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居民争相记录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0日12:24 新闻晚报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浦东新区华丰路,这里的南码头街道社区文化书社已装修一新,下个月将免费对居民开放。在二楼的展示厅里有一个特殊的房间,名为“南码头的故事”。它就像个微型“博物馆”,通过大量的老照片和资料,反映这一地区百余年的沧桑变化。街道自拍的纪录片———《寻找南码头人》已完成,根据南码头人自身经历汇编而成的《南码头的故事》一书也即将付印。

  记者从南码头街道了解到,在半年多的征集过程中,居民踊跃参与,为打造社区“博物馆”提供了不少珍贵的素材和画面。世博会将带给南码头和这片老城区巨大的变化,大家都想“留住历史”。

  百年码头值得回忆

  南码头的历史由来已久。曾经在黄浦江上轮渡一号船工作,87岁的胡炳泉老伯告诉记者,以前浦江两岸来往多依赖小木筏,南码头(原南仓渡)可算上海最老的渡口之一,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由于交通便利,慢慢衍生人群,聚集为片区的核心。

  胡老伯说,他小的时候,附近住户男的都是船工,女的就在河浜里打水用,一条南码头路,窄得只能过一辆车。烂泥路旁是农舍和坟场,现在是翻天覆地地变化了。

  在胡老伯的指引下,记者看到,曾经是上海首条汽车轮渡线的南码头,起降浮桥的痕迹还清晰可辨。在几十年里,码头数次改建,加宽的跑道可以停几十辆卡车。河浜也变成了宽马路,边上是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虽然随着南浦大桥的通车,汽车轮渡已经中止,但是停靠着的几艘巨轮和游轮仍衬得码头“气度不凡”。胡老伯说,现在住在这里的老船工已经屈指可数,很多人是从浦西搬来的,有的还是“新上海人”,对过去一无所知。再加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隧道与大桥过江,码头的历史渐渐被人遗忘,其实很多东西还是相当值得回味反思的。

  征集故事汇编成书

  因南码头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却只有零星记载和口头传说,南码头街道在2004年10月发起了“文化寻根”活动,想从居民中征集一些资料和老照片,将这一区域的风土人情、民间生活、民族工业等内容汇编成书。2010年世博会将带来巨大的机遇和变迁,重温历史可以为南码头地区新一轮发展填补史料空白。

  负责人钱陈耕先生告诉记者,他本来还担心征集不到什么内容,没想到居委会几次座谈下来,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积极投入。已经退休的胡福仁、杨树林等老先生自己执笔,写下了父辈的经历及老宅的传说。60多岁的书画爱好者符老伯则根据回忆及居民描述,为《南码头的故事》一书配了近十幅插画。

  免费开放记载“移位”

  记者了解到,除了书稿外,配合此次“文化寻根”活动街道还作了大量工作。如在投资200余万元社区文化书社里,专门开辟一间陈列室“讲述”南码头的历史。在这个小小的“博物馆”内,有仿真的模型,更多的是向居民、社区单位、学校征集来的实物、照片。为了给居民更直观的感受,街道还自创50分钟纪录片《寻找南码头人》剧本。自写自拍几个月后,如今50分钟的专题片已大致拍摄完成,本周内将再补充一些世博会动迁的画面。

  钱先生则表示,专题片的第一集名为“移位”,第二集是“定位”,就是想反映在这个充满机遇和变革的时代,渡口在移位、厂在移位,人也在移位。往事值得回忆,更重要的是,面对2010年世博会,如何找到更高新支点。

  据社区文化书社王小姐介绍,社区文化书社是免费开放的,还会邀请志愿者讲解,通过室内的电子触摸屏,居民只需轻点鼠标,18个反映南码头生活缩影的故事便会自动出现,方便居民通过各种形式感知本区域的风土人情。同时所有介绍、解说材料都将翻译成英文,以迎接2010年来南码头参观游玩的各国贵宾。作者:晚报记者王楠摄影报道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