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上海交大讲师之死引发高校职称制度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10:28 时代信报

  为什么晏才宏不是教授?

  为什么晏才宏一定得是教授?

  晏才宏之死逼问“问题大学”与“职称崇拜”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他就是那么平静地看着我们,是直视的表情,说,我得了肺癌,没有一丝的哀伤,保持了一贯的很有气势的样子”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徐茜回忆起和晏才宏老师去年10月初最后两次在教室中的谋面,“当时的课堂上,极安静,每个人的心中并没有相信这是真的,用这样的表情说出这样语句,更像一出戏剧中的台词,大家都在想,可能是误诊吧。但是真正到了最后一堂课的时候,晏老师走进来,仍是极其安详的,说我给你们上完这堂课吧,第二章还剩一点点,这对于你们很关键,下一个老师来时,也能接得上。然后他就说,上课吧,我们的心里都是极其压抑的。”

  那堂课,对于学生们来说,很漫长。

  “之后,晏老师没有再来过,在网上的BBS里,我们看到了关于他的病情近况的帖子,是一些同学去探望他之后发的。这时,才感觉到了内心里的那种钝痛的感觉,是慢慢的很深的一种伤痛。觉得快要失去他了。”徐茜说。

  很多上海交大的学生还记得自己这位已经乘鹤西去的先生当时的神采。

  “但凡下课的时候,总看见先生夹一只烟在手上,这个习惯很不好,也许先生后来的病症就是因此而起。但是他在课上从来是不沾的。”

  “第一次见到先生的时候,他是那种飞扬的神采,风度非常的好,身体也好,他上的是《电路分析》这门课,这门课极枯燥,但是晏先生就能将它讲的很有兴味,我是爱睡觉的学生,但是上他的课从来不,他讲课从来不用PTP(幻灯片),而是用极工整的板书,他的字非常地漂亮,写出来又很有条理。”

  “他的线路图画的真漂亮,一笔画下来,像是用直尺比着画出的,他以前应该是学过画画的,我以为。”

  “晏老师的样貌?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声音,感觉很有底气,是好听的男中音,他的头发是那种乱乱的,附在硕大的脑门上,眉毛很浓,方形的脸,戴一副眼镜,有些胖胖的,很有正气的样子。”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的手势,气势很大,能压倒一切似的。上课几乎从来不带教科书,也从来不按书上的讲,有时竟说,同学,你们可知这条定理是错误的吗?说毕,先生就告诉我们推演的方法,让我们自己证明出这条定理正确的结论来。常常一道习题,他告诉我们十几种演算的方法来。”

  ……

  这位交大的同学们口口相传的晏先生,于2005年的3月12日病逝,终年57岁,死因是:肺癌。

  他死后,交大的学生自发在交大的BBS:“饮水思源”上发文章纪念他。短短的几天内就有上千篇,在所有追思他的文字中,这一条是可以读出痛入骨髓的伤逝之感的:“不知道天堂里是不是也会有人学习电路呢?如果有,他们真的很幸运。”凄美的文字、交大的学生们在纪念网站上设计出来的心形图案、校内comic上面的漂流瓶仪式的视频,都寄托着学生们的哀思,学生们将一支支的蜡烛点燃,心中默念着: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讲师之死引起争议

  晏老师尽管在学生们心目中地位如此之高,课讲得如此之好,57岁的他,到了临了之时,却也不过是个讲师而已。而这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评论。

  “这在高校里是很可怕的,57岁的时候,一些副教授经过多年的挣扎,没有在退休前拼出个教授的名位来,都已经很惨了。何况他,还是个讲师。”一位老师说。

  “大学体制中的人,大体是有两类,迎合的占大多数,剩下的,要么是像陈丹青那样的,向体制开炮,要么就像晏老师这样的,独善其身。”晏的一位朋友说。

  特别好的讲师,为什么不能仅凭其讲课能力而评上教授呢?

  交大电子工程信息学院一位和晏熟识的研究生这样说:“电路分析这门课可以说非常难,所有学电的学生都必须要学这门课,他把这门课讲得这么好,完全可以把这门课的内容录下来,整理出书。但是他偏偏不这么做。我想如果他脑筋‘活’ 一点,成为教授本不是问题。高校里就是这样,好的老师不可能仅仅凭讲课讲得好就评上教授,谁都知道,这是两码事。”

  去龙华殡仪馆参加过晏老师葬礼的教师徐国志,他是晏生前的好友,徐说:“晏老师是非常好的人,我只能说,(这个制度)对人是太过分了,我们高校的评价体系是该改一改了。晏才宏生前是写过申请的。但是因为不能被通过,他以后就再也没有写过了。”

  对晏才宏的正面评价大抵是这样的:欣赏他,是因为现在太多的人去追求表面的浮华,追逐现实的名利;佩服他,是因为太多的人利用太多的途径搞到所谓的论文和著作,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心血成果。现在大学里这样的老师实在太少了。很多学生来到大学以后有种迷茫的感觉,发现有的老师根本就是在照本宣科,或者在使用不知道用了多少年的讲义。

  但是也有另外的观点。在新华网的网友评论中,有一位署名“山海精灵”的网友评论:要想以自己的思想来改造世界,就必须要能走上舞台——台都上不了就只能呆在台下看别人唱大戏。你没有高级职称,就不会拥有话语权;没有话语权也就谈不上议政论政了;空有满腹经纶也无处施展了。所以,晏才宏固然有“魔电”般传授知识的能力和淡泊名利的洒脱,但在当前的校园里也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

  这位网友说:“既然没有论文,当然是讲师。应该改变的是讲师的低地位低工资,而不是送他一个副教授。”

  一位中科大的在读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晏才宏现象的本质含义是,在大学里,究竟是教学重要,还是科研更重要?好的教授,课未必教得好;反之,好的讲师,科研却未必强。这如果要说环境为他改变什么,就是应该承认和尊重讲师的地位,如果说他为环境改变什么,就是应该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也搞科研,如果真是牛人,他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是非常过分的自命清高,或者鄙视科研,意义也不大,毕竟科研还是很重要的,换句话说,我觉得如果能有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现行的教授评选体制总体上还是合适的,当然,搞腐败是另一回事。

  大学里的身份识别误区

  “晏才宏老师其实是常态,每个考进大学的学生对老师的期待就是他那样的。但是既然是常态,在其死后,却被新闻媒体热炒,只能再次说明,我们的大学有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熊丙奇先生说。

  “我们的大学对于自身存在的很多问题,依然冷漠,不愿直面高校的问题。”因为自身的双重身份,他不便对自己学校的事情做更多的评论,但是熊丙奇愿意就中国高校存在的共性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说,“晏才宏现象和陈丹青请辞事件一样,是高校各种体制存在痼疾的又一次爆发而已,没有晏才宏、陈丹青,也许就会有别的人,以别的形式暴露出这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晏才宏现象,暴露出高校‘评价体制’的问题。陈丹青请辞清华事件,是陈丹青不满‘学术行政化’,但是据我所知,陈丹青并没有真正离职,他还有7个学生要带完。他日前又续签了两年。我认为,首先,我们反省体制本身对不对?其次,我们应该形成共识,在现有的体制下,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看待体制下的每一个人。科研教授和教学教授,哪一个更值得我们尊重?教学工作是长期的,效应不明显的,而科研、专利成果是显在的,能够体现政绩的。我们中国高校的校长,都是官场中的一员,他们的业绩观、政绩观是和我们整个社会的评价体制联系在一起的。长期以来,盛行的官本位的思想,使我们中国的大学校长开始不按教育规律办事。本该学术化的管理却走上了行政化的轨道。中国的大学校长们并不是不明白应该怎么做,而是没办法那么做。”

  “对于讲师之死,我们也许陷入了一个身份判别的误区,说到底,做出这样的评价还是中国人固有的官本位思想在作怪。我在《大学有问题》这本书里曾经讲过日本岛津制作所田中的例子,他是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43岁的田中在日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既非教授,亦非博士,甚至连硕士学位都没有,只是岛津制作所的一名普通工程师。而专门生产科学测试仪器的岛津制作所,在日本也只不过是家不大有名的中小企业。假设由中国人来评这个诺奖的话,我们能把这个奖颁给田中这样的一个没有职称、没有头衔的‘小人物’吗?我们眼中的人才,往往有一大堆的头衔和光环,我们不仅患上了高学历崇拜症,还直接把学问的高低和职务的高低挂起钩来。田中获奖后,中国的报纸就会这样报道,他的身份是研究所 ‘主任’。其实在日本,大学毕业生进公司做一两年的职员,就可以晋升主任,但上面还有系长、课长代理、课长、次长、部长等等。主任实在不是个什么官。我们把田中的这个‘主任’看的这么重,恰恰是中国人‘官本位’思想在作怪。”熊丙奇说。

  钱钟书先生在1946年写就的《围城》中曾有这么一句: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正是这种“官本位”的 “国民心态”的真实写照。

  60年过去了。上海交大的晏才宏现象是否也应该让我们反思:为什么晏才宏不是教授?为什么晏才宏一定得是教授?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