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河北垦荒者的足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8日02:35 燕赵都市报

  从石家庄出发,经北京,转哈尔滨、佳木斯、鹤岗,在杳无边际的黑土地上走了整整两天,我们来到寻访的目的地:黑龙江省共青农场。

  农场位于中俄边界萝北县界。莽苍的荒原已经蜕变成久远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农场,有宽阔平整的马路,络绎不绝的车辆、邮电局、银行……忙忙碌碌的男人、装扮入时的妇人、学生装的孩子们……几乎看不出跟其他城市小镇有什么不同,只有刻在牌楼上的名
称,才透露出深重的时代色彩。走进农场,我们发现,随便走来一个满脸核桃纹的老人,就能打开一部生动详尽的新中国边陲垦荒史。

  张绍光、李魁忠们,这些50年前来到这里的垦荒者,不久前给河北省委写的那封信,重新让河北人揭开了这段尘封的历史,也促成我们此行。

  距农场场部10分钟车程,在小兴安岭余脉南麓,冤枉山脚下,坐落着共青农场第六管理区十二居民组,又名“河北庄”,是河北垦荒者最早安扎落脚的地方,我们的采访,从这里开始。

  共同命运揭开凝固的历史

  齐国欣、陈玉章、杨修朵、于爱英、钱学礼……4月25日,“河北庄”队部,聚集了所有能够走出门来的老垦荒队员,13个。都是70岁上下年龄,头发白了,牙齿脱落了,步态蹒跚了,皱纹渗进眼窝里。口音,依稀还能辨别出保定味儿、秦皇岛味儿……但是,我们很难再从那沧桑而平和的眼神中,捕捉到当年离家时那份火热的激情和青春的亮丽了。

  回忆,是老年人的特权,更何况,这些人整个生命,都已经被定格在那段回忆当中了。

  所有人的生活轨迹,都从50年前《中国青年报》的那一纸“倡议书”开始发生巨大转变。1955年,共青团中央向全国广大青年发出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这些十八九岁的姑娘小伙子们,凭着自己的良好出身、对国家的忠诚,从保定的学校里,从石家庄的工厂里,从秦皇岛的机关里……出发!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党团积极分子。为国尽责,奉为天职。

  离开家的那一刻,是老人们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瞬间:震天的锣鼓声、弟弟妹妹羡慕的送行目光、胸前大红花的鲜艳,把老母亲的思儿的泪水和呼唤淹没了。他们抖擞着精神,奔向不知名的远方,四天四夜之后,他们发现来到了一个杂树丛生、蛇虫遍野的荒原。

  50年开荒历程是一部难写的书

  乍一下车,连从最艰苦农村出来的小伙子,都倒吸了一口气。

  他们周边全是荒草、杂树、深水的沼泽,蚊蝇、蚂蟥成团,狼吼和熊瞎子,让他们一刻也不能安心。他们要从这一人多高的荒草中,没膝的深水中,开辟出土地,种出粮食。很快,这些孩子们便笨拙地抡起锄头,生疏地拿起镰刀,开始驾驭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野马。

  他们还要践诺出发时立下的誓言:不要国家投资,要白手起家!3年,没有人拿一分钱工资。

  数九寒天,冰冻三尺,睡觉时,大衣、靴子、棉帽根本脱不下;脚下永远是很深的水,铺上木头和草垫子就睡,鞋子从来没有干过;遍地草木,一旦起风,就不能生火,饭是经常吃不成的,喂牲口的豆饼就是口粮……垦荒队员们,大多落下了腿病和胃病。

  好多小事情今天还被他们常念叨———

  队员孙四祥(已故),担着扁担给山上的同伴们送饭,在山里迷路,又遇上狼,吓得不停地走着敲了一夜铁桶。

  为了暖和,队员们的被子白天都摊开着,一名女队员晚上睡觉,从被窝里摸到两条大蛇。

  一切都被简单化了,包括人生大事:结婚。程序是粗糙的:白天上工的间隙,就去领了证,晚上就在同伴们的笑闹中住进新搭建的草棚子里,一把糖一顿说笑就把事儿办完了。那时候,什么事儿都兴集体办,经常是几对新人同时结婚,一个棚子住几家,半间草屋做新房,中间只挂条草帘子。有一年春节,钱学礼他们7对新人同时办喜事儿,晚上住在这样的草棚里,一家的蜡烛倒了,7间草棚毁于一旦,幸亏他们腿快跑了出来。

  ……

  1957年下大雪,平地一米深,冷得被窝都被冻住了。同他们一起来的垦荒队员,纷纷跑掉,好多人被劝回来,又哭着跑走了。河北来的600多人,最后走了400多。

  而剩下的这批人,凭着一份信仰和坚忍,咬牙留了下来。

  如今的河北庄,除了跑掉的、流转调走的和去世的队员,只剩下十多个老队员了,他们,和他们的子孙,成了这片土地的主人。我们对面坐着的几位老妇人:杨修朵、薛宝仙、王焕玉,老伴都在50多岁的时候去世了,和70多同样故去的队员一起,被安葬在村边的南山脚下,永远地离开了故乡。

  石碑,刻在“河北庄”的血液里

  在第一代垦荒者之后,转业军人、知青,也相继来到知青农场充实开拓者队伍。沼泽,一片一片陆续变成良田;漫天的杂草中,铺出了可以跑汽车的柏油路,高楼起来了,学校建成了……岁月把皱纹写在拓荒者的脸上,拓荒者,用双手真实地画出了一幅沧海桑田的图画。

  今天的河北庄,宽阔的沙石路面汽车不断,绿树掩映下冒出很多崭新的红砖瓦房,湛蓝的天空、大朵的白云,挺拔的白杨,鸡犬之声相闻,成了一个让外来人流连的安详美丽的农庄。

  河北庄实行了集体化管理,各家的苞谷都存放在村边的公共晒场;所有的农机具,都必须集中存放在农具厂,这样,村里的道路不会轧坏,农机具也因专人看管不会丢失;村北是专门发展畜牧业的小区,猪和羊,都必须集中到这里来饲养,而不允许拴在自家院里。

  1182公顷耕地,这个数字足以让关内人瞠目,河北庄玉米、大豆的质量极好,已经经过欧盟的质量认证,运往全国,正在打国外市场。西瓜、土豆、香瓜、芸豆,在这里也非常丰富。

  山东籍的祝宗信如今是农庄的主任,他介绍说,河北庄的人勤劳,能自己干的活,从来不雇工;河北庄人节俭,吃穿都不铺张;河北庄人诚恳,是全农场少有的从来不拖欠农场账务的村子;河北庄人安分,50年没有发生过治安案件。从综合水平来讲,河北庄在全农场是标兵。

  河北庄人也有他们的苦恼,如今,这个村庄的一些人正在思考怎样发展深加工,走出自然经济的圈子,谋求更好的发展。他们还发现,过度砍伐已经引起环境恶化,于是,路旁种起了整齐的白杨和柞树,“退耕还林”成为这代人的一份责任。

  今天的河北庄年轻小伙子一口地道的东北话。有人要问:“你是哪儿的人呢?”他们会哈哈大笑着回答:“我黑龙江人呗,在这儿都40多年了,是呗爷儿们!”一到节日,男女老少都会聚到广场上,快活地扭起东北大秧歌。他们已经融入这里的环境中。然而,一旦电视里有河北梆子演出,老人们会半夜起来边看边流泪,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他们每天都必看石家庄的气温。

  河北庄的老人们珍视他们的现在,队部旁边,有一个方圆15亩的大广场供全庄人休憩,走过这里,每个庄里人都会带着自豪的语气指给你看:“这广场,这路边,过些天全都开满花了,可漂亮啦!”

  就在这个广场上,最醒目的地方,矗立着一座白色的雕塑和石碑,石碑上书:“这里的人们不会忘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冀中儿女耕耘了48个春秋,披荆斩棘,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创家立业,铸造出无私奉献精神,勤劳朴实的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铮铮铁骨的北大荒人,选择的人生课题,就是在奋斗一生的火炬下,实现自己美好的追求。”

  老人们说,这石碑,已经把拓荒者的精神,刻进河北庄的血液里了。

  本报记者:吴艳霞、祁胜勇 自黑龙江萝北报道

  :老垦荒队员给曹妃甸青年突击队授旗

  本报讯(记者刘彬、实习生牛琳)昨天,在我省纪念五四运动86周年暨“青春燕赵”青年文化系列行动启动仪式上,来自黑龙江省河北庄的老垦荒队员王德林、张德京将一面印有“青年突击队”字样的红旗,授予来自河北省一号工程———曹妃甸的青年突击队员。红旗飘扬,老知青和当代青年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昭示了艰苦奋斗、团结拼搏、不断进取的“北大荒精神”在新一代年轻人中传递。

  会后,两位老人说,能为曹妃甸的青年突击队授旗,他们感到非常光荣,他们为河北的发展感到高兴,他们希望河北的年轻人能把老一辈的精神发扬下去,为河北的发展做出贡献。

  曹妃甸青年突击队今年4月刚刚成立,共有10个支队,200多人。青年突击队队员说,他们一定会发扬老一辈艰苦奋斗、团结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为河北的发展贡献青春热血。

  又讯本报将在今天下午3时举行座谈会,诚邀曾在河北庄战斗过的老垦荒队员及在那里出生、成长的垦荒队员的子女参加,地点在燕赵都市报社五楼会议室。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