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患病26年成植物人 母亲与医院签不抢救协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14:56 法制晚报 | ||||||||
“杜声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已完全昏迷。”今早,记者在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看到他时,护工正在给他擦身体。 从今年1月份开始,杜声进入无意识状态已经100多天,成为植物人。“已经和医院签了不抢救协议,他父亲也表示可以接受让他接受‘缓安乐死’。”杜声的妈妈郭女士说。
母亲狠心签下协议 “狠了好久的心才签了那个协议。”郭女士说,她已经72岁了,照顾了他26年,再也为他翻不动身了。 1980年3月18日的一次意外感染,杜声患上了病毒性脑膜炎。从此,杜声的病就一直拖着这个家。两年前,杜声完全失去自理能力,进入松堂关怀医院,直到三个月前进入昏迷状态。 “孩子的病拖了26年,从精神上我们痛苦了26年,经济上也承受不起。医院建议,一旦出现病危状况,不实施创伤性抢救,可以实行缓安乐死。我们在考虑了实际情况后,同意了医院的做法。”郭女士说。 杜声妈妈向记者一再强调:“虽然我们已经签下了不抢救的协议,但是我还是接受不了‘拔管’那样的突然安乐死,那样要死我就和杜声一起死。” “说”的最后两个字是妈妈 记者昨天在医院见到杜声时,他的眼球在不时的转动。医院的姜医生说:“目前可以初步将杜声定义为植物人,这是机体内部的自然反射,并不是一种有意识的反应。” 在杜声的病床头,放着他7岁时的照片,长得非常秀气。杜妈妈说:“把他小时候的照片拿到床头,我是想让大家知道,他是生病才变成现在这样的,他本来长得很好看。去年12月看他时他对我们说了两个字:‘你滚!’之后就再也没有说过话。今年4月12日去看他,进门我摸着他的头,跟他说‘妈妈来看你了’的时候,我看到他的嘴唇动了两下,那是喊妈妈的嘴型。即使他再也醒不了了,他最后喊我的应该是一声妈妈。” 病情记满三个笔记本 今天,除了照片,记者还看到三本发黄的笔记本,自从杜声病后,他的父亲详细地记录了从1980年到1995年杜声的病情,以及他收集的药方。 杜先生说:“一开始,我们想方设法都希望能治好他,每天我都记录他发病的情况、次数和用药,不过到1995年就不记了,那时候我们已经对治好杜声绝望了。” 文/实习生 陈小康 缓安乐死并非常说的安乐死 松堂医院高护士长介绍,缓安乐死并不是常说的骤然让人死亡的安乐死,而只是一种比较形象的比喻说法,就是让病人在临死前的一段时间尽量减少痛苦,包括是用镇定药物和心理辅导,以及在医学上确定病人各项机能已经衰退到濒临死亡时,不做大型的创伤性抢救,增加他临死时的痛苦。 医院表示尊重患者生命 松堂医院院长李伟介绍:“在安乐死方面我们和西方的观点大不一样,虽然这是临终关怀医院,但家属明确表示放弃治疗的还是很少。” 他表示,尊重生命是人类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对实在不能救治的病人,尽量减少他在走向死亡这个过程中的肉体痛苦,心理上对他们多关爱,施行“缓安乐死”,像杜声这样的情况每天除了正常照顾,还采取对着他说话、抚摸他的手等手段。 母亲无权签下“不抢救协议” 北京普华律师事务所匡敦校认为,这个事件中,“不抢救”这份协议涉及生命权问题,任何人无权替别人做出决定,包括医院,也包括他的父母亲。所以严格来说,这份协议其实是一份无效的协议。 医院做法合乎常情 匡律师认为,医院提出的“缓安乐死”虽然不是事实执行安乐死,但从病人进入医院开始,医护人员就负有救治的责任,即使生命到了最后关头。如果医院有条件抢救而不抢救,在法律上就有不作为的嫌疑。 不过,松堂医院对杜声采用对话、抚摸等辅助措施,是我国医院对临终病人现在比较通行的做法,一般在医学上抢救已经不能有效的延长病人的生命,那么医院尊重家属的意见也符合常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