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红色之旅燕赵行之西柏坡:寻找与出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0日03:23 燕赵都市报

  地点:平山西柏坡、沕沕水

  半个多世纪前,围绕太行山麓的这个小村庄展开的中国历史画卷震惊了全世界。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硝烟散尽,西柏坡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沉寂。

  当红色热潮再次席卷中国时,这个一度神秘的村庄再次迎来了春天。

  西柏坡已成为河北红色旅游的一张名片,这张名片还带红了与它有脐带联系的红色景点和相关产业,水、南滚龙沟等相继进入人们的视线。

  西柏坡春来早

  往年的早春是西柏坡的淡季,来参观游览的人不多,这两年西柏坡的淡季越来越短了。

  近日,记者前往西柏坡,不时见到一辆辆返城的大客车,路边的山坡上,不少植树人的身影在跃动,水瘦山寒的西柏坡已经张开臂膀迎接四方游客了。

  初春,来西柏坡村踏访的游人并不多,房屋、树木投影在一碧万顷的岗南水库上,一派祥和宁静。在这个只有百余人口的小村转悠,记者发现西柏坡村并没有沉睡,村子里有很多人家都忙着起新楼。

  一家新楼的主人薛正平递给记者一张名片,上面写着西柏坡四季旅社业务经理字样,这些家庭旅馆有一个共同的地址“中共中央旧址西侧”。

  薛正平说,今天的西柏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以旅游业为生,开旅馆、饭店,经营纪念品和特色农产品等。每年的“五一”到“十一”是西柏坡旅游的旺季,旺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住满了客人。现在各家各户正趁淡季修缮和扩建自家的家庭旅馆,以增加接待能力。

  薛正平的客房与一般的家庭旅馆没有多大区别,屋里有电视、空调等,墙上挂着的伟人图片,使这些家庭旅馆和红色中国有了联系。薛正平说,游客进村,一般挑干净、卫生条件好的农户家住,条件上不去不行,于是村里人争相盖起楼房,铺起光亮的大瓷砖。

  越来越多的光亮建筑,似乎和电影中西柏坡给人的印象有冲突,但是这种朴素的发展愿望是真切的。

  旅游燃起希望

  看过电影《大决战》的人可能都有印象:西柏坡村中共中央旧址边有条小溪,终日流水潺潺。薛正平81岁的岳母齐金花回忆说,中央机关搬迁至西柏坡后,一些村民主动让出了自己的土坯房,部队为他们搭建了新房。西柏坡村被一条小河沟隔开,东边是中央机关和战地医院,河西则是当地村民。村前是一片肥沃的稻田,老辈人在那里种过稻子。

  1958年修建岗南水库,西柏坡村人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就地后靠,从山脚搬到了山坡上,告别稻香和蛙声,田地房屋随之沉入湖底。

  原来四五百人的村子,一部分居民移民到外地,百余人留下来。山坡上土壤贫瘠,地少人多,村庄挨过了漫漫饥荒和贫穷的岁月,“好在中央一直没有忘记我们,经常给我们一些政策或其他扶持”。直至近年兴起了红色旅游,才为村民重新燃起了致富的希望。

  “人均二分多地,一年种到头顶多收成1000元,供个孩子上学都难哩。”薛正平说,像他一样,村里很多人都把心思用在旅游接待上,地里只剩下薏米等好打理的庄稼,除了房屋出租,薛正平在纪念馆广场上还有自己的摊点,总的来说,搞起旅游后日子在一天天好转。

  沕沕水的红色

  山因水得灵气,沕沕水是平山八景之一,其因水而得名,取其“有水从天上来,其声沕沕”之意。

  现存的文字中,少见有关沕沕水的记载。可考的只有清知县熊寿留下的一篇《游沕沕水记》,文章对其的描述为:“又数里,闻有声自山涧来者,如丝竹音……既而聆之,乃水声也。回首南顾,翠屏环列,满眼青葱,山半岩石,玲珑飞泉挂其上,喷溢数十丈,激石有声。”

  今天来到沕沕水的人们大约只为纵情山水,鲜有瞻仰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段红色往事。

  沕沕水不能忘却,这里诞生了我党我军建立的第一座水电站,被誉为“边区创举”。

  “沕沕水水电站是大决战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朱德这样评价水电站的落成,由他亲笔题写的“红色发电厂”寂静地落在喧嚣的飞瀑一角。

  1946年,为解决边区部分兵工厂动力不足和西柏坡中央机关的供电问题,一个秘密工作组被派往山区考察。考察组很快发现,沕沕水落差达93.7米的天然瀑布,是建设电站的绝佳地址。朱德、聂荣臻等先后数次来此视察、小住,沕沕水水电站只用了7个月便落成了。

  时间短暂,过程却充满艰辛。光是运来发电机就花了7天7夜,发电机是在正太战役中从井陉县城缴获的德制发电机,一路上不断遭受敌机轰炸,3人牺牲。在离沕沕水10多里的地方,汽车被山路阻下。军队和百姓肩扛人拉,把几千斤重的大物运到了现场。

  有了发电机,却没有水轮机。设计人员从旧书摊上意外发现了一本日文水电技术书籍,以此为蓝本摸索制作出的水轮机成功安在发电机房。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运转了30多年的沕沕水水电站的水轮机和发电机被尘封起来,被新的电站和机房所替代,沕沕水的红色历史便开始走入人们的记忆。

  ◎岁月流转 朱总司令说:以后人人可以穿胶鞋

  沕沕水村76岁的杨杰亲历了水电站工程建设。1947年工程开工时,杨杰16岁,上小学四年级,作为学生代表迎接中央首长,杨杰站到了朱德身边。“那时候有人夸朱总司令的胶鞋好,穿着不怕摔,朱总司令拍着我的头说:‘我们把电站修好,把国民党赶跑了,以后人人可以穿胶鞋。’”

  杨杰津津乐道的还有朱德和两只鸭子的故事。朱德到电站视察的路上,看见村边一些鸭子。爱好打猎的朱德便让司机停下车,掏出双管猎枪,枪响处两只鸭子应声倒地。村边有人大喝:“谁在打鸭子?”朱德赶紧下车,向村民赔不是,并掏出5块钱边币作为赔偿。得知叫嚷的村民不是鸭子的主人,朱德嘱咐他一定要将赔款交到鸭子主人的手里。“5块钱边币可换5斗小米,可划算了。”杨杰回忆说。

  1947年,杨杰参与了电站建设,那时候,一天的工钱是6斤小米。现在杨杰成了村里的红人,因为村里的其他老人都记不起这段历史,外面的访问者便直奔杨家来。

  电站修建后,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以前的旱地都变成了水浇地,原来在路边流过的山泉,现在直接入户到每家的自来水管。

  杨杰直观地形容这种变化时说:“17岁以前吃棒子面吃不饱,现在棒子面不吃了,只吃小米、大米、白面。”

  粮仓在一天天饱满,沕沕水人的生活依旧清苦,只有温饱没有余钱的生活还在一天天延续,直到旅游从这里开始起步。

  ◎心头感念 红绿交映下的丰富表情

  对沕沕水来说,红色似乎只是一个印记,而绿色仍是其恒久的色彩。

  记者来到沕沕水村时,红色发电厂的厂房、机器都已作为文物被封存,用以展示,就连当年朱德走过的台阶也准备封存起来。新电站晚上发电,白天则让水变成瀑布展示给游人,电站上游的蓄水池也被冠以“天池”这一雅号。

  从传统农业向旅游业转变,沕沕水村经历了一场阵痛。就像当年从外面搬来那个庞然大物的发电机一样,对于这种变化,很多人手足无措。沕沕水村原村支书杨金贵说,2000年,他从外面寻求合作办旅游,村里一度贴满了大字报,逐渐受益后,人们心中的疑问才开始冰释。“哪怕一天从广场上领回一位客人,他们的生计也有很大改善。”

  4月16日,第二天会有一个500人旅游团的消息在水村不胫而走。景区管理处主任栗庆瑞有些担忧:“来这么多人,上哪儿住去?”村民却是满心欢喜。翌日清晨,已经有不少村民来到广场上候客,事实让他们惊喜,这一天的游客源源不绝,似乎远不止500人。

  杨杰这一辈人的儿孙们,生活已经和祖上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开着家庭旅馆和山村饭馆,从广场上招揽客人。杨杰二儿子杨二扣的饭店开在景区广场边,“最火的一天毛收入700元钱”,杨杰的余音中似乎带着惊叹号。杨金贵的女儿在权衡专业时,选择了导游专业。

  “是不是电线分割了画面?”瀑布前一位照相摊点摊主对无所适从的记者说,这位农民表现出来的“专业”让记者有些吃惊。

  50多岁的杨富锁来自邻村,他在天桂山支了一个照相摊点,看到这边来人多,便过来了。忙时务农,闲时照相,成了杨富锁的生活方式。

  旅游在沕沕水村刚刚起步,很多人从中看到了希望,这是继红色印迹之后,人们又一次看到生活的转机。这种生存发展的愿望积淀于民心,一脉相承下来。即便是当年清知县熊寿(上竹字头下钱)畅游沕沕水,俯视平原田畴万顷时也止不住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是固万民所赖也,岂徒供游眺已哉!”

  本报记者:王小波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