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赐匾”昨天出土 遥忆当年英烈(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5日19:11 新华网 | ||||||||||
昨天中午,黄埔区在广州市文物保护专家的协助下,成功挖掘出记载当年鸦片战争中乌涌战役的重要见证物———“祥镇军祠”牌匾。 百年文物见证清兵抗英 昨天上午10时多,黄埔区文化局和广州市文化考古队,在文冲社区文园牛地街一处鱼塘塘基开始“挖掘行动”,两小时后,这块据称是清末光绪帝御赐的“祥镇军祠”牌匾终于重见天日。 记者在现场看到,牌匾虽经历了160余年风雨,但“祥镇军祠”四字仍清晰可见。据介绍,它将暂时寄放在南海神庙内,待广州海事博物馆建成后,作为重要馆藏文物收藏。 据著名文史专家黄应丰老先生介绍,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现在的文冲社区文元村至牛山一带就是著名的乌涌战役的主战场。为纪念在战役中阵亡的1600名清军官兵,19世纪80年代张之洞督粤时,清光绪帝曾下旨于牛山脚下建设“抗英忠勇清官兵合葬墓”及“军祠”。因为阵亡将士中,最高官阶的旗人玛佳·祥福仅为一镇总兵,战役中阵亡的粤、桂、湘三省兵勇就被统称为“祥镇军”,设立的祠堂也被称为“祥镇军祠”。 匾额曾被当“石凳”坐 清王朝覆灭后,“祥镇军祠”———这一鸦片战争的重要纪念遗迹渐渐衰败颓废,到上世纪60年代,年久失修的祠堂及合葬墓更是仅剩下断瓦残垣。 据介绍,“祥镇军祠”匾额原安放于“祥镇军祠”前。在军祠遭破坏后,附近居民看这块石头漂亮完整,就把它搬到遗址旁边的文园牛地街,放在街边当石凳坐。上世纪80年代初,“石凳”又被用来修建街旁鱼塘的塘基。 值得庆幸的是,合葬墓、祥镇军祠以及后来建成的牛山炮台旧址,在1993年广州市文物普查中被市政府以“乌涌清官兵合葬墓”之名正式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年初,熟悉黄埔区区情又热心文物史迹保护的居民反映,这块“祥镇军祠”牌匾就埋在合葬墓及祥镇军祠遗址附近。鉴于上述两处文物是广州市弥足珍贵的鸦片战争历史遗存,黄埔区文化部门特意请来广州市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指导考古发掘。 鸦片战争纪念遗迹或重建 文史专家、黄埔区政协副主席龙莆尧说,目前全市乃至全省第一次鸦片战争遗迹已经不多,除广州的三元里及虎门销烟遗迹,还有就是“虎门节兵义坟”,由于义坟碑刻上有一个错别字,很多文史专家倾向于将其定位于战后民间自发收敛殉国官兵的场所。“祥镇军祠”与“乌涌清官兵合葬墓”这样为当时清政府兴建的纪念遗迹,在广州可以说绝无仅有。 黄埔区文化局局长王淑平则透露,黄埔已向市文化部门申请将现藏于广州博物馆内的“祥镇军祠”另一块石碑“增建祥镇军祠添置祀田碑记”迁回黄埔原址安放。目前,这项建议已得到市文化局批复。黄埔区文化局还将考虑复原乌涌炮台及建设鸦片战争纪念遗迹。 乌涌战役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阴历二月二十六日,英军攻陷虎门,第二天英军七艘战舰逆珠江而上,向文冲村乌涌炮台猛烈攻击,原驻守的两广军队及增援军湖南祥镇军的官兵约1600多人奋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官兵遗体漂浮江中,后尽收葬于牛山山麓。这就是“乌涌战役”。(记者周乐瑞,通讯员丘秉春、任锦言)(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