子里晒太阳,从下午到夜晚,就精神十足。所以每天都需要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另加一名保安值夜。

  和现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戒毒方法一样,国内的戒毒所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俗称“冷火鸡”疗法,不用药,全凭个人意志戒断毒瘾,戒断时浑身起鸡皮疙瘩,吸毒者需要经过非人的煎熬,有时有一定的生命危险。另一种是药疗,其实就是用特定的精神药物和麻醉药物替代并逐渐减少剂量,这种方法费用较高,康复中心使用的就是后一种疗法。

  “如果说有特效戒毒药,那药就是——毒品。海洛因的发明,使瘾君子们可以再也不想念鸦片和吗啡了,因为海洛因更纯、更强,毒瘾更大。”作为医生,又从事戒毒,毒瘾难以戒断的世界难题同样折磨着陈向明。而一些突发事件也一直不断考验着戒毒所。

  进康复中心的前三天,戒毒者会被看护得很严,“那些毒瘾发作的人往往用香烟烫大腿、用刀割手腕,甚至吞咽玻璃……”

  “戒毒所绝对不能有毒”,陈向明的一部分精力还放在“防毒”上,因为他同时还是康复中心的管理者。但戒毒者充满矛盾,一方面信誓旦旦地来戒,一旦毒瘾犯了,又千方百计地想吸。

  1999年1月,铜陵的一个吸毒者因中毒太深,进康复中心第二天就出现了戒断综合症反应,造成了呼吸衰竭。在机械抢救无效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了长达40分钟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最终把吸毒者从死亡的边缘挽救过来。戒毒人员和康复中心是一种特殊的医患关系,康复中心的医护人员同时又是干警,为了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他们身上干警的角色抹淡了许多。

  “毒品复吸率居高不下,它不仅是医疗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毒品可怕的复吸率让陈向明心寒不已。生理上的脱毒一般不难,7—20天就可以。海洛因依赖者的戒断症状往往在24小时内开始出现,24至72小时到达高峰,72小时后开始下降,10天后戒毒症状基本消失。

  “都是些老面孔,我们彼此都很熟悉了。”康复中心的宫教导员告诉记者,曾有名吸毒者一年之内在康复中心戒毒达11次之多。

  “家人把吸毒者送来,在康复中心脱毒,回到社会上又吸上了。然后再戒、再吸……”如此周而复始,陈向明还是选择坚持下去,“坚持了才会有希望。”

  来时濒于崩溃,去时洗心革面,芙蓉东路1号让吸毒者们看到了未来。

  文/本报记者 王雄斌 特约通讯员 方飞 图/胡胡
神秘的芙蓉东路1号(图)
(来源:逍遥津)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