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三代上海大学生眼中的海迪姐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3日14:01 东方网

  东方网5月3日消息:明天是五四青年节,这原本是张海迪应约来上海和青年代表座谈的日子。20年前,也是应团市委邀请,30岁的海迪曾来跟沪上青年座谈;如今,她却因工作繁忙不能践约。记者了解到,上海人还念念不忘海迪,而她也通过本报对上海青年谈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为播种幸福之举而感动

  说起学习张海迪,1986届大学毕业生刘志勇感慨万千:“当年,海迪精神解开了我心里一个谜团———怎样把人生价值和爱国热情紧密结合起来;如今,海迪仍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自己年纪也不小了,但只要一想到她,我就觉得没理由停歇。”

  1985年张海迪离开上海后,许多大学生纷纷要求转交信件给张海迪。“我们多想为你做些什么,但这好像是多余的。你日夜为国家做贡献,享受与你无缘,忧愁和你不沾边。”“你虽没上过大学,但你说,‘一个人活着,不该是为我而存在,应该为人民的需要而存在。’这不正是你从共产主义人生观大学毕业的优秀答卷吗?”……

  在团市委工作了几十年的吴仁杰见证了张海迪来沪的全过程。吴仁杰说,一次座谈会后,一个大学生久久不肯离开,他说:“海迪自己不能走路,却治好了瘫痪的老人和小儿麻痹症的孩子,让他们能走路。她使我坚信,为人民播种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为奋发向上之志而振作

  30多岁的李涛,上世纪90年代在复旦大学法学院度过了大学生涯。记者提起张海迪,他颇为诧异:“这个名字好像被人淡忘好久了。不过,我想大多数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心中还是有她的位置,她顽强的毅力和奋发向上的斗志值得我们一生学习。”李涛还记得二年级大学语文课期末考的考题是“张海迪给我的启迪”,也记得张海迪的名言: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高高地飞翔!

  “我们读大学时,正值改革开放深化,整个社会思想观念发生着剧烈的嬗变。大家在一起谈理想谈人生时不免有些茫然。后来,我在图书馆看到了张海迪的自传体小说《轮椅上的梦》,很有感触,一个严重残疾患者尚能如此自强不息,我们这些身体强健的大学生,为何还如此消沉?”

  “转眼‘海迪精神’已诞生20年。”李涛感叹道,“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偶像。但是,自强和自立总是爱国主义的基础,而作为人类生命意志坚强的象征,张海迪不会‘过时’。”

  21世纪初大学生为读书报国之心而自省

  曹洁颖现就读于第二工业大学。记者找到她时,她正跟同学们聊着金城武、后街男孩。“海迪阿姨不是影星、歌星、球星。但我小时候听大人们提过她的名字,读小学时我写作文还引用过她的事迹。”小曹说:“她瘫痪了,还坚持学英语、日语、德语、世界语,就是为了能为国出力。想想我们有些大学生,少了一点像她那样求知若渴的精神。”

  “别看我们常聊明星,我们也看爱国电影,受爱国教育。”小曹说道,“像海迪阿姨那样积极学习,日后在工作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才是务实地爱国。”

  作者:选稿:陆萍 来源:新民晚报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快乐五一
快乐五一放松心情
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图铃免费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