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感动河南十佳母亲” 评选活动候选人事迹选登 经历了人生三大不幸 苦并甜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09:45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采访时间2005年4月19日采访地点马金凤大女儿家倾诉人马金凤 女 80岁 农民采访人记者 梁建辉实习生 华小亚

  “我不是唱《穆桂英挂帅》的马金凤,人家可是豫剧名家。”一见面,马金凤就赶紧“亮明”身份。

  “我到医院看病,医生总和我开玩笑,说我是豫剧名家,非让我先唱一段儿,才能给我看病。”老人笑着说。

  马金凤是郑州市古荥镇古荥村的村民,这位80岁的老人,是7个孩子的母亲,是小姑、小叔眼中的嫂娘。这位身材瘦弱的老人,一生历经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三大不幸,但她没有被苦难击倒,依然坚忍、幸福地生活在亲友们的包围中。

  对于曾经的苦难,老人不愿多谈,甚至责怪和记者联系的大女儿“多事”。看到记者上门,老人有些紧张,担心很多事过去多年,记不清楚,给记者添麻烦。实际上,她在内心深处回避这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

  “我是老大,下面有3个妹妹,1个弟弟。父亲去世时,我才12岁,娘一个人带着我们姊妹5个过活儿,日子实在过不下去。那年正逢民国31年大荒年,饿死人一点儿也不稀罕,卖儿卖女的更是常见,大家都没啥办法,都是为了活下去。”

  “我家祖辈是铁匠,可是父亲去世,手艺眼看要失传,娘请来师傅教兄弟打铁,准备以此为生。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娘怕我们饿死,又不忍心卖我们,谁知道人贩子一个馍就把两个大妹妹拐走了,后来听说卖到了山西,再也没有下落。”

  “日子越过越难,娘一狠心要卖小妹妹,我边哭边跪着求娘,这才保住小妹妹。小妹子真是争气,后来条件好,送她上学,成绩突出,连跳好几级,16岁时考上兰州的一家工厂,落户兰州,再也不用挨饿。”[突然成了九个孩子的娘]

  16岁那年,马金凤被公公领走,嫁给了大她两岁的丈夫。

  本以为换了个家,生活会好过些,等她“过门”,才发现婆家日子更艰难,丈夫家连房都没有,一直在亲戚家借住,常常从东家搬到西家。公公告诉她:“没房,咱只能‘串房檐’。”

  “那时我婆家很穷,床上铺的褥子都没有,都睡光席子,盖的被子也是破破烂烂的。家里没有地,连住的房子都是借别人家的,平时就靠做些小生意糊口。我刚到他们家时,家里以卖枣窝窝头为生,我每天除了干家务,还要从早到晚推磨磨玉米和麦子。”

  马金凤和婆家妹妹白天把40斤粮食磨6遍。到晚上,妹妹睡觉,她和丈夫、公公再磨40斤。第二天一早,家里人还没起床,她就要早早起来,把前一天磨出的80斤麸子再磨6遍,磨出的麦麸面,熬成面糊糊,以此充饥。

  马金凤连这些麦麸面糊糊也喝不饱。她要等到全家都吃完才能吃剩下的。干活时实在饿急了,就在推磨时趁家人不注意,抓几把生面往嘴里塞。“结果,结婚不到两个月,人瘦得不成样儿,回娘家走亲戚,娘差点儿都认不出我,娘俩抱头大哭。”

  解放前,农村的封建观念深,新媳妇难免受气。尽管马金凤勤奋劳作,婆婆还是看她不顺眼。更主要的原因是她婚后10年没有生育。

  “我嫁过去还是个孩子,饭又吃不饱,哪能怀得上孩子?”

  10年后,26岁的马金凤终于有了第一个孩子,大女儿的出生,让她圆了当妈的梦。随后,6个子女相继问世。这期间,婆婆患病去世,撇下年仅7岁的小姑子和5岁的小叔子。从此,马金凤成了9个孩子的“娘”。至今,小姑子在她面前仍然像个孩子,“嫂,我想吃你烙的油馍”,“嫂,你给我包饺子吃吧”……为了让一群孩子有饭吃,马金凤没日没夜操劳。

  屋漏偏逢连阴雨。1970年,丈夫患病去世,当家的大梁轰然倒塌。

  当时马金凤45岁,7个儿女中最大的才19岁,最小的才3岁,加上小姑子、小叔子,一个女人养9个孩子,马金凤的精神崩溃了。

  “我当时哭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整天和孩子们哭成一片。邻居们来劝,最后一句话总是‘唉,这光景让娘几个咋活啊!’”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最让马金凤感到欣慰的是,儿女们都很懂事、争气。

  大女儿和大儿子首先开始分担家庭重担。姐弟俩每天用架子车从古荥镇往郑州市的二里岗拉棉花包,一天一车,天不亮就出发,天黑回家。姐弟俩吃的是从家带的高粱面窝窝头,渴了喝口凉水,偶尔花两毛钱买碗丸子汤改善生活,换来的血汗钱交给娘。

  马金凤自己除了干农活,白天还给别人看孩子,每天还给浴池拆洗10多条被褥,晚上给孩子纳鞋底。除此之外,用麦秸秆编草帽也成为家庭的一大收入。

  在一次拉马车下陡坡时,车子的绳套突然断开,绊住马金凤的脚,大马车从她的前胸斜轧过去,调理了两个月,才逐渐恢复健康。“我当时想,我不敢有事,要不一大家子人谁来管啊?”

  在公社照顾下,大女儿16岁参加工作,到镇上的供销社做营业员,每个月有30多块钱的工资,全都交给娘。

  大女儿出嫁的时候,自己买了一身新衣服,没有任何嫁妆。马金凤觉得对不起女儿,大女儿反过来安慰她:“娘,咱家穷,你把一家人拉扯大,已经很不容易了。我啥嫁妆都不要,我是长女得从我这儿立个规矩,咱家闺女出嫁都不能要嫁妆。”

  “这段日子虽然苦,可是看着孩子们这么懂事,我过得很高兴。而且因为我觉得我受那么多罪,都是因为不识字,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们和我一样受苦,日子再难,我也要让他们读书。除了大女儿因为要照顾弟弟妹妹们只读了小学外,其他孩子都是初中、高中毕业,包括小姑子、小叔子。”

  “大儿子很能干,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是民兵排长,后来还当上了生产队长。允许做生意的时候,他自己办起了预制板厂,还买了两辆汽车搞运输,弟弟们盖房、结婚都是他操办。”

  日子越过越好,马金凤终于长出一口气,认为以后啥也不怕了。

  可世事难料,又一场打击从天而降。[再也听不到他喊“娘”了]

  去年7月的一个早晨,马金凤50岁的大儿子王国平因心肌梗塞突然去世。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让马金凤痛不欲生。

  在和记者交谈的过程中,马金凤老人谈起以往的苦难一直很镇静,唯独提起大儿子的去世,她放声大哭。在马金凤的心目中,长子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其他孩子的楷模。每天不论长子回来多晚,都要到她床前问候一番,听到大儿子喊的一声“妈”,她才能安稳地进入梦乡。可现在,一切都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大儿子乐于助人,为人宽厚,在乡亲们心目中拥有很高威望,人们自发为他送葬,让马金凤感到很安慰。

  但是,从此,她的脸上失去了笑容。

  为了让马金凤高兴起来,全家人对她的照顾更加细致、周到。虽然住房相隔不远,儿子、媳妇却争相接她到自己家住。对此,大儿媳妇向弟媳们发出“警告”:“我和咱妈相依为命,谁也不能和我抢。”为照顾婆婆,大儿媳和马金凤睡在一张床上。

  马金凤老人自幼生活艰苦,平常饮食简单,最爱喝玉米糁儿粥和面稀饭,不管她到哪个子女家,这些饭必备。她唯一的零食是生西瓜子,一次她和三儿子开玩笑说瓜子吃完了,三儿子站起就走,一会儿工夫就背着20斤生瓜子出现在她面前。后来她才知道,这20斤生瓜子,是三儿子开车到郑州市黄河路的黄河食品城,从10多个摊位凑齐买来的……[现在的生活]

  “现在家里生活好了,我的年纪也大了,儿女们就劝我好好歇歇,忙活了一辈子,好好享享福。可忙忙碌碌过了大半辈子,每天不干活就不习惯。”马金凤说。

  媳妇们认为她们很幸运,遇上了一位好婆婆。当年,一个儿子去相亲,媳妇的娘家人说:“嫁闺女不图有钱,图个好婆婆,早听说你母亲人好,这门亲事算定了。”

  在农村,儿子成家后分家是理所应当的,马金凤家却是例外,儿子们成家后,坚决不分家,一个媳妇说:“这么好的婆婆,谁想分家才是傻瓜。”虽然不在一起住,可10多口人吃在一起,相互和睦,有事大家齐上阵。乡亲们对此啧啧称赞。

  马金凤把媳妇看得和闺女一样亲。过去,不管生活多困难,每逢媳妇生孩子坐月子,她都亲自照料,每天做七八顿饭,还想办法凑钱买整只的羊,煮成羊肉汤给媳妇补身子,其他人谁也不能喝。媳妇坐完月子养得白白胖胖,碰上村里人夸奖,媳妇就自豪地说:“都是婆婆的功劳。”

  “平时在家里,看孙子,洗衣做饭,缝缝补补,只要干得动我就干。我总是想,孩子们在外面忙不容易,回到家看到我准备好热乎乎的饭菜,他们肯定心里也热乎。”

  马金凤还经常这么说儿子和女儿:“你的妈是妈,人家的妈也是妈,所以两边的老人都要孝顺。我爱吃生瓜子,儿子每次给我买,我都让他们分一半给他们的岳父母。”

  记者注意到,老人粗糙的手上戴了3个戒指、3个手镯,耳朵上还有两个金耳环。老人指着首饰,一一告诉记者:这是妹妹买的,这是大媳妇送的,金手镯是孩子们凑钱买的……“村里人都说我是个有福老婆。”

  如今,马金凤老人膝下除了子女,还有15个孙子、孙女和1个重孙子。历尽磨难,老人依然坚忍而又幸福地生活着。

  马金凤的大女儿王小凤说:“在每个家庭,母亲的故事都能打动子女。我母亲一生经历了人生的三大不幸,但是她很坚强,面对打击,一次次渡过生活的难关,她的意志影响着子女,向我们传达了人生的信念——生活没有过不去的难关。她是一位值得我们永远尊重的母亲!”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