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三分钟泥石流爬上四层楼(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03:43 重庆晚报
三分钟泥石流爬上四层楼(图)
  本报讯仅3分钟,8万方泥石流如开闸洪水摧毁车道、围墙和石梯,直扑武隆县巷口镇闹市街边,农资公司居民楼苦撑这重重一击:泥石流顺墙“爬”上4层楼。

  前晚7时起,武隆县再遭暴雨袭击,不断增加的降雨量使8日出现滑坡裂隙(详见昨日本报6版)的地带不断加剧。为此,该县于当晚10时30分左右,调集附近4个镇的260个民兵加入抢险排危战斗,并对可能遭遇滑坡的柏杨坪1社、时代广场的居民以及县政协办公楼的干部职工紧急疏散。

  昨日凌晨零时许,滑坡裂隙遭猛然撕裂,8万方泥石流顺坡冲撞而下。由于疏散及时,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滑坡带是这样的形状:县政府围墙至芙蓉路,裂口长约150米;石梯到实验小学入口,裂口宽约120米;下滑的土质厚约3至5米。

  昨日天明,站在农资公司居民楼边顺坡上望,县政府大院内的一处车道已滑坡,土质裂口笔直似刀切;时代广场和柏杨坪1社疏散的群众家,空无一人;修建防滑桩的地方,滑坡幅度有两人高。

  灾民安置点,被疏散群众情绪稳定;选择投亲靠友者,每人每天享受生活补助。县委宣传部提供的资料表明:昨日滑坡险情使疏散群众数量增加了336人。连日来的疏散人数达到4779人,险区已扩大到县政协办公楼。

  昨下午,市国土房管局、市建委等部门会同武隆县相关部门专家,共商抢险救灾方案。昨日傍晚可行性方案敲定:加快土质排水量、排水速度;用石子和河沙混装成沙袋,抵住可能再次滑坡的坡坎;挖掘滑坡上方的泥土,用卸载法减少坡体挤压泥石流,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

  据称,如无突发情况干扰,这个方案将使滑坡险情在5天内得到消除。农资公司居民楼能否挺过这关键的5天?武隆县有关负责人透露,昨晚,重庆后勤工程学院专家正连夜对这幢楼的“生死”作勘察和论证。如果有“生”的必要,将用卸载方法把实验小学食堂拆除,同时拆除的还有顺坡而下、直逼居民楼的土质。

  昨晚发稿时获悉,市有关领导正奔赴武隆,进一步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另悉,今日,国土资源部专家将赶到滑坡现场,作最权威的勘察和分析论证。救灾现场控制人数

  8日,县农资公司居民楼后面,一群民工如火如荼修建固定滑坡土质的防滑桩。每根桩的横截面面积有4个多平方米,深度为20米。昨日滑坡发生后,此处机械施工停止:钻岩振动可能加剧滑坡。

  桩井底部,仅一个民工像雕花一样用小铲撬泡沙石,另一个民工则在井边像运危险品般把碎石提出倾倒。

  有类似状况的还有县政府外的滑坡防治现场。指挥人员禁止任何民工靠近,用于减少滑坡加剧的沙袋只能在不远处的公路边装入铲车,每趟只许一辆铲车进入险区。沙袋倾倒在堡坎下方,垒成小山起到支撑作用。

  放眼望去,整个灾害防治工作面不超过10人。如此场面从昨晨直至天黑,紧张有序。出入险区严格登记

  昨日的县农资公司居民楼和县政府大楼对面公路,警戒线再次扩大,警察、武警死守各出入口,严禁任何无关人员进入,甚至对频繁出入的抢险人员都要登记,尽管已经非常面熟。

  除此之外,险区内的抢险人员数量严格控制,且要求结伴而行。原因是:为防突发性的更大险情发生时,抢险人员被泥石流掩埋。换句话说,如果真有人在险区失踪,每次登记的时间和姓名可帮助搜救。

  各媒体摄影记者说破嘴皮,无法进入险区,尤其是时代广场居民楼中那个监测点——设在16楼,可拍摄险区全景。

  记者 黄艳春 图/钱波链 接

  武隆县地质构造复杂,城区顺乌江两岸依山而建,是我市地质灾害多发地之一。2004年的统计表明,该县共有潜在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及不稳定的人工高边坡等地质灾害515处,其中崩塌滑坡494处、危岩9处、地面塌陷2处、泥石流6处、其它4处。

  值得强调的是:县城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15处,柏杨坪滑坡是其中一个涉及范围比较大、潜在危害性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点——属蠕动滑坡变形阶段,一旦遇雨水浸泡,极易引发滑坡险情。

  昨日的滑坡现场属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治理项目。

  网络编辑:甘健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