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企干部斥巨资创建车队学雷锋 妻子与其离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9日23:59 生活报 | ||||||||
老百姓叫他“活雷锋”,其实他是一名企业家 他的毕生追求是让雷锋车队运转下去,但每年都要给车队“输血” 如今,斥资百万建立起来的雷锋车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活雷锋 雷锋车队的困惑 2001年初,栾景通创建了全国第一支专职免费服务车队。雷锋车队由一台“捷达王”轿车和四台面包车组成,聘请了专职的工作人员和司机,设立办公室,开通了求助热线电话,面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服务。 几年中,雷锋车队已拥有志愿者2500人,累计志愿服务58600余小时。雷锋车队的几台免费服务车先后接送老弱病残、中外宾客29760人次,栾景通为此投入资金118万元。 栾景通的车队越来越大,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由近三百台出租车加盟的志愿组织;然而他自己的企业却越来越小,最后挤进了哈尔滨道里区前进南头道街12号楼的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采访当天,下着哈尔滨的第一场大雨,听说记者要找栾景通,一个中年人自告奋勇为记者带路,冒雨把记者送到栾景通的化工商店。 “搓麻论圈,我学雷锋也转圈” 栾景通今年45岁。 1983年,他由部队转业被分配到了省化建公司。1985年,他被公司任命为团委书记,正科级。当时,刚刚兴起下海经商的热潮,身为国企中层干部的栾景通凭着一股想干自己事业的热情,辞掉了工作。从1987年到1997年,栾景通白手起家搞起一个颇具规模的化工商店。 1999年,栾景通买了第一辆捷达轿车。当时,栾景通的母亲身患癌症,他经常要出入医院接送母亲看病。他发现医院里有许多的老人,有些老人没有儿女照顾,看完了病还要挤公共汽车回家。因为自己的母亲也在患病,算是同病相怜,栾景通觉得心里挺不是滋味。 “大爷,您坐我的车回家吧。”一天,栾景通在医院停车场,看到一对老夫妇互相携扶着从车前走过,他实在不忍心,决定捎他们一程。 绕了一个大弯,栾景通把老两口送回了家,回来的路上,栾景通的老妈破例对儿子一顿夸奖,还讲了许多好人有好报、行善积德的老话。栾景通心里琢磨,“我曾是一个团支部书记,现在我有这个实力,我为什么不能帮一帮这些老人们呢?”打定主意,栾景通制作了一块老弱病残免费服务车的牌子挂在车前。随后的那个星期天,他开车来到街上开始了义务接送老人的行动。 栾景通有许多社会关系和朋友,但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搓麻,以前,朋友们在一起聚会他除了和朋友们唠嗑之外就是闲坐,很无聊。添了这个新的“爱好”之后,栾景通的聚会有了新内容。一般情况下,他把大家安顿好,然后嘱咐一声,“吃饭时叫我。”就开着车出去做好事。他对朋友们解释:“你们搓麻将论圈,我开车在市里也是转圈,虽然都是转圈,可我做好事比你们搓麻有意义。” 学雷锋也不那么容易 栾景通做好事的地点在公共汽车站,这里的乘客一般没有条件打出租车。 起初,他的行为并不被人们所理解。 “同志,天气这么热,您抱着孩子挺辛苦,我送您一段吧。”栾景通“招徕”的第一个乘客是原哈尔滨妇产医院附近碰到的一个抱小孩的妇女。 “走开,要不我叫警察了。” “我不是坏人,我只想帮帮您……”不等栾景通解释,等车的几个打抱不平的人已经走过来。栾景通在别人指指戳戳的议论声中尴尬地钻进了轿车。 栾景通不死心。 在东大直街,他又叫住了一对老夫妇。经过耐心地解释,老头终于心动了,一只脚刚迈上汽车,却被老太太一把拽下来。“别看他现在说得好好的不要钱,到地方肯定得变卦。” “您看看我车前的牌子,是专门免费服务的雷锋车,绝对不要钱。”栾景通急了。 “这年头,你耍的这套把戏我们看多了。”老两口消失在人流中,栾景通无奈地摇了摇头。 出师不利,栾景通发现,学雷锋也得讲方法。于是,他试着招呼那些上了岁数的老人坐他的车。在中山路附近,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终于上了车。栾景通一直把老人送到经纬街的家门口。临下车,老人的铁头拐杖碰了车门一下,弄得栾景通还挺心疼。 好事做成了,栾景通心满意足地回了家。 学雷锋成功,婚姻却失败 栾景通逐渐被市民接受,免费坐他车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不知道栾景通的名字,却不约而同地记住了一个车号:黑AA7588。 2000年,根据这个车号,媒体上刊登出了寻找雷锋车主的报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栾景通被找到。人们发现,这个默默做好事的人不是军人也不是警察,而是一个个体老板。 随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栾景通受到各级领导的接见和关怀,群众送来了锦旗,甚至从前曾经对栾景通不理解的人也找上门来。 2001年4月份的一天,一个大娘进门要找活雷锋,见到栾景通后拉着他的手就赔礼道歉。原来,这个大娘就是栾景通头一次学雷锋时误会他的人。 栾景通说:“尊老爱幼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一段时间里却被大家淡忘,甚至难以理解,我做好事就是要证明世间还有真情在,重新唤起大家的爱心。” 名声越来越大,求助的人越来越多,栾景通的一台车忙不过来。2001年和2002年,他先后投资买回了4台面包车,加上他自己的捷达轿车,成立了雷锋车队。雷锋车队先后荣获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中国第十届冬运会志愿服务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者服务集体…… 2002年,哈市近三百台出租车加入雷锋车队,成为雷锋号志愿服务车,他们虽然不进行免费的服务,但力图在日常的经营当中为顾客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成为哈尔滨的宣传员、导游员、优秀的服务员。栾景通所领导的志愿者的队伍也进一步扩大。 然而,就在栾景通的雷锋车队迅速发展的时候,他的企业和家庭却都隐藏着危机。2001年,栾景通离婚了。这次离婚与栾景通的“不务正业”不无关系。那时的栾景通把家里的积蓄几乎都投到了雷锋车队的事业上,家里没添过一件像样的摆设。离婚时双方清点财产,十几个存折加到一块不到一百元。 痴心不改卖房子、卖车 2001年,对栾景通是多灾多难的一年,离婚、母亲去世,外加上一把大火烧掉了他四十多万元的库存积累。栾景通面临着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雷锋车队还办不办?他选择了坚持。 母亲去世后,他就把老人留下四十平方米的房产卖掉,投入到车队运营。两个月后,企业的流动资金告急,他以5万元的低价卖掉了单位欠款顶给他的一套住房。三个月后,天灾人祸,企业经营再度告急,栾景通卖掉了仅剩的最后一套住房。 这套120平方米的住房位于哈尔滨的繁华地段,买的时候全家人都非常高兴,原打算装修后,一家老少都搬进去,但没想到买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一天没住过就要被卖掉,栾景通心疼得直掉眼泪。 卖掉房子,他花低价租了一间便宜的住房。 雷锋车队此时也在租房办公,这间办公室却是位于哈市红专街的一间近百平方米的大房子,里面摆着各种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还有沙发、电视和一面面的锦旗。与栾景通的窘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雷锋车队的业务此时达到了鼎盛,由于求助的人多,用车必须提前三天电话预约登记,车队里的五台免费车全天候运行,早7时到21时,司机几乎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车队业务蒸蒸日上,栾景通心里自然高兴,但也令他不安,因为企业正在透支,如果企业垮了,雷锋车队还能坚持多久呢? 2004年12月,栾景通的企业再度出现危机,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黯然卖掉了两台雷锋车。 学雷锋是我个人的事业 “卖掉两台车,增加流动资金,大约这些钱能带来近十万元的利润,再加上原有企业十几万的赢利能力,正好能负担雷锋车队二十多万的支出。”栾景通说。 现在的雷锋车队已经退掉了原来的大办公室,搬进了化工商店上面新间壁出来的小二楼内。经过了几年的透支输血,栾景通雷锋车队的运作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栾景通说:“雷锋车队一度成了礼仪车队,2003年最多时雷锋车队的公益活动达到了一百多个,文艺汇演雷锋车队要去接站、汽车拉力赛雷锋车队也得参与……一个活动支出三百元计算,每年的支出就不是小数目。” 今年,雷锋车队有了两点改变,一是减少出席不必要公益活动或是社会活动的次数;二是栾景通由直接管理转向幕后,专心经营企业为雷锋车队提供血源。栾景通为雷锋车队安排了一位尽职尽责的办公室主任。 “学雷锋是我个人的事业,我没得到过政府一分钱的投入,也没有因此享受过任何优惠政策,雷锋车队能够延续的前提条件就是我的企业必须生存下去。”栾景通说。 “栾景通卖化工,赚了钱学雷锋。”采访时,记者在雷锋车队附近的居民区听到了这样一个顺口溜。今年的3月5日,是雷锋车队成立5周年纪念日,哈尔滨市长石忠信发来了贺词:“雷锋车队志愿者无私扶助弱势群体,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是全市人民学习的榜样。” 而栾景通也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不久前,原太平区的两个女工看报纸打赌,坐40分钟的汽车从太平跑到道里区就为了验证一下报纸上的活雷锋是不是“有病”。 “做好人很难,市场经济中学雷锋难度就更大。”说这话时,栾景通的眼神中露出无限的落寞与孤独。本报首席记者 王萌 文/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