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这一脉 悠远家事昭青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1日05:56 三秦都市报

  “第一钟情是少云”

  沈太夫人遗愿傍寺而寝

  “听过去的老居士说,老太太为人和气,也信奉佛教。”今年66岁的释刚香担任清凉寺住持已经有13年,谈及与寺院一墙之隔的沈太夫人,她并不感到陌生。

  释刚香说,早就听上年纪的老居士说起过连战祖母,“上世纪三十年代时,老太太就住在清凉寺附近的东姜村,闲时常来寺庙念佛打坐,有时也搭手给香客居士做饭,因为她性格随和,在居士中人缘很好。”释刚香还讲起她由前任住持那里听到的一则信息,连战祖母病故前曾留有遗言,想在去世后埋葬在寺庙旁边。

  上述说法,记者在连战父亲连震东的有关回忆章节中得到印证。

  1936年,连横在上海去世后,连震东将沈太夫人接到西安生活。3年后,在西安东姜村居住的沈太夫人也随之仙逝。当时因西安无火葬场,除和尚圆寂后有些是火化外,其余都是土葬,连震东将其母安葬在清凉寺北。其后,连震东由西安前去重庆,后又经由重庆到台湾。

  今年85岁的孙凤岗曾与连震东有过来往,在他看来,连震东很怀念他的母亲,有时提起去世的母亲也表示出伤感。孙凤岗认为,连战一家所以选择在杜城村居住,与连战祖母去世不无关系,因为从距离上看,连战祖母住过的东姜村离“西京筹委会”更近些。

  这种推测似乎更接近历史本来面目,采访中,记者留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当年连震东正是在一次闲暇散步中,偶然走进孙任职的东姜村小学,与其相识,并举荐孙进入“西京筹委会”工作。

  沈太夫人原名沈少云

  沈太夫人名字少云,是台湾殷商沈德墨之女,大连横4岁。

  由连横外孙女林月文撰写的文字中,沈太夫人与连横之间的婚恋往事渐渐显露出来。光绪二十三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俄文的连战祖父连横,奉母命回台湾,与沈少云成婚。沈家是台湾望族,世代经商,沈少云是家中长女,明诗习礼,是一位典型的贤淑妇人。

  林月文回忆说,外祖母沈少云虽是一位旧式妇女,但人很知书达理,对于有远大抱负的连横,她能深切了解,这也是连横在婚后能够多次只身远游的缘由,家里则主要依靠沈太夫人操持,“她兼担起慈母严父的双重责任,教养子女。”

  相关文字中对于连沈两人成婚,还记载有一段传说。据说,在洞房之夜,新娘沈少云仿佛看见一只脑后梳着一条红辫子的白猴跳入帐里,瞬间消失影踪,只见到他的新婚夫婿躺在那里。对此,沈少云一直不解因由,也不曾向连横提起,然而她却毕生相信,她所敬爱的丈夫乃是玉猿化身。有史料描述说,连横晚年时期,每当夏天家居时,总喜穿白色衣衫,盘曲一条腿,抱着另一条腿,坐在床边吃花生米。

  情诗见证夫妻情

  在贾吉庆印象中,1979年底,他与岳父孙凤鸣有过一次长谈,谈话中,孙凤鸣曾透露过连震东向他所谈及的他父母间感情,“这或许就是连战多次安排友人在回大陆探亲时,多方打听墓园下落的原因,他是想了结他父亲迁祖母遗骨的遗愿,好让两位老人得以合葬相伴。”

  贾吉庆的分析不是没有道理。在林月文写就的文字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沈少云虽生得娇小,看似柔弱,但她始终是连横最有力的精神支柱。在长达3年分离的时间里,她毅然担负了上侍老母下抚儿女的重任。也是因为有这样一位贤惠而坚强的女子,连横也才能无所顾虑完成畅游搜史的长期旅行,也才会有于1917年脱稿完成的《台湾通史》。

  在外期间,连横写过许多诗函寄赠给沈太夫人,其中一首最能表露他的感激之情:“男儿铸史女绣诗,武公之子乃尔奇,赖君为母兼为父,昼课男儿夜女儿。”

  富家出身的沈太夫人,一生与连横默默相许,能安贫守道,恪尽妇职,实为难得,而连横对她的感情也是忠实深厚,这从他题写的《题扇》中可见一斑:“说扇评花回出众,柔肠侠气两纷纭。天涯落拓谁知己?第一钟情是少云。”

  目前居住在西安城东,今年84岁的李中仁老人,早先是台湾陕西秦腔学会理事长,在他的描述中,连战一家的身世更显得直观。“台湾‘总统府’前的和平公园里,有大小5个亭阁,内中主要是记载对台湾作出过贡献家族的史料,其中边侧一个亭子里,就是‘连氏’亭阁,里面详尽介绍了连氏家族所作的贡献,这在当地乃至整个宝岛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耀。”李中仁有些后悔,在前次返台时,没能带些影像资料,“那样会更明白些。”

  “台湾人永远是堂堂的中国人”

  “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历史。”

  ———连永昌

  4月30日,连战一行到达母校———西安市后宰门小学。连战回赠母校的五份礼物中,一本《台湾通史》珍藏版可谓弥足珍贵,这部由其祖父连横所著的史家著作也曾被当作礼物送与北京大学。由此可见他对祖父连横的尊崇。

  祖籍福建省漳州龙溪迁往台湾的连氏家族,从连战七世祖起,不甘于明亡的家国之痛,跟随郑成功来到了台湾,居住在台南郑成功驻兵故地———环境幽雅的宁南坊马兵营,以制糖为业。

  连战祖父连横一生以国学见长,并以“台湾原本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永远是堂堂的中国人”为动力,历经十年著下了《台湾通史》。连横之父连永昌曾购置一部《台湾府志》送于连横:“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历史。”父亲的这番话使幼年的连横就将著作《台湾通史》视为己任。与司马迁著《史记》一样,都是深受先父遗志影响。

  而这种影响又延续到了连横之子连震东身上。

  1931年,连横写信给他在日本东京完成学业已两年的儿子连震东命其回国。1933年,连横携家眷返回大陆,定居上海。值得一提的是,在此间,连横曾偕夫人来到过陕西,在他看来,陕西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并著下了《关中纪游》诗作,共27首。

  “震东,我没有留东西给你。”

  ———连横

  这是连横留给儿子的最后一句话,而连震东回答道:“你留给我的东西太多了!”之后,连横便与世长辞。连震东知道,父亲留给他最为珍贵的东西就是《台湾通史》和诸多手稿。

  自连横去世后,连震东始终将这些手泽精心保管,当作是很大的责任。由上海到西安,又由西安到重庆,再从重庆到台湾,他都随身携带,用连震东自己的话说:“除了先父的这些遗稿之外,别无长物。”抗战期间,逃避日本人的飞机轰炸,他都是带着父亲的手稿躲避在窑洞里,深怕一个炸弹下来,父亲的毕生心血化为灰烬。在空余的时间里,连震东开始点点滴滴地整理父亲的手稿,并陆续将其刊印出版。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收复在即,大陆同胞极欲了解台湾历史,但由于两岸阻隔,无缘拜读《台湾通史》。因此由徐旭东先生穿针引线,商务印书馆承接出版事宜,连震东返回台湾,《台湾通史》终于连横去世10年之后得以在祖国大陆重印出版。

  “这样子人的家庭所成长的子弟当然毫无疑问地是充满着民族的意识,要改都改不过来。”

  ———连战

  4月30日,连战于母校演讲时说,我来自这样的一个家庭:父亲是台湾人,当时台湾已经是日本的殖民地,母亲是沈阳人,那个时候沈阳已经沦陷,也是被日本人占领,这样子人的家庭所成长的子弟当然毫无疑问地是充满着民族的意识,要改都改不过来。

  在连横去世2个月后,孙子在西安降生,取名“连战”,寄托着连横希望子孙与日寇奋战到底的决心。抗战胜利后,连战随家人赴台,以学者之身迈入政界,在岛内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中,人们仍然可以从其所奉行的鲜明立场中,感受到连氏家族内心深处的中华民族情怀。由此可见,连氏家族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传承到了连战的身上。

  《台湾通史》浸透着连氏家族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凝聚着从连永昌到连战四代人维系中华民族精神于不坠的朴素思想和强烈的使命感。回顾连氏家族满腔热血为民族精神之传承而奋斗的足迹,综观两岸人民为祖国统一之企盼而献身的历史,令人感怀至深。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快乐五一
快乐五一放松心情
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图铃免费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