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振兴潮剧)“一剧之本”与时代同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9日10:39 大华网-汕头日报

  引子

  剧本,一剧之本。它是一出戏中最基本的元素,决定着戏的优劣与成败。

  剧本又是剧诗,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难写的。不仅需要作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也需要有丰富的舞台经验,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既能按照戏剧的结构发展,又能综合其它的艺术门
类作曲、音乐、灯光、舞台艺术等,使其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一切决定了剧本不能像其它“快餐文学”一样那样早见效、快见效,而必须有一定的生产周期。

  没有剧本创作的繁荣,就谈不上剧种的繁荣。潮剧这个植根于乡土的剧种之所以能延续400多年至今,就是因为有一代代潮剧艺人在艺术的园地里不断耕耘,不断丰富上演剧目。

  时代的发展给潮剧的创作注入了新的要求。既要有深厚的思想性、文学性,在节奏形式、表现形式、结构形式等方面上又要与时代合拍,引起共鸣,让新一代观众能接受、爱看,这是剧作家面临的艰巨任务。本期我们共同关注———“培育剧本”的话题。

  记者手记

  “一剧之本”与时代同行

  振兴潮剧,离不开剧本创作这一话题。因为,精品剧目最能代表一个剧种、剧团的水平。没有剧本创作的繁荣,剧种的繁荣只能是一句空话。

  潮起潮落。纵观潮剧的发展史,潮剧这个地方小剧种之所以能够延续数百年并日益壮大,是经过一代又一代潮剧艺人的努力创作,不断丰富上演剧目得来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潮剧发展的黄金时代,创造了“潮音今已动宫墙”(田汉诗)的辉煌历史,老一辈剧作家们呕心沥血辛勤创作留下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如《辩本》、《扫窗会》、《闹钗》被誉为“百花园中的三块宝石”。此后,几乎在每个年代里,都相继涌现出一批精彩剧目,无论是重新整理的传统戏,还是新编历史剧,抑或是贴近生活讴歌新时代的现代戏,都相继从剧作家的笔下走上舞台,走南闯北,为潮剧争来了不少荣誉。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我们在冷静思考潮剧面临的现状和发展未来时,我们发现,如今剧本的创作力量实在太薄弱了,以至于好剧目太少了!“人物千人一面、情节千篇一律”的剧目已经无法激起观众的冲动。

  究其原因,其一是潮剧创作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潮剧编剧是一件十分艰辛的事业,剧作者要创作一部成功或比较成功的作品并不容易,而最终要奉出创作成果并推上舞台一炮打响的也非常困难,造成年青一代的作者对潮剧编剧这一“清水衙门”望而生畏,或转行或从事其它门类的创作。目前,全市在职的一级编剧仅1人,二级编剧2名,三级编剧2名,四级编剧若干名,创作力量明显薄弱,严重制约了剧目建设及艺术创作,制约了艺术精品的生产。而老一辈剧作家相继退休、逐渐“淡出江湖”,仍活跃在创作舞台上的寥寥无几。其二是剧本创作的理念没有改新。如今讲的是“人性化”,是和谐社会,而部分剧本创作里还深深刻着以前时代的“烙印”,动不动就重打“三十大板”,这显然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其三是有的剧本没有精心经营,粗制滥造,造成情节牵强附会,人物形象苍白无力。

  催生一个好的剧本,除了有一支优秀创作队伍外,还要在出新出精上下深层功夫,在继承中寻求新突破。勿庸置疑,传统的优秀剧目凝聚了一代代潮剧艺术家的心血,当中脍炙人口的唱词、生动曲折的情节、和谐悦耳的曲律让人百看不厌、百听不烦,诸如此类老一辈留下的“好东西”,应好好地继承。然而也应看到,随着欣赏客体越来越丰富,人们对各种艺术要求越来越高,单靠老的剧目、老的程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观众的需求。为此,要让潮剧永葆活力,在剧本创作方面应走出传统窠臼,与时俱进,奋起创新,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题材,都应注入时代元素,使其具有更鲜明的时代感。如,在艺术手法上应加快节奏感,多排一些轻喜剧,多运用光、声、电等现代技术手段增强观赏性。此外,要繁荣潮剧创作,还要学习老一辈潮剧人的奉献精神,对潮剧不离不弃,始终保持一份忠诚和热情。惟有如此,才能静下心来,创作出精品剧本,才能创出新世纪潮剧艺术的新天地。

  可喜的是,潮剧界的有识之士已意识到肩上的重担,焕发出积极的创作热情,不图回报,不图名利,剧本创作接二连三地给人带来惊喜。近日,记者到广东潮剧院采访时,正逢该院正召集有关专家和艺术骨干召开新编剧本讨论会。这是今年潮剧精英对培育剧本的一次较为“大手笔”的创作,三个新剧本题材广泛,戏剧性较浓,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包括了由开心、郭楠创作的现代潮剧《汉璧》,范莎侠根据《三国演义》创作的古装潮剧《东吴郡主》,杜美云、许克源根据《圣经》创作的古装潮剧《皇后伊兰》。专家们从剧本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戏剧矛盾、人物形象等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希望把这当成今年潮剧的“重头炮”打响打好。记者还了解到,汕头市艺研室、广东潮剧院艺研室、汕头戏曲学校艺研室有关人员近期通过专场讨论,已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健全汕头“广东省艺术创作基地”,把它作为剧本创作、戏剧评论、创作人员观摩培训基地的建议。相信这对繁荣潮剧创作,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一位著名的剧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戏剧应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潮剧也应如此。我们希望,一剧之本仍需不断创新,为潮剧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动力,使这朵“艺术奇葩”跟上时代节拍,迸发出无穷魅力。

  专家视点

  剧作家要有“适当的提前量”

  郭楠(广东潮剧院副院长):潮剧不仅要做到老一辈人爱看,更要培养新一代的观众。如果几十年如一日地按过去的模式来写,观众是不喜欢的,因此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必须与时俱进,不管是古装戏还是现代戏都要与今天的时代合拍、共鸣。现在一些电视历史剧为什么特别受观众欢迎,就是这个原因。同时,当代剧作家还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即“适当的提前量”,去引导观众,写出来的作品才能使观众新奇、兴奋。建议设立潮剧创作基金,建立一套激励机制,才能有效促进潮剧剧目的培育和发展。

  精雕细刻才能出精品

  李廷波(潮剧作曲家):潮剧要发展,最重要的是搞好剧本的创作。如今搞潮剧创作的队伍可以说是越来越萎缩。没有好的剧目就没有生命力。一个有良好基础的剧本要真正搬上舞台,是要经过无数次的修改。现在有部分剧本是炒现成的,即拿其它剧种的剧本来改编,属于自己创作的剧本并不多。这样往往是求生存即可以,但真正有生命力的剧本,还是要靠老老实实的创作。如《德政碑》,就是经过近十年的时间才真正搬上舞台的。为此,创作出一个好剧本,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腾出时间,精雕细刻才能出精品。

  充分利用好汕头艺术创作基地

  陈韩星(市艺研室主任):弘扬潮剧艺术,不是搞几个潮剧表演,唱几句潮曲就是弘扬传统文化,不能总是花“父母钱”。我们这一代人,应着力于创新,拿出有层次、有份量的作品来,这样才对得起老一辈留给我们的这一文化瑰宝。要有一个好的剧本,必须有一支出色的作者队伍。潮剧作者队伍鼎盛的时期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潮汕三市共有四五十位潮剧作者,每年能产生十多二十个剧本,创作氛围十分浓厚。而如今,汕头的作者仅有近十名。如何把这支创作队伍整合和组织起来,提高剧本的创作水平,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省共有8个艺术创作基地,汕头是其中一个。我认为应把这一基地健全起来,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剧本创作、戏剧评论和创作人员的观摩、培训等。只要给予一定的条件,一定能拿出好的作品来。

  剧本创作应融入时代精神

  沈湘渠(剧作家):城市代表的是主流文化,而潮剧最大的危机是被挤出了城市,无法占领城市舞台。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危机,原因之一就是剧本创作的问题。剧本创作一定要追求在继承中创新。歌颂人性美,鞭挞社会丑恶现象,这种做法是古今相通的。潮剧是表演给现代人看的,因此,创作剧本除了要继承优良传统外,还应融入时代精神,跟上现代社会的节拍,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如今一些剧目并没有好好经营,有的连文字都读不通。这样的剧目当然无法激起观众的观赏欲望。为此,对剧本创作要好好下功夫,要倾注感情创作,增强剧本的文学性。只要有好的剧本,一定能得到观众的“捧场”。

  记者巡礼

  梨园花香潮韵焕彩

  ———各个时期潮剧剧本创作掠影

  大海的潮声千百年亘久不变,由海洋文化滋润成长起来的潮剧也历经沧桑。翻开潮剧剧目发展的历史画卷,我们可以发现蕴含其中的不同时代特色以及由此赋予潮剧的鲜活魅力。而在这无限风光的背后,是一批又一批潮剧编创人员在潮剧园地里耕耘播洒的汗水。不管是透过作品看创作,抑或是透过创作看作品,都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时代赋予潮剧创作鲜明的特色

  从模仿到创作是艺术的必然发展过程。从潮剧创作的发展历程看,每个时期的剧本创作都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特色。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潮剧普及和提高最活跃的时期。那时集结了一批潮剧优秀的创作人才,卓有成效地开展剧本创作活动,出现了所谓的潮剧“黄金时代”。潮剧与其它几大剧种晋京演出,中央领导人亲临观看并与演员合影留念,创造了“潮音今已动宫墙”的辉煌篇章。据了解,那时期的剧本创作多是从古时代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剧目根据时代的需要创作、整理、改编而成的。像《苏六娘》、《陈三五娘》、《辞郎洲》、《闹开封》、《告亲夫》以及现代戏《革命母亲李梨英》、《江姐》等等都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苏六娘》与《金花女》两个以本地人物故事编写的传统剧目,还由戏剧家张华云改编成喜剧拍摄成电影,在海内外影响很大。《辩本》、《扫窗会》、《闹钗》则被誉为″百花园中的三块宝石″。《辞郎洲》作为广东潮剧院作为建国10周年献礼剧目,成为迄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潮剧创作上演新编历史剧。当时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演出,赞誉极高。

  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广东潮剧院的创作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和冲击,潮剧古装戏基本中断,取而代之的是以《彭湃》、《八一风暴》、《蝶恋花》、《江姐》、《万山红》等为代表的现代戏的兴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思想大解放、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的时候,给潮剧艺术创作提供的肥沃的土壤。经过十年磨难的老剧作家又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一些新进人才也加盟到这个创作群体之中。他们以饱满的创作激情,酣畅的笔墨挥写出潮剧的新篇章。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一批新剧目相继从剧作家们的笔下推上潮剧舞台。这个时期的作品题材丰富,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和人性的刻画,更加重视对社会现象的深层次揭示,有广度,有深度,思想性、文学性更强了。李志浦的《张春郎削发》、《陈太爷选婿》,陈英飞、杨秀雁的《袁崇焕》,林树棠、蔡绍奇、宋麟锵的现代戏《三香茶店》,沈湘渠的《终南魂》、《老兵回乡》,谢吟、王菲、李志浦的《岳银瓶》,王菲的《烟花女与状元郎》,郑暹发、黄月金的《边关情仇》,范莎侠的《葫芦庙》,陈英飞的《德政碑》,陈韩星的历史歌剧《东波三折》《大漠孤烟》等都分别获得国家级奖项,另有一批剧目和艺术骨干获得省级各种奖项。迄今已有许多剧本在《剧本》月刊上发表,一批剧目在省级刊物发表。

  “十年磨一戏”磨出真功夫

  戏剧文学是一切文学样式中最难创作的,需要非常深厚的文学基础,又是综合了表演、舞美、灯光、服装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艺术,它的生产周期很长,往往有“十年磨一戏”之说。当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剧作家们的创作过程时,对这一说法更是有了深刻的共鸣。

  《陈太爷选婿》的剧作者李志浦老先生今年已70多岁,谈起这部戏的创作体会,李老以“融会生活通古今”这句话来概括,正是靠着从现实生活去联想、揣摩,对照史料加以融会贯通,才达到“借今以证古,述古为励今”的目的。为了做到这一点,他深入到潮阳城和金浦乡采访,搜集有关史料,根据剧中写盐业生产的故事,到汕头盐业局向专家求教,获得活的素材,还直接到产盐现场参观,丰富感性认识。在设计陈太爷、郑佐龙这两个主要人物时,李老便是从中国盐业史中获得线索并反复磨炼而纳入戏中的,使剧本既符盐史,又合戏情。

  剧作家陈英飞先生当年写《袁崇焕》时,则有个有趣的小故事。当时他们四口之家住在一间12平方米的屋子里,一天,在以公家厕所改建的厨房里陈老一边炒着菜一边斟酌着台词,几个字眼在脑子里翻过来翻过去,突然灵感一现,有了!他马上丢下锅铲回屋提笔。这才有了崇祯与袁崇焕针锋相对的对答--不驯不顺即异己,不疑不妒非君王!确是尖锐而伶俐。

  《葫芦庙》的剧作者范莎侠则是潮剧创作中屈指可数的女作家,她何以从《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另辟蹊径选取了贾雨村这个人物作为全剧的灵魂人物呢,范老师说,她是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全国重点作者编剧进修班学习时萌发了写这出戏的念头,正是这段时间的学习使她的眼界大为开阔,跳出了以往《红楼梦》的戏描写宝黛爱情的桎梏,敢于通过贾雨村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剧本于1996年完成后,次年发表在《剧本》杂志上,随后在演出中又不断修改,才使这部戏日臻完善。

  优秀剧目生命旺盛常演常新

  潮剧剧本除了原创与改编两种方式外,剧作家还善于吸纳、移植外地的优秀剧本,以此丰富和发展戏曲市场,这是改革开放后潮剧发展另一辉煌的一面。如,1986年,以古装戏《血溅南梁宫》为代表的一批剧目开创了在泰国一个剧场连演60场的记录;1990年《广东案》等一批剧目也在泰国的月宫戏院创下连演78场的记录。另外,《春草闯堂》、《龙女情》、《三哥恨》、《屠夫状元》等,现代戏则如《八品官》、《巧姻缘》等都常演不衰,其中《血溅南梁宫》、《春草闯堂》、《巧姻缘》的唱段仍让人记忆犹新,至今还不断见诸于剧团的演出安排中,足可见其旺盛的舞台生命力。

  长期以来,潮剧除了注重精品创作之外,为了适应广场戏演出的需要,满足广大农民的欣赏习惯,还创作大量了的广场戏剧本,使潮剧在农村市场中有着广阔的空间。广场戏每晚一般演出上下集的连台本戏,大约六个小时。近年来常演的剧目有《红鬃烈马》《吴汉杀妻》《血溅南梁宫》等。

  虽然目前潮剧编剧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的状况,但令人欣喜的是近二年来汕头一批剧作者仍坚持创作,现已有一批新作完稿。如谢惠如、郭楠的《红狮缘》、林克的《唐伯虎》、陈鸿岳的《天南大峰》、开心、郭楠的《完璧》、范莎侠的《东吴郡主》、陈文光的《县令与夫人》、杜美云的《皇后伊兰》等等。

  经典剧目回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潮剧的“黄金时代”,涌现一批优秀传统剧目:《陈三五娘》、《荔镜记》、《苏六娘》、《告亲夫》、《金花女》、《夜明珠》、《扫窗会》、《辩本》、《闹钗》、《辞郎洲》、《芦林会》、《刺梁骥》、《井边会》、《闹开封》、《柴房会》、《火烧临江楼》等。

  上世纪七十年代:《彭湃》、《八一风暴》、《蝶恋花》、《江姐》、《万山红》等为代表的现代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春郎削发》、《陈太爷选婿》、《袁崇焕》、《翁万达主婚》《岳银瓶》、《八宝与狄青》、《老兵回乡》、《边关情仇》、《三香茶店》、《葫芦庙》、《德政碑》。

  迄今为止潮剧剧目在国内获取的最高奖项:

  《陈太爷选婿》1993年获全国地方戏曲(南方片)交流演出编剧奖;1994年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奖”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剧作奖;

  《老兵回乡》1998年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剧本奖·提名奖”;

  《葫芦庙》获“2000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中国戏剧节“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状元案》2001年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铜奖。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